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編在上元元年成都詩內。張彥遠《名畫記》:王宰,蜀中人,多畫蜀山,玲瓏嵌空,巉巉嵯巧峭。
十日畫一水①,五日畫一石②。能事不受相促迫③,王宰始肯留真跡④。
壯哉昆侖方壺圖⑤,掛君高堂之素壁⑥。(首讚王宰圖畫。吳門金氏曰:不受促迫,方得從容盡其能事,此見王宰品格,亦見主人知音。《杜臆》:昆侖方壺,舉極西極東以狀其遠景,非真畫此兩山也。下文日本、銀河亦即此意。)
①庾肩吾詩:“畫水即生苔。”
②《水經注》:石崖山上有畫石山。
③《後漢書》:鄭興上疏,臣下促迫。
④梁武帝《論書法》:“真跡雖少,可得而推。”
⑤《文中子》:“壯哉山河之固。”昆侖,注別見。《拾遺記》:三壺,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州也,形如壺器,上廣,中狹,下方。
⑥漢樂府《相逢行》:“挾瑟上高堂。”掛素壁,所謂留真跡也。湛方生《七歡》:“素壁流光。”
巴陵洞庭日本東了①,赤岸水與銀河通②,中有雲氣隨飛龍③。舟人漁子入浦漵④,山木盡亞洪濤風⑤。(此記圖中山水。昆侖、方壺,山既自西而東,故巴陵、日本,水亦自西而東。且其水勢浩瀚,銀漢通而雲龍起,又見風濤激蕩,漁舟避而山木搖,真可謂壯觀矣。)
①《江賦》:“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山海經注》:長沙巴陵縣西有洞庭陂,潛伏通江。《唐書・外國傳》: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日在國邊,故名日本。
②赤岸、銀河,言水天一色。《七發》:“淩赤岸,篲扶桑。”《吳越春秋》:“西逾赤岸。”曹植表:“南至赤岸。”《江賦》:“鼓洪濤於赤岸。”《南兗州記》:瓜步山東五裏有赤岸山,南臨江中。山謙之《南徐州記》曰:京江,《禹貢》北江也。春秋分朔,輒有大濤至江乘,北激赤岸,尤更迅猛。李善《文選注》謂赤岸在廣陵興縣。桑欽《水經》雲新安縣南白石山,名廣陽山,水名赤岸水。
③《莊子》:姑射山有神人,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④木華《海賦》:“舟人漁子,徂南極東。”謝靈運詩:“映泫歸浦漵。”
⑤湛方生詩:“山木兮摧披。”《說文》:“亞,次也。”《廣韻》:“亞,就也,相依也。”“朱注”風勢湧濤,山木盡為之低亞。公詩“花亞欲移竹”及“花蕊亞枝紅”,皆與此同義。楊慎曰:亞枝,臨水低枝也。孟郊詩:“南浦桃花亞水紅,水邊柳絮揚春風。”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裏①。焉得並州快剪刀②,剪取吳鬆半江水③。(末將看畫作結,蓋玩賞不忍釋也。《杜臆》:王畫神妙,隻咫尺萬裏盡之。前麵許多景象皆包在一句中。又曰:此詩通篇設想,俱有戲意,而收語尤戲之甚,故雲戲題。公少遊吳越,故對畫而思及鬆江。黃鶴謂上元元年,劉展陷潤、升、蘇三州,故托意於吳鬆。其說太鑿。此章上二段各四韻,末段四句收。)
①《世說》,袁彥伯曰:“江山遼落,居然有萬裏之勢。”
②“朱注”李賀詩“欲剪湘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本此。
③趙曰:吳鬆,言吳地之鬆江也。《吳郡誌》:鬆江,在郡南四十五裏,《禹貢》三江之一。
錢謙益曰: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王宰家於西蜀。貞元中,韋令公以客禮待之。畫山水樹石,出於象外。景玄曾於故席夔舍人廳事,見一國障,臨江雙樹,一鬆一柏,古藤縈繞,上盤於空,下著於水,千枝萬葉,交植屈曲,分布不雜。或枯或榮,或蔓或亞,或直或倚,葉疊千重,枝分八麵。達士所珍,凡目難辯。又於興善寺見畫四時屏風,若移造化風候雲物八節四時於一座之內,妙之至極也。故山水鬆石,並可碑於妙上品。蔡絛《西清詩話》雲:梁蕭文矣能書善畫,於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裏為遙。老杜《題山水圖》雲:“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裏。”乍讀似非用事。如“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用介胄之士不拜。“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用軍中豈有女子乎。皆用事而隱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