原注:章留後同遊,得開字。
依朱注編在廣德元年之冬。
野寺根石壁,諸龕遍崔嵬。前佛不複辨,百身一莓苔。雖有古殿存,世尊亦塵埃①。如聞龍象泣②,足令信者哀。(首述山寺荒殘之象。前佛,露石龕者。世尊,坐殿中者。)
①黃希曰:諸經皆以佛為世尊。
②《維摩經》:菩薩勢力,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翻譯名義集》:水行中龍力最大,陸行中象力最大。杜修可曰:《傳燈錄》雲:龍象乃鱗毛類中最巨者,故經稱僧之出類者曰龍象,非指佛象也。
③“遠注”信者,指佞佛之徒。
使君騎紫馬,捧擁從西來。樹羽靜千裏①,臨江久徘徊。山僧衣藍縷②,告訴棟梁摧③。公為顧賓從④,咄嗟檀施開⑤。(此記入寺施舍。大官豪侈之狀,僧家乞憐之態,摹寫逼真。)
①《詩》:“崇牙樹羽。”
②周弘正詩:“山僧盡凋散。”《高僧傳》:“帶索藍縷。”《字林》:“南楚人貧衣被敝醜,謂之藍縷。”
③《晉陽秋》:謝尚收涕告訴。
④《魏氏春秋》:鍾會乘肥衣輕,賓從如雲。
⑤《石崇傳》:為客作豆粥,咄嗟立辦。晉孫楚詩:人命皆有極,咄嗟不可保。《文選注》:《大品經》:不施不慳,是名檀波羅蜜。《大乘論》:“檀越者,檀施也,謂此人行檀能越貧窮海故。”薛夢符曰:佛書:信施檀越。王簡棲《頭陀寺碑》:日行不舍之檀,施諸群有。黃希曰:佛書注:梵語檀波羅蜜,華言布施,此合華梵之語而雲檀施。
吾知多羅樹①,卻倚蓮華台②。諸天必歡喜③。鬼物無嫌猜。以茲撫士卒,孰曰非周才④。窮子失淨處⑤,高人憂禍胎⑥。(此借修寺托諷。發願布施,意在祈祐神天,若移此奉佛之心,以撫恤軍士,豈非弘濟才乎。蓋窮子多行穢不淨,高見者宜防禍於未萌,窮子指士卒。朱注謂諷章不修臣節,如窮子離淨處而甘糞穢,將來自蹈禍機,如子璋、知道之破滅也。恐無此當席罵主之理。)
①《西陽雜俎》:貝多,出摩伽陀國,樹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等,一多羅婆力叉貝多,二多梨婆力叉貝多,三部闍婆力叉貝多。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漢翻為葉。婆力叉漢翻為樹。
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寶護,亦得五六百年。《翻譯名義集》:“貝多形如此方棕櫚,極高,長八九十尺,花如黃米子。”《嵩山記》:嵩高寺中,忽有思惟樹,即貝多也,一年三花。
②《文殊傳》:世尊之座高七尺,名七寶蓮花台。《大智度論》:“人中蓮華,大不過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達多池中蓮華,大如車蓋。天上寶蓮華,複大於此。如此蓮華台,嚴淨香妙可坐。”
③佛書有三界諸天,自欲界以上皆曰諸天。《金剛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④王康琚詩:“周才信眾人,偏智任諸己。”“補注”舊本,“窮子”
二句,在“撫士卒”之下。黃白山將上下互調,獨有體貼。蓋“窮子”原就佛徒言,“以茲撫士卒”,方推到章留後,語微婉而有致。若將“窮子失淨”
接在士卒下,譏諷章氏,恐太切直。前注指“窮子”為士卒,終覺未當。
⑤《法華經》:“譬如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長大複加困窮。父求不得,窮子傭賃,遇到父舍,受雇除糞,汙穢不淨。其父宣言,爾是我子,今我財物,皆是子有。窮子聞言,即大歡喜。”王融啟:“閉三乘於窮子,發二諦於四蒙。”
⑥駱賓王詩:“高人儻有訪。”《枚乘傳》:“福生有基,禍生有胎。”
歲晏風破肉①,荒林寒可回②。思量入道苦③,自曬同嬰孩④。(此自慨而含諷意。上文檀施撫卒,告章之意已完,此下頗難措語,茲將己意伴結,諷諭在離即之間。言當此寒盡春來之候,方欲如嬰孩之自適,豈能與山僧輩為此入道之艱苦乎。此章前三段各八句,後段四句收。
①唐吳少微侍:“歲晏風落山。”
②謝靈運詩:“荒林紛沃若。”
③《金剛經》:“虛空可思量否。”《洛陽伽藍記》:靈覺寺寶明,嚐作隴西太守,棄官入道。
④《老子》:“若嬰兒之未孩。”郭璞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
《漢武內傳》:延陵陽形有嬰孩之貌,仙宮以青真小童為號。
朱鶴齡曰:章彝事,二史無考,但附見《嚴武傳》雲,武再鎮劍南,杖殺之。公在東川,與往來最數,然《桃竹杖》、《冬狩行》語皆含刺,他詩又以指揮能事、訓練強兵稱之。大抵彝之為人,將略似優,乃心不在王室。
是冬天子在陝,彝從容校獵,未必無擁兵觀望、坐製一方之意。公窺其微而不敢誦言,因遊寺以諷諭之。世尊塵埃,咄嗟檀施,豈天子蒙塵,獨能宴然罔聞乎。“以茲撫士卒,孰曰非周才”,欲其用此道以治兵敵愾,無但廣求福田也。而其詞意含蓄,此公之善於忠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