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台,前遊所未至者,故重遊而記其勝。
高台麵蒼陂①,六月風日冷②。兼葭離披去③,天水相與永④。懷新目似擊⑤,接要心已領⑥。仿像識鮫人⑦,空濛辨魚艇⑧。錯磨終南翠⑨,顛倒白閣影⑩。崷崒增光輝(11),乘陵惜俄頃(12)。(首敘登台望陂之景。台高水闊,故覺風日生涼。台曠無翳,故見天水相連。《社臆》:冷者,風也,而兼言日;永者,水也,而兼言天。下語之妙,真筆端有畫。目擊心領,束上起下。鮫人意擬,故曰仿像。魚艇遙瞻,故曰空濛。水漾山光,故曰錯磨。山影水麵,故曰顛倒。似此山水交輝,但惜俄頃登臨耳。)
①謝惠連詩:“高台驟登踐。”
②《西京雜記》:“每好風日,幡旄光彩。”
③《詩》:“兼葭蒼蒼。”鶴曰:萑之未秀者曰兼,葦之未秀者曰葭,至秋成,謂之萑葦。離披,見二卷。
④“張遠注”天水相永,即秋水共長天一色意。王粲《海賦》:“天與水際”
⑤《莊子》:仲尼曰:“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
⑥《魏誌》:武帝纂兵書,曰《接要》。
⑦《海賦》:“仿像其色。”《搜神記》:南海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紡,時從水中出,寄人家賣綃。
⑧謝朓詩:“空濛如薄霧。”趙曰:言若無而空,若有而濛濛也。唐趙冬曦詩:“漁艇散灣曲。”“邵注”“小而長曰艇。”
⑨束皙《補亡詩》:“粲粲門子;如磨如錯。”潘嶽《關中記》: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都之南。
⑩《詩》:“顛之倒之。”《通誌》:紫閣、白閣、黃閣三峰,具在圭峰東。紫閣,旭日射之,爛然而紫。白閣陰森,積雪不融。黃閣不知所謂。三峰不甚遠。
(11)《西京賦》:“嵒峻崷崒。”鄭曰:“崷崒,山峻貌。”曹植《登台賦》:“齊日用之光輝。”
(12)《風賦》:“乘陵高城,入於深宮。”《江賦》:“倏忽數百,千裏俄頃。”
勞生愧嚴鄭①,外物慕張邴②。世複輕驊騮③,吾甘雜④。知歸俗所忌⑤,取適事莫並。身退豈待官⑥,老來苦便靜⑦。況資菱芡足⑧,庶結茅茨迎⑨。從此具扁舟⑩,彌年逐清景(11)。(此有棲身物外之思。“身退豈待官”,結上勞生六句。“老來苦便靜”,起下菱芡四句。杜詩每段各有關鍵如此。末句清景,包括上段所雲。此章兩段,各十二句,上段蕭疏,下段沉鬱。)
①《莊子》:“大塊勞我以生。”嵇康《幽憤》詩:“仰慕嚴鄭,樂道閑居。”《漢書》:穀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三輔決錄》:子真,名樸;君平,名遵。
②《莊子》:“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傅亮詩:“張邴結晨軌。”“邵注”張、邴,俱漢人。張仲蔚,所居蓬蒿沒人。邴曼容,免官養誌自修。
③驊騮不遇知己,甘與蛙雜居。蛙,即水遷所聞者。驊騮,良馬,周穆王八駿之一。《傳》雲:驊騮、騄耳,日馳三萬。
④《周禮》:蟈氏,掌去蛙邑。《國語》:蛙邑之與同渚。《說文》:即蛙。邑,大於者,即青蛙也。
⑤任昉《為王儉集序》:“窮崖而返,盈量知歸。”《史・秦紀》:秦俗多忌。
⑥《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⑦便靜二字,本謝詩,而反用之。謝以便靜為安閑,此以便靜為闃寂,故覺其苦,而欲行樂陂間也。
⑧《周禮》:“加籩之實,菱芡栗脯。”《說文》:“菱,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武陵記》:三角四角曰芰、兩角曰菱。芡,雞頭也。《方言》:“雨楚謂之雞頭。”
⑨《羅含別傳》:廨宇喧擾,乃立茅茨之室。
⑩朱超道詩:“扁舟已入浪。”
(11)蔡邕《王子喬碑》:“曆載彌年,莫之能紀。”曹植詩;“明月澄清景。”
朱鶴齡曰:此詩俱本謝康樂。“懷新目似擊”,即謝詩“懷新道轉回”也。“乘陵惜俄頃”,即謝詩“恒克俄頃用”也。“外物慕張邴”,即謝詩“外物徒龍蠖”,又詩“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也。“知歸俗可忽”,即謝詩“適已物可忽”也。“取適事莫並”,即謝《山居賦》“隨時取適”,又詩“萬事難並歡”也。”身退豈待官”,即謝詩“辭滿豈多秩,謝病不待年”也。“老來苦便靜”,即謝詩“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也。公雲“熟精《文選》理”,真不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