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兩閣老五十韻
“鶴注”詩雲“隴外翻投跡”,當是乾元二年秦州作。《唐書・地理誌》:嶽州巴陵郡,屬江南西道。巴州清化郡,屬山南西道。《賈至傳》:坐小法,貶嶽州司馬。《嚴武傳》:坐房琯事,貶巴州刺史。《新書・肅宗紀》:九節度使潰,汝州刺史賈至奔於襄鄧,王道俊《博議》謂至貶嶽州,實因棄汝之故。吳縝《唐書糾謬》有辯甚明。“朱注”本傳謂坐小法,史文未詳耳。朱又雲:《房琯傳》:武貶巴州刺史,在乾元元年六月。《舊書》卻雲貶綿州。按巴州嚴武《光福寺楠木歌碑》題雲:衛尉少卿兼禦史嚴武。夫在巴州既有碑可證,則舊史言綿州者,非矣。且《武傳》既言貶綿州,而《房琯傳》又載乾元元年六月詔曰:武可巴州刺史。何其疏也。黃鶴雲武自巴遷綿,亦無據。
衡嶽啼猿裏①,巴州鳥道邊②。故人俱不利,謫宦兩悠然。開辟乾坤正③,榮枯雨露偏④。長沙才子遠⑤,釣瀨客星懸⑥。(首段,總挈大旨。衡嶽、巴州,敘地;敵人、謫宦,記事;長沙、釣瀨,切姓。“盧注”開辟、榮枯二句,乃全篇關鍵。此承謫宦而言。當乾坤反正之日,人各沾恩,特以質有榮枯,故受此雨露者偏異耳。語本微婉,舊注直雲歎不得蒙恩而見謫,未免語涉忽上矣)。
①謝靈運詩:“噭噭夜猿啼。”《宜都山川記》:峽中猿鳴至清,諸山穀傳其響,泠泠不絕。
②《南中誌》:鳥道四百裏。以其險絕,特上有飛鳥之道耳。
③《春秋元命苞》:“天地開辟。”
④“朱注”讀太白《巴陵贈賈舍人》詩“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方悟此詩“榮枯雨露遍”之旨。曹植詩:“榮枯立可異。”
⑤《漢書》:賈誼以大中大夫,謫長沙王太傅。《西征賦》“賈生洛陽之才子”
⑥《後漢書》:嚴光,耕富春山中,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又曰:光武與嚴光共臥,太史奏客星犯帝座甚急。
憶昨趨行殿①,殷憂捧禦筵②。討胡愁李廣③,奉使待張騫④。無複雲台仗⑤,虛修水戰船⑥。蒼茫城七十⑦,流落劍三千⑧。畫角吹秦晉⑨,旄頭俯澗⑩。小儒輕董卓(11),有識笑苻堅(12)。浪作禽填海(13),那將血射天(14)。萬方思助順(15),一鼓氣無前(16)。陰散陳倉北(17),晴曛太白巔(18)。亂麻屍積衛(19),破竹勢臨燕(20)。法駕還雙闕(21),王師下八川(22)。此時沾奉引(23),佳氣拂周旋(24)。貔虎開金甲(25),麒麟受玉鞭(26)。侍臣諳入仗,廄馬解登仙(27)。花動朱樓雪(28),城凝碧樹煙(29)。衣冠心慘愴(30),故老淚潺湲(31)。哭廟悲風急(32),朝正霽景鮮(33)。月分梁漢米(34),春給水衡錢(35)。內蕊繁於纈(36),宮莎軟勝綿(37)。恩榮同拜手,出入最隨肩(38)。晚著華堂醉(39),寒重繡被眠(40)。轡齊兼秉燭(41),書枉滿懷箋(42)。(此言天寶之末,目擊亂離,收京以後,同為近侍,所謂“開辟乾坤正”也。趨行殿,詣鳳翔也。捧禦筵,謁肅宗也。愁李廣,哥舒敗績。待張騫,征兵回紇。無台仗,明皇出奔。虛戰船,西京失守。城七十,河北皆陷。劍三千,軍士潰散。吹秦晉,鼓角震於西方。俯澗瀍,昂星下照東都。董卓、苻堅,指安史。填海射天,惡其不自量而敢於犯上也。此上言安史之亂。助順無前,言眾心所向,陳倉、太白,鑾輿漸近長安。陰散晴薰,太平先有氣象矣。屍積衛,慶緒方敗。勢臨燕,範陽可取。還雙厥,天子回京。下八川,關中盡複。此上言還京之事。奉引,公為扈從。佳氣,喜見舊都。貔虎,指武將。麒麟,指禦馬。入仗,朝儀複備。登仙,舞馬仍歸。花雪城煙,初春景色。衣冠指臣,故老指民。天子哭廟,悲往事也。百官朝正,慶維新也。此上言回京後景事。分米給錢,朝官之俸。內蕊宮莎,禁庭之物。拜手隨肩,並為近臣。晚醉寒眠,與共晨夕。轡齊書在,往來交密也。此上言同朝時情事)。
①《前漢書》應劭注:舊典,天子行幸所止,必先遣靜室,令先按行,清靜殿中。王洙曰:天子行幸所止,曰行殿。
②杜審言詩:“帝子王臣捧禦筵。”
③《李廣傳》:廣擊匈奴,胡騎得廣,置兩馬間,絡而盛之。此與祿山生擒哥舒相似。
④張騫使西域,注別見。
⑤《哀江南賦》:“非無北闕之兵,猶有雲台之仗。”
⑥《西京雜記》:武帝作昆明池以習水戰,中有戈船、樓船數百艘。《秋興》詩:“武帝旌旗在眼中。”借漢言唐,知明皇亦有水戰船矣。
⑦庾信詩:“蒼茫風聲慘。”《杜臆》:城七十,借用燕破齊七十餘城事。祿山擁燕地,其所陷河北二十餘郡,多屬齊地。
⑧阮瑀詩:“流落恒苦心。”《越絕書》:闔閭葬虎丘,有扁諸之劍三千。《莊子》:趙文王喜劍,劍客來者三千餘人。
⑨陳周弘讓詩:“風高噴畫角,雲上舞飛梯。”
⑩《前漢書》:“昴為旄頭,妖星也。”澗瀍二水,在東都。《水經注》: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東南入於洛。瀍水,出河南穀城縣北山,東過偃師縣,入於洛。
(11)《漢書》:夏侯勝章句小儒。《袁紹傳》:董卓按劍叱紹曰:“豎子敢然!”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憔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鄭太傳》:袁本初,公卿子弟,生長京師。
(12)幹寶《晉記》:“有識尤之。”王洙曰:苻堅違眾伐晉,遂至破敗。撫畜鮮卑,苻融諫之,不聽,後為鮮卑所敗。《東晉紀》:慕容衝攻秦王堅,堅出奔五將山。後秦王姚萇,遣人縊堅於新平佛寺。
(13)《山海經》:赤帝女溺死東海,化為鳥,名精衛,取西山木石填海。
(14)《商本紀》:“帝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史記》:宋王偃,盛血以革囊,懸而射之,命曰射天。
(15)《書》:“谘爾萬方有眾。”魏崔琰曰:“民望助順。”
(16)《左傳》:“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17)《唐書》:鳳翔府寶雞縣,本陳倉,至德二載更名。
(18)鳳翔郿縣有太白山。
(19)《史記》:“死人如亂麻。”《何氏語林》:祖元珍曰:“悲彭城屍積石梁亭。”乾元元年,郭子儀引兵濟河,東至獲嘉,破安太清。太清走保衛州,子儀進圍之。慶緒悉舉鄴中之眾七萬,救衛州。子儀偽退,賊逐之,至疊垣之下,伏兵起,射之,賊還走。子儀複引兵逐之,慶緒大敗。
(20)《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震,勢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21)《史記》:奉天子法駕,迎於代邸。張正見詩,“雙闕並淩虛。”
(22)《詩》:“王師之所。”《關中記》:“關內八水。”《上林賦》:“八川分流。”
(23)《漢・郊祀誌》:“禮月之夕,奉引複迷。”韋昭曰:“奉引,前導引車。”
(24)《漢・光武紀》:“氣佳哉,鬱鬱蔥蔥。”《玉藻》:“周旋中規。”
(25)《詩》:“如虎如貔。”蔡琰詩:“金甲耀日光。”
(26)《杜陽雜編》:代宗嚐幸興慶宮,於複壁間得寶匣,匣中獲玉鞭,鞭末有文曰“軟玉鞭”,即天寶中異國所獻。光可鑒物,節文端妍。屈之則頭尾相就,舒之則勁直如繩。雖以斧質鍛斫,終不傷缺。
(27)《齊職儀》:乘黃,獸名,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仙,後因以名廄。王隱《晉書》:宣帝內廄馬,一日風靜天霽,有羽鶴飛至廄,化為青衣童子,騎二大馬,乘空而去。“錢箋”上皇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祿山克長安,皆運載詣洛陽。收京後,當複舊也。夏侯湛《東方朔畫讚》:“棄俗登仙。”
(28)馮衍《顯誌賦》:“伏朱樓而四望。”
(29)江淹詩:“碧樹露阡阡,生煙紛漠漠。”
(30)漢樂府:“臣吏衣冠。”陸機詩:“慘槍恒鮮歡。”
(31)《西征賦》:“訊諸故老。”《孔叢子》:孔子《丘陵歌》:“惟以永歎,涕霣潺湲。”
(32)《記》:“有焚先人之廟,則哭三日。”《舊唐書》:太廟為賊所焚。子儀複京師,權移神主於大內長安殿。上皇還,謁廟請罪。肅宗素服,向廟哭三日。應璩書:“悲風起於閨門。”
(33)《新書》:乾元元年正月戊寅朔,上皇禦宣政殿,授皇帝受命傳國寶。
(34)王洙曰:梁漢間所出儲米,月分廩給也。謝承《後漢書》:章帝分梁漢儲米給民。
(35)《漢書》:本始二年春,以水衡錢為平陵徒民起第宅。應劭曰:“水衡與少府,皆天子私藏。”徐陵詩:“金督水衡錢。”
(36)內蕊、宮莎,乃大內所種花草。從亂後見之,故喜溢於詞。纈綿,特借以比況耳。盧注解作宮衣之花草,非是。《說文》:“纈,結也,係彩繒為文也。”杜牧之詩:“花塢團宮纈。”韓退之詩:“碎纈滿紅杏。”俱屬借形語。
(37)《漢書》顏注:“莎,即青莎草。”《爾雅翼》:“莎,莖葉似三棱,根周匝多毛,名香附子。”《拾遺記》:方丈山有莎蘿草,細如發,一莖百尋,柔軟香滑。束皙《餅賦》:“弱似春綿,白若秋練。”
(38)恩榮,承月分二句。出入,承內蕊二句。謝靈運詩:“何以報恩榮。”《書》:“拜手稽首。”《記》:“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39)陸雲詩:“思樂華堂,雲構崇台。公王有酒,薄言饗之。”
(40)《後漢書》:藥崧家貧,為郎,獨直台,無被,枕杫。帝聞而嘉之,詔給帷被皂被。
(41)古詩:“何不秉燭遊。”
(42)“趙注”書任,言在禁掖時往來尺書也。
每覺升元輔①,深期列大賢。秉鈞方咫尺②,铩翮再聯翩③。禁掖朋從改④,微班性命全⑤。青蒲甘受戮⑥,白發竟誰憐⑦?弟子貧原憲⑧,諸生老伏虔⑨。師資謙未達⑩,鄉黨敬何先(11)?舊好腸堪斷(12),新愁眼欲穿(13)。翠幹危棧竹(14),紅膩小湖蓮。賈筆論孤憤(15),嚴詩賦幾篇?定知深意苦,莫使眾人傳。貝錦無停織(16),朱絲有斷弦(17)。浦鷗防碎首(18),霜鶻不空拳(19)。地僻昏炎瘴(20)。山稠隘石泉(21)。且將棋度日(22),應用酒為年。典郡終微眇(23),治中實棄捐(24)。安排求傲吏(25),比興展歸田(26)。去去才難得(27),蒼蒼理又玄(28)。古人稱逝矣(29),吾道卜終焉(30)。隴外翻投跡(31),漁陽複控弦(32)。笑為妻子累(33),甘與歲時遷。親故行稀少(34),兵戈動接連(35)。他鄉饒夢寐(36),失侶自迍邅(37)。(此言方登仕籍,旋被謫遷,在嚴、賈不免憂讒畏譏,在己則又衰頹羇旅,所謂“榮枯雨露偏”也。元輔,言相位。大賢,指嚴賈。勢可秉鉤,而連翩放逐,此敘兩公外除。朋從承上,性命起下。青蒲受戮,疏救房琯。白發誰憐,孑身寥落也。公以原憲、服虔自處,而後輩嫌其貧老,因言師資雖不敢居,鄉黨獨不當先敬乎。此上,自敘失官窮老。舊好新愁,故人遠去。巴棧嶽蓮,兩州時景。賈筆嚴時,兩公才思。意苦莫傳,恐被指摘也。下四,申明此意。無停織,曲為羅織。有斷弦,易遭傷毀。浦鷗,喻二公之受侮。霜鶻,比讒人之肆毒。地僻指嶽,山稠指巴。至此而藉棋酒,亦無聊甚矣。典郡,指州刺史。治中,指州司馬。安心而受外吏,托興而念歸田,則一官不足戀矣。此上,敘嚴賈遠謫。去去,惜二公之才。蒼蒼,歎二公之遇。稱逝,當見幾而作。卜終,言無意用世。隴外,公所居。漁陽,思明地。憂控弦,故覺妻子為累。遠投跡,故與歲月俱遷。親故二句,又申控弦。他鄉二句,又申投跡。失侶,憶二公也。此上,自敘客況淒涼)。
①成公綏詩:“尹為媵臣,遂作元輔。”
②《詩》:“秉國之鈞。”
③《淮南子》:“飛鳥铩羽。”許慎注,“铩,殘羽。”江孝嗣詩:“驅馬一連翩。”
④禁掖,禁庭有左右掖門也。張華詩:“朋從自遠至。”
⑤《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
⑥《漢書》:元帝欲易太子,史丹直入臥內,伏青蒲上泣諫。服虔曰:“青緣,蒲席也。”
⑦左思詩:“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⑧原憲,注見本卷。《莊子》:“天地豈私貧我哉。”此貧字活用。《趙充國傳》:“充國請行,上老之。”此老字活用。楊誠齋謂實字而虛用,是也。
⑨《後漢・儒林傳》:服虔,字子慎,少入太學受業,有雅才,著《春秋左氏傳解》行於世。顧炎武曰:古文經史,皆是寫本,久客四方,未必能攜。一時用事之誤,自所不免。詩雲“諸生老伏虔”,本用濟南伏生事,伏生,名勝,非虔。後漢有服虔,非伏也。
⑩《老子》:“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此所謂師資。《世說》:孔融見李膺曰:“先君與老君有師資之道。”
(11)《孟子》:“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敬何先,即《壯遊》詩“坐深鄉黨敬”之意。
(12)《左傳》:“未繼舊好。”鮑照詩:“待子心腸斷。”
(13)隋王眘詩:“新愁還複多。”
(14)棧,用竹編。竹枯幹,則棧道危矣。
(15)《漢書》:“賈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賈筆本此。“趙注”南史有三筆、六詩。《杜臆》引《老學庵筆記》雲:賈筆,謂賈之文。南朝詞人謂文為筆,故《沈約傳》雲:“玄暉善為詩,彥升工於筆,約兼有之。”梁簡文論文章之弊曰:“詩既若此,筆又如之。”《任昉傳》又有沈詩、任筆語。故杜以“賈筆”對“嚴詩。”而杜牧亦雲:“杜詩韓筆愁來讀,似情麻姑癢處搔。”亦襲南朝語。餘謂賈筆句,借用長沙痛哭流涕語。至嚴詩句,則借嚴助事。按:助傳雲:作賦頌十數篇。賦、頌,皆詩之流也。《漢書・司馬遷傳》:“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16)《詩》:“萋兮斐兮,成是貝錦。”《箋》雲:“喻讒人集己過,以成於罪,猶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錦文。”
(17)鮑照詩:“直如朱絲繩。”
(18)曹植書:“不能摧身碎首,以答厚德。”《抱樸子》:“息禽所發憤而碎首。”
(19)又:“空拳入石。”《易林》:“空拳握手。”
(20)隋王胄詩:“五嶺常炎鬱,百越多山瘴。”炎瘴,屬嶽州。石泉,屬巴州。
(21)唐茂州有石泉縣,今四川龍安府屬縣。《北山移文》:“石泉咽而下悵。”
(22)何遜詩:“離離堪度日。”
(23)《後漢・黃香傳》:“典郡從政,固非所堪。”又張酺疏:“剖符典郡,班政千裏。”
(24)《晉・職官誌》:州置別駕、治中、從事。杜氏《通典》:治中,舊州職也,隋時州廢,遂為郡官。開皇三年,改治中為司馬,唐武德初,複為治中,高宗即位,改諸州治中並為司馬。“錢箋”《梁書》:陸閑為揚州治中,辭職,高祖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甄皇後樂府:“莫用賢豪故,捐棄素所愛。”
(25)《莊子》:“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安排,安受造物之推排也。杜定功曰:莊子嚐為漆園吏,楚威王聘之,欲以為丞相。謂使者曰:“亟去,無汙我。”故曰傲吏。郭璞詩:“漆園有做吏。”
(26)詩有六義,三曰比,四曰興。張衡《歸田賦》注:順帝時,閹宦用事,衡欲歸田裏,作《歸田賦》。
(27)蘇武詩:“去去從此辭。”《論語》:“才難。”
(28)《莊子》:“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老子》:“玄之又玄。”
(29)《漢書》:楚元王敬禮穆生,常為設醴,及王戊即位,忘設醴,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遂謝病去。
(30)《史記》:西狩見麟,仲尼曰:“吾道窮矣。”《國語》:子犯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誌也。《王羲之傳》: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誌。江總《修心賦》:“卜居山陰卻陽裏,貽厥子孫,有終焉之心。”
(31)《莊子》:“多物將往,投跡者眾。”揚雄《解嘲》:“擬足而投跡。”
(32)漁陽,即範陽。時史思明複反。《嚴安傳》:“鍛甲摩劍,矯箭控弦。”
(33)《修心賦》:“庶忘累於妻子。”
(34)陸機《歎逝賦》:“追計平生同時親故。”
(35)左思《蜀都賦》:“桑梓接連。”
(36)謝靈運詩:“夢寐仁歸舟。”
(37)《易》:“屯如邅如。”左思詩:“英雄多迍邅。”
多病加淹泊,長吟阻靜便①。如公盡雄俊②,誌在必騰騫③。(一雲:“公如盡憂患,何事有陶甄。”樊雲:如公盡雄俊,何事負陶甄。末用賓主並收,自歎而望人也。加淹泊,留滯他鄉。阻靜便,意不自適。雄俊騰騫,言二公之才不能終抑。其後賈果為散騎常侍,嚴亦為劍南節度使。此章,八句起,四句結,中兩大段各四十四句)。
①靜便,注見首卷。
②曹植《七啟》:“雄俊之徒,交黨結倫。”
③騫崩之騫,音褰,馬腹病也,在先韻。春騰之騫,音軒,烏飛舉也,在元韻。孫愐謂騫字不可入先韻。“朱注”考《漢書》“斬將事旗”,注雲:“搴,取也。”《韻會》:“搴,古通作騫。”杜詩用“騰騫”,蓋以騫取為義。今按《考工記》:“梓人為筍,小體騫腹。”注:“身小,而腹縮可以騫舉也。”亦作掀舉之義,及考宋鄭庫《古韻》,則真、文、元、寒、刪、先,六韻皆協先音,即作騰騫,亦自合也。
前章寄高岑,語無悲憫,以彭州、虢州,乃除授也,故曰“諸侯非棄擲,半刺已翱翔。”此章寄嚴賈,詞多感概,以巴州、嶽州,乃貶謫也,故曰“典郡終微眇,治中實棄捐。”同一官職,而詞語不同,意各有為耳。後段歸田,以目前境界言。騰騫,以將來遇合言。上下自不相背。
羅大經曰:楊子幼以“南山種豆”之句殺其身,此詩禍之始也。至於“空梁落燕泥”,並“庭草無人隨意綠”句,非有所譏刺,徒以雕所工巧,為暴君所忌嫉,至賈奇禍,則詩真可畏哉。少陵《寄賈至嚴武》詩雲:“賈筆論孤憤,嚴詩賦幾篇。定知深意苦,莫使眾人傳。貝錦元停織,朱絲有斷弦。浦鷗防碎首,霜鶻不空拳。”蓋深戒之也。劉禹錫種桃之句,不過感歎之詞耳,非甚有所譏刺,然亦不免於遷謫矣。
楊德周《讀杜漫語》曰:“世情隻益睡”,是閱世語。“吾生亦有涯”,是達生語。“男兒行處是,客子鬥身強”,是真閱曆語。“物情尤可見,詞客未能忘”,是真聲氣語。“侏儒應共飽,漁父忌偏醒”,“心徽傍魚鳥,肉瘦怯豺狼”,必身經憂患,才曉讀斯語。“定知深意苦,莫使眾人傳。貝錦無停織,朱絲有斷弦”,必身罹讒謗,才曉讀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