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地理誌》:蜀郡有成都縣,唐為成都府。《舊唐書》:成都府,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裏,去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裏。
翳翳桑榆日①,照我征衣裳②。我行山川異③,忽在天一方④。但逢新人民⑤,未卜見故鄉⑥。大江東流去⑦,遊子日月長⑧。(初見成都人物,而歎遊子不歸也。此以江水東流,興己之棲泊。)
①《歸去來辭》:“景翳翳以將入。”翳翳,朦朧之貌。《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後漢・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②古詩:“照我羅衣幃。”
③潘嶽詩:“山川邈離異。”
④蘇武詩:“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
⑤曹植詩:“但睹新少年。”
⑥“晏子春秋》:“未卜其夜。”漢《傷歌行》:“思念故鄉,鬱鬱累累。”
⑦謝朓詩:“大江流日夜。”《博物誌》:“水潦東流。”
⑧漢人《變歌》:“愴愴遊子懷。”陸機《短歌》:“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曾城填華屋①,季冬樹木蒼②。喧然名都會③,吹蕭間笙簧④。信美無與適⑤,側身望川梁⑥。鳥雀夜各歸⑦,中原杳茫茫⑧。(又聞成都歌吹,而歎中原遙隔也。此以鳥雀歸巢,興己之無家。劉會孟曰:“遊子日月長”,“中原遝茫茫”,悲涼憤怨,讀之黯然。“張遠注”公初至成都,而輒動鄉關之思,所謂“成都萬事好,不如歸吾廬”也。)
①陸機詩:“朝遊遊層城。”注:“層,重也。”曹植詩:“嘉賓填城闕。”注:“填,滿也。”《國策》:蘇秦見趙王於華屋之下。注:“華,高麗也。”
②阮瑀詩:“季冬乃來歸。”漢古歌:“樹木何修修。”
③《鹽鐵論》:皆為天下之名都。《釋名》: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錢箋”《蜀都賦》:“金城石郭,兼市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漢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十八門。
④樂府詩:“玉女坐吹簫。”《詩》:“吹笙鼓簧。”
⑤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無與適,意不自適也。
⑥《楚辭》:“欲側身而無所。”劉鑠詩:“河廣川無梁。”
⑦謝靈運詩:“空庭來鳥雀。”
⑧《詩》:“中原有菽。”王羲之詩:“茫茫原疇。”
初月出不高①,眾星尚爭光②,自古有羈旅③,我何苦哀傷④。(此心傷羇旅,而聊為自寬之詞。薄暮方至,故雲桑榆。既而黃昏,故雲鳥歸。久之,星出月升,蓋在下弦之候矣。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四句收。)
①《子夜歌》:“碧樓冥初月。”
②古詩:“眾星何曆曆。”《史記・屈原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淮南子》:“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爭光也。”
③陶潛詩:“自古有行役。”《左傳》:“羇旅之臣,幸若獲宥。”
④阮籍詩:“揮涕懷哀傷。”楊德周曰:此詩寄意合情,悲壯激烈,政複有俯仰六合之想。
朱鶴齡曰:此詩語意,多本阮公《詠懷》。“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即阮之“灼灼西頹日,餘光照我衣”也;“側身望川梁”,即阮之“登高望九州”也;“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即阮之“飛鳥相隨翔,曠野莽茫茫”也;“自古有羇旅,我何苦哀傷”,又翻阮之“羇旅無儔匹,俯仰懷哀傷”以自廣也。“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則本子建《贈塗幹》詩“圓景光未滿,眾星粲以繁。”公雲:“熟精《文選》理。”於此益信。“杜田注”桑榆,喻明皇在西內;初月,喻肅宗;眾星,喻史思明之徒。此最為曲說。王伯厚《困學紀聞》亦引之,吾所不解。
李長祥曰:前後《出塞》、《石壕》、《新安》、《新婚》、《垂老》、《無家》等作,與山水諸作,少陵五言古詩之大者。《出塞》等作,猶有三百篇、漢魏之在其前。山水諸作,則前後當無複作者矣。“語不驚人死不休”,少陵之作詩也。“篇終接混茫”,則其詩之氣候也。“死不休”,用力處;“接混茫”,神化處。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又曰:少陵詩,得蜀山水吐氣;蜀山水,得少陵詩吐氣。
周珽曰:少陵入蜀諸篇,絕脂粉以堅其骨,賤豐神以實其髓,破繩格以活其肢,首首摛幽擷奧,出鬼入神,詩運之變,至此極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