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蔡氏編在夔州詩內,但夔州別有杜鵑詩,不應重出。今按:詩中有“蜀人聞之”之語,蓋初至成都時,泛詠杜鵑也。其雲,“昔日蜀天子”一章,應是托物寓言,有感朝事而作。今正其先後次序。《英華》刻作司空曙。注雲:又見杜甫集。蓋兩存未決也。《華陽國誌》:魚鳧王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患,帝遂禪位於開明,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又記:杜宇亦曰杜主,自天而降,稱望帝,好稼稿,教人務農,治郫城,亦曰望帝。至今蜀人將農者,必先祀杜主。時荊人鼈靈死,其屍泝流而上,至文山下複生,見望帝,望帝因以為相。
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跳枝竄葉樹木中,搶佯瞥捩雌隨雄①。毛衣慘黑貌憔悴②,眾鳥安肯相尊崇③?隳形不敢棲華屋④,短翮惟願巢深叢。(此章詠杜宇,以破從來望帝之說也。首段,記其形細微而狀凋悴。“邵注”搶佯飛掠,有似猖狂。瞥捩,目斜視而旋折也。黲黑,淺黑色。深叢,竹木叢生處。)
①夏侯湛《飛鳥賦》:“舒修頸以儴佯。”《上林賦》:“轉騰撇烈。一作撇捩。”
②朱超詩:“寄語故林無數鳥,會入群裏比毛衣。”《易林》:“毛羽憔悴。”
③陶潛詩:“眾鳥欣有托。”隋帝詔:“尊崇聖教。”
④謝靈運詩:“華屋非蓬居。”
穿皮啄朽觜欲禿,苦饑始得食一蟲①。誰言養雛不自哺②,此語亦足為愚蒙③。聲音咽咽如有謂,號啼略與嬰兒同④。口幹垂血轉迫促,似欲上訴於蒼穹。(此憐其求食勞而啼聲慘。)
①漢《盤中詩》:“空倉雀苦饑。”《淮南子》: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
②雛不自哺,注見十卷。
③前漢楊惲書:“足下哀其愚蒙。”④《韓非子》:“嬰兒相與戲也。”
蜀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微風①,乃知變化不可窮。豈思昔日居深宮②,嬪嬙左右如花紅。(末歎世俗之傳訛。蜀人起立將敬,至今傳為風俗,謂望帝之魂,變化不可窮話也。乃今之對花哀鳴者,豈猶思深宮妃嬪之樂耶?其亦終迷不悟矣。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五句收。)
①《書》:“惟敩學半。”《前漢・賈誼傳》:“遺風餘俗,尚猶未改。”
②《長門賦》:“步從容於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