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江頭,即前江畔獨步尋花處。五詩據所見入詠,皆有寓意。
舊次編在寶應元年。
丁香《圖經本草》:丁香,木類桂,高丈餘。葉似櫟,淩冬不凋。花圓細,黃色。《齊民要術》:雞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華子》雲:丁香,治口氣,所以郎官含之。《碎錄》:丁香,一名百結。子出枝葉上,如釘,長三四分。有粗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①。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豔。深栽小齋後,庶使幽人占。晚墮蘭麝中②,休懷粉身念。(“盧注”比喻柔弱者當知自守。丁香體弱而枝墜,其花葉植於小齋,止堪與幽人作緣。若使墜入蘭麝,將粉身而不保矣。身名隳於晚節,大概如此。)
①“朱注”陳藏器雲:丁香,擊之則順理而解為兩。李義山詩:“本是丁香樹,春條結始生。”其合則為結也。《說文》:“墊,下也。”凡物之下墮,皆可雲墊。
②《石崇傳》:婢妾數十人,皆蘊蘭麝,被羅縠。《抱樸子》:“耳疲乎鄭衙,鼻乎蘭麝。”
麗春《圖經本草》:麗春草,一名仙女蒿。《格物論》:麗春,一雲長春花。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顏色好①,多漫枝條剩②。紛紛桃李姿,處處總能移。如何此貴重,卻怕有人知。(“盧注”此比人以知希者為貴。花少則顏色鮮好,花多則枝頭餘剩,此麗春之勝也。彼桃李凡姿,隨移隨活,獨麗春性異,移之即槁,卻似怕人知者,所以可貴也。少字、多字略讀,句意自明。須,應須也。漫,徒然也。)
①顧雲:《群芳譜》:“麗春,罌粟別種也。”根苗一類而數色鹹具,此其顏色之好也。
②陶潛詩:“枝條始欲茂。”《北史·賈思伯傳》:客曰:“公合貴重,寧能不驕。”
梔子《圖經本草》:梔子,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熱黃,中仁深紅。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①。於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②。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③。(“遠注”此有孤芳自賞之意。此章全屬自寓。人間未多,種特異矣。色有用比才堪濟時。氣相和,比性不戾俗。青紅點景,自歎曆經霜露。色映江波,故鍾情在此。舍汝之外,別無可移情矣。)。
①“顧注”《西陽雜俎》:諸花少六出者,惟梔子花六出,此正眾木中未有也。陶貞白雲:梔子,剪花六出,剖房七道,其花甚香,即西域薝蔔花也。《名山誌》:樓石山,多梔子,色可染帛,即所雲“色有用”也。其性極冷,即所雲“氣傷和”也。其實經霜則紅,即所雲“紅取風霜實”也。葉似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即所雲“青看雨露柯”也。
②“趙注”《本草》稱:梔子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其能理氣明矣。此頌梔子之功也,作“氣相和”亦是。
③謝脁《牆北梔子樹》詩:“有美當階樹,霜露未能移。還思照綠水,君家無曲池。”末二句本此。黃鶴雲:公自喻飽經風霜,而獨見遺於物外也。
鶒陳藏器《本草》:鶒,水鳥。形小如鴨,毛有五采。故使籠寬織①,須知動損毛。看雲猶悵望,失水任呼號②。六翮曾經剪③,孤飛卒未高④。且無鷹隼慮,留滯莫辭勞。(“盧注”此章意在安於義命。鳥在籠中,不免悵望呼號。上四,憐之也。剪融難飛,留此可免搏擊。下四,慰之也。竹籠寬織者,恐其損羽毛也,下句申明上旬。“遠注”鶒本水鳥而受樊籠,故有看雲失水之狀。)
①謝惠連《鶒賦》:“宛羈畜於樊籠。”
②《前漢·遊俠傳》:“晝夜呼號。”
③“顧注”凡鳥之勁羽,止於六片。《韓詩外傳》:“鴻飛千裏,特六翮耳。”
④陶潛詩:“望雲慚高鳥。”
花鴨花鴨無泥滓①,階前每緩行。羽毛知獨立②,黑白太分明③。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稻梁沾汝在,作意莫先鳴④。(“盧注”此章即漁父獨醒之意。獨立、分明,是花鴨之皭然自異處。然惟獨立,故群心皭。惟分明,故眾眼驚。且既沾足稻梁,又何須先鳴以取忌乎。上四,作稱羨之詞。下四,作警戒之詞。“羽毛知獨立”,謂群羽之中,知其獨立。群心、眾眼,指諸鴨言。花鴨當食必嗚,但戒其毋先耳。鶴雲:公自喻以直言受妒,出居於外,雖有一飽之適,猶以先鳴為戒。)。
①《抱樸子》:“虛談則口吐冰霜,行己則守汙泥滓。”
②《鸚鵡賦》:“雖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異心。”朱超詩:“獨立不成群。”
③《漢書·薛宣傳》:黑白分明。《會稽典錄》:張溫死,諸葛武侯曰:“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
④《屍子》:“戰如鬥雞,勝者先鳴。”
顧宸曰:丁香,立晚節也。麗春,守堅操也。梔子,適幽性也。鶒,遣留滯也。花鴨,戒多言也。此雖詠物,實自詠耳。
野望“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裏橋②。海內風塵諸弟隔③,天涯涕淚一身遙④。惟將遲暮供多病⑤。未有涓埃答聖朝⑥。跨馬出郊時極目⑦,不堪人事日蕭條⑧。(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臨橋而望三城,近慮吐蕃。天涯而望海內,遠愁河北也。五六屬自慨。末句,乃慨世。出郊極目,點醒本題。朱瀚曰:國步多艱,皆由人事所致,結句感慨深長。)。
①“唐氏注”西山,在成都府西,一名雪嶺。三城戍,即鬆、維、堡三城。《唐誌》注:唐興有羊灌、田朋、笮繩橋三城。《困學紀聞》:《唐·地理誌》:彭州導江縣,有三奇戍。《韋皋傳》:大將陳垍等,出三奇西南。《備邊錄》:所謂三奇營也。“錢箋”西山三城,界於吐蕃,為蜀邊要害,屢見杜詩,正不必作三奇也。
②謝脁詩:“悵望南浦時。”《楚辭》:“隱玫山以清江。”《一統誌》:萬裏橋,在成都府中和門外。
③《漢·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警。”《漢·宗室傳》:王睦悉推財物與諸弟。
④古詩:“各在天一涯。”蔡琰《胡笳》:“涕淚交垂。”孔融:“安能苦一身。”
⑤《楚辭》:“恐美人之遲暮。”《史記》:留侯性多病。
⑥《漢書》:使者謂龔勝曰,“聖朝未嚐忘君。”
⑦鮑照詩:“跨馬出北門。”《世說》,王東亭嚐春月乘馬出郊,時彥同遊者,連鑣俱進。王景興書:“想亦極目而迥望。”
⑧嵇康詩:“何為人事間,自令心不夷。”《楚辭》:“山蕭條而無獸。”朱鶴齡曰:按史:是時分劍南為兩節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於調役,高適嚐上疏論之,不納。公詩當為此作,故有人事蕭條之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