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此當是上元元年秋作。“原注”“太原博士均之孫。”《舊唐書》:陳子昂後,成都人閭丘均,亦以文章著稱。景龍中,為安樂公主所薦,起家拜太常博士。公主誅,均坐貶循州司倉卒。有集六卷。
大師銅梁秀①,籍籍名家孫②。鳴呼先博士,炳靈精氣奔③。(首敘閭丘世係。)
①《晉高僧傳》:惠亮,大師小師。銅梁秀,鍾山川秀氣也。《唐書》:合州石鏡縣有銅梁山,又有銅梁縣。《十道誌》:銅梁山,在涪江南七裏。左思《蜀都賦》:“外負銅梁於宕渠。”
②籍籍,聲名之盛也。《前漢・江都易王傳》:口語籍籍。《後漢・方術傳》:“餘亦班班名家焉。”
③《蜀都賦》:“近則江漢炳靈,世載其英。”齊顧歡詩:“精氣因天行。”
惟昔武皇後,臨軒禦乾坤①。多士盡儒冠②,墨客藹雲屯③。當時上紫殿④,不獨卿相尊⑤。世傳閭丘筆⑥,峻極逾昆侖⑦。風藏丹霄暮⑧,龍去白水渾⑨。青熒雪嶺東⑩,碑碣舊製存(11)。斯文散都邑(12),高價越璵璠(13),晚看作者意(14),妙絕與誰論(15)?(此追敘博士文章。上八,稱其望重生前。下八,稱其名垂身後。)
①《漢書・史丹傳》:天子自臨軒檻。
②《詩》:“濟濟多士。”《史記・酈食其傳》:諸客冠儒冠來者。
③《長楊賦序》:“籍翰林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詩》:“藹藹王多吉士。”《列子》:“望之若屯雲。”
④《三輔黃圖》:武帝於甘泉宮起紫殿,雕文刻鏤,以玉飾之。謝朓詩:“紫殿肅陰陰。”
⑤“不獨卿相尊”,言墨客亦膺主眷。
⑥“錢箋”六朝人以有韻者為詩,無韻者為筆。《庾肩吾傳》“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皆可證。閭丘筆,言其文章峻極而高,若字勢何可言高乎?《唐詩紀事》謂審言以詩,閭丘以字,同侍武後。蓋指筆為字,誤矣。
⑦成公綏賦:“潛昆侖之峻極兮。”
⑧鳳藏龍去,比閭丘之歿。晉東海越王檄文:“申陸機、陸雲之在,穴碎雙龍,巢傾兩鳳。”北魏段承根《贈李寶》詩:“鳳戢昆丘,龍藏玄漠。”周庾信《齊憲王碑》:“鳳沉丹穴,龍亡黑陂。”又三鳳、八龍,古人以比賢士,原不專指人君也。《山海經》: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鶴,五色而文,名曰風。
⑨《東京賦》:“龍飛白水。”
⑩班固《西部賦》:“琳瑉青熒。”此詩言碑文之光耀。雪嶺,在維州南三百六十裏。
(11)《高僧傳》:弘忍沒於高宗上元二年十月。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為塔碑焉。杜田曰:東蜀牛頭山下,有閭丘均撰《瑞聖寺磨崖碑》,嚴政書。寺今改為天寧羅漢禪院。
(12)宗懍詩:“接裏開都邑。”
(13)蔡邕《薦邊讓書》:“章瑰瑋之高價,昭知人之絕明也。”曹植詩:“亮懷璠璵美。”
(14)《杜臆》:“晚看作者意”,言識定於暮年也。漢高帝敕:“太子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15)陸厥《答內兄希叔》詩:“書記既翩翩,賦歌能妙絕。”
吾祖詩冠古①,同年蒙主恩②。豫章夾日月③,歲久空深根④。(此敘世交,自歎繼起衰徽。)
①傅亮《宋公策文》:“愛發初跡,則奇謀冠古。”
②庾肩吾《書品》:“施吳鄴下後生,同年拔萃。”王褒《四子講德論》:“主恩滿溢。”《杜審言傳》:武後朝,授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朱注”史稱均拜太常在中宗景龍間。據公詩則武後時已擢用。
③《上林賦》:“楩柍豫章。”《正義》曰:豫,今之枕木;章,今之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夾日月,言其高大。
④《老子》:“深根固蒂。”
小子思疏闊①,豈能達詞門?窮秋一揮淚②,相遇即諸昆。我住錦官城③,兄居祇樹園④。地近慰旅愁,往來當丘樊⑤。天涯歇滯雨,粳稻臥不翻⑥。漂然薄遊倦⑦,始與道侶敦⑧。景晏步修廊⑨,而無車馬喧⑩。夜闌接軟語(11),落月如金盆(12)。(此述旅次相逢。上八,敘事記地,下八,敘景言情。《杜臆》:公詩善用借景,如“落月如金盆”與“隴月向人圓”,皆據一時所見之景,而傾蓋歡洽之意自見。)
①傅毅詩:“伊餘小子。”
②何遜詩:“凜凜窮秋暮。”陸機詩:“揮淚歎流離。”
③即諸昆,通家世交如弟兄也。
④《金剛經注》:須達長者施園,祇陀太子施樹,為佛說法之處,故後人名為祇園,亦曰給孤園。
⑤湛茂之詩:“衰廢歸丘樊。”
⑥《蜀都賦》:“稷稻漠漠。”
⑦周舍詩:“薄遊久已倦。”
⑧《世說》:湣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傖道人為侶。曹植詩:“親交義在敦。”
⑨《西京雜記》:“重閣修廊,行之移晷。”
⑩陶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11)《法華經》: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詞柔軟,悅可眾心。
《華嚴經》: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語,一者柔軟語,能使一切眾生得安穩。《維摩經》:“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爭訟。”
(12)《洛陽伽藍記》:“旭日始升,則金盤晃朗。”
漠漠世界黑①,驅驅爭奪繁。惟有摩尼珠②,可照濁水源。(結出贈閭丘意,言其空明之體,可滌塵凡也。此章首尾中腰各四句,前後兩段各十六句。)
①陸機詩:“街術紛漠漠。”《瓔珞經》:“無量世界,盡觀眾生。”黑,即黑業也。
②《翻譯名義集》:“摩尼或曰逾摩,正雲未尼,即珠之總名也。”《圓覺經》:“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見。”《宣室誌》:馮翊嚴生,家漢南峴山,得一珠,如彈丸。胡人曰:“此西國清水珠,至濁水泠然洞徹矣。”
今人作五古長篇,多任意揮灑,不知段落勻稱之法。杜詩局陣布置,章法森然,如此篇,首尾中腰各四句提束,前後兩段俱十六句鋪敘,有毫發不容增減者。然此法起於魏人繁欽《定情》詩“我出東門遊”八句作起,“中情既款款”八句作結。前麵“何以致拳拳”兩句一轉者十段,後麵“與我期何所”六句一轉者四段。後四段,本張平子《四愁詩》,其前十段則韓昌黎《南山》詩所自出也。古詩各有淵源如此。
《捫虱新話》:陶淵明詩:“采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際,無意於山,而景與意會,此淵明得意處也。老杜亦曰:“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予愛其意度閑雅,不減淵明,而語句雄健過之,每詠此二詩,便覺當時情景盡在目前。而二公寫之筆端,殆若天成,茲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