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注”《唐書》:天寶十三載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憂之。楊國忠取禾之善者以獻,曰:“雨雖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詩。
雨中百草秋爛死①,階下決明顏色鮮②,著葉滿枝翠羽蓋③,開花無數黃金錢④。涼風蕭蕭吹汝急⑤,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⑥,臨風三嗅馨香泣⑦。(首章,歎久雨害物。上四喜決明耐雨,下則憂其孤立而摧風山,賦中有比。申涵光曰:涼風吹汝二句,說君子處亂世甚危。)
①庾信詩:“爛草變初螢。”
②《本草圖經》:決明子,夏初生苗,葉似苜蓿而大,七月開黃化結角,其子作穗,似青綠豆而銳。杜定功曰:《神農本草》:決明子,生龍門川澤間,與石決明同,皆主明目,故有決明之號。宋人史鑄《百菊集譜》雲:注杜者,以為《本草》決明子。此物乃七月作花,開如白扁豆,葉極稀疏,焉得有翠羽蓋與黃金錢耶?彼蓋不知甘菊一名石決,為其明目去翳,與石決明同功,故吳楚間呼為石決,子美所歎,正指此花。注家乃認為決明子,疏矣。
③《說苑》:鄂君乘青翰之舟,張翠羽之蓋。
④楊方詩:“黃花如遝金,白花如散銀。”
⑤《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荊卿歌:“風蕭蕭兮易水寒。”《詩》:“籜兮籜兮,風其吹汝。”
⑥《南史》:宋江湛之謂沈慶之曰:“與白麵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⑦《論語》:“三嗅而作。”宋子侯詩:“安得久馨香。”
其二
闌風伏雨秋紛紛①,四海八荒同一雲②。去馬來牛不複辨③,濁烴清渭何當分④。禾頭生耳黍穗黑⑤,農夫田父無消息⑥。城中鬥米換衾裯⑦,相許寧論兩相直⑧。(次章,歎久雨害人,上四皆積雨之象,下慨傷稼而阻饑也。吳論:闌風伏雨,無日不雨,四海八荒,無處不雨,田野城中,則又無人不受其患矣。“盧注”換米不計直,療饑急,救寒暖也。)
①趙子櫟曰:闌珊之風,沉伏之雨,言其風雨之不已也。闌,如謝靈運“闌暑”之闌;伏,如《左傳》“夏無伏陰”之伏。舊引《楚辭》“光風泛崇蘭”,以“伏”為三伏,非是。“朱注”謝靈運詩“述職期闌暑”,又張協《苦雨》詩“階下伏泉湧”,用字皆出《文選》。闌風、伏雨,大抵是風過雨來之狀,秋深時,往往有之。胡仔謂“長雨”如“長物”之長,亦未安。荊公本作“仗雨”,當即伏字之訛耳。
②《淮南子》:八埏之外曰八荒。《詩》:“上天同雲。”
③《左傳》:“風馬牛不相及。”《疏》雲:“馬逐上風而去,牛逐下風而來。”《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
④《西征賦》:“其北則有清渭濁涇。”《關中記》:涇水入渭,合流三百裏,清濁不相雜。
⑤《朝野金載》:俚諺曰:“春雨甲子,赤地千裏,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朱注:禾生耳,謂牙蘖絭卷,如耳之形。
⑥潘嶽《秋興賦》:“談話不過農夫田父之客。”蔡琰詩:“迎問其消息。”
⑦《詩》:“抱衾與裯。”裯,單被也。
⑧“盧注”是秋,帝令出太倉粟,減價祟與貧入。但上雖減價,而下不論直,蓋沾實惠者少矣。
其三
長安布衣誰比數①,反鎖衡門守環堵②。老夫不出長蓬蒿③,稚子無憂走風雨④。雨聲颼颼催早寒⑤,胡雁翅濕高飛難⑥。秋來未曾見白日⑦,泥汙後土何時幹⑧。(末章,自歎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則觸景而增愁也。農夫田父,概指長安之人。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汙,君臣俱失其道矣。)
①《前漢・鄒陽傳》:“布衣窮居之士。”司馬遷《答任安書》:“刑餘之人,無所比數。”
②杜篤《論都賦》:“俱關門之反拒。”庾信詩:“驚妻倒閉門。”即所謂反鎖也。《詩》:“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注:“橫木為門。”《記》:“儒有環堵之室。”注:“環,周圍也,方丈為堵。”
③《詩》:“老夫灌灌。”《莊子・庚桑》篇:“鑿垣牆而植蓬蒿。”趙岐《三輔決錄注》:張仲蔚隱身不仕,所居蓬蒿沒人。
④《歸去來辭》:“稚子候門。”
⑤盧僎詩:“風雨暗颼颼。”顏延之詩:“秋至恒早寒。”
⑥鮑照詩:“胡雁已矯翼。”庾信詩:“雁濕斷行來。”古詩:“奮翅起高飛。”
⑦魏文帝《秋霖賦》:“悲白日之不暘。”
⑧《九辯》:“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後土何時而得幹。”
此感秋雨而賦詩,三章各有諷刺。房琯上言水災,國忠使禦史按之,故曰“恐汝後時難獨立”。國忠惡言災異,而四方匿不以聞,故曰“農夫田父無消息”。帝以國事付宰相,而國忠每事務為蒙蔽,故曰“秋來未嚐見白日”。語雖微婉,而寓意深切,非泛然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