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注:“王時牧蜀。”
“鶴注”此必公暫如新津,與裴同至寺中,故有此作,當在上元元年。蜀州至成都才百裏,故可唱和也。《唐世係表》:裴迪,出洗,馬房裴天恩之後。《地理誌》:新津縣屬蜀州。《九域誌》:縣在蜀州東南七十裏。夢弼曰:王侍郎,王維弟縉也。“錢箋”考《縉傳》,未嚐牧蜀,注家因裴迪而附會也。《杜詩博議》:《王維傳》有緒為蜀州刺史,遷散騎常侍一節,與《縉傳》不合。吳縝《糾謬》謂縉未嚐曆蜀州及常侍,為說甚辯。今考《舊書》,縉為鳳翔尹,先加工部侍郎,後除常侍。縝雲並未嚐為常侍,似失考。而由蜀州遷常侍,則斷乎不可信。
何恨倚山木①,吟詩秋葉黃②。蟬聲集古寺③,鳥影度寒塘④。風物悲遊子⑤,登臨憶侍郎⑥。老夫貪佛日⑦,隨意宿僧房⑧。(首句陡然而起。言我亦何所愁恨,而倚木吟詩乎?正以草木黃落之時,蟬聲鳥影,秋景堪傷,而風物登臨,故人足念也。且己之棲宿寺中,漂流更可歎耳。此詩句句含恨意,必裴詩原有恨字,而和之如此。趙單二注,將上六句作述裴語,說得全無意義矣。遊子,指裴)
①陳子昂詩:“平生亦何恨。”公《別賀蘭銛》詩:“君今抱何恨。”
②何遜詩:“幾逢秋葉黃。”
③隋王胄詩:“風度蟬聲遠,雲開雁路長。”
④何遜詩:“露濕寒塘草。”
⑤殷仲文詩:“風物自淒涼。”
⑥陰鏗《開善寺》詩:“登臨情不極,蕭散趣無窮。”
⑦江總《寺碑》:“佛日初照,慈雲不偏。”《隋・李士廉傳》:“或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蔡注”古詩:貪佛不如貪僧。《金光明經》:“佛日大悲,減一切闇。”又雲:“佛日輝耀,放於光明。
⑧《大寶積經》:眾僧隨意所樂,為造經行之處。
“張遠注”《淮南子》:趙王遷流於房陵,思故鄉,為作山木之歌,聞之者莫不隕涕。《白虎通》亦載此事。按此詩首句,突然而起,初時未詳所出,解尚含糊,及得逾可此說,頓釋所疑。言趙王流竄房陵而作山木之歌,宜其怨恨。今羇旅蜀中,亦何所恨而倚木吟詩乎?此引古語以逗起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