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雲”梁氏編在上元二年成都作,蓋以“成”為“成都”,“華”為“華陽。”《唐誌》:成都、華陽兩縣為附郭,乃次赤。按:詩雲長安苦寒,又言南山之豆,東門之瓜,皆長安京兆事。其雲“故舊禮數絕”,又雲“棄擲與時異”,當是天寶十年,召試後,送隸有司參選時作。成華當作鹹華,蓋鹹陽、華原二縣也。赤縣官曹擁才傑①,軟裘快馬當冰雪。長安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②。(首段,有慨身世。惟少年得誌,故老成落魄。自稱杜陵野老,詩作於長安,明矣。赤縣官曹,本謂長安貴人,不指兩縣諸子。蓋投簡諸子者,另有其人也。朱注誤認兩縣為赤縣,故有畿縣之疑。《正異》不知長安即赤縣,故欲改為長夜。總錯在侍題“成”、“華”二字耳。)
①《元和郡縣誌》:大唐具有赤、畿、望、緊上、中、下六等之差,京都所治為赤具,京之旁邑為畿縣。曹植賦:“在官曹之典列。”沈約詩:“吏部信才傑。”
②《前漢・地理誌》:杜陵屬長安,古杜伯國,宣帝葬此,因曰杜陵。《長安誌》:杜陵,今在奉先城東南二十五裏。《後漢・李固傳》:霍光憂愧發憤,悔之骨折。
南山豆苗早荒穢①,青門瓜地新凍裂②。鄉裏兒童項領成③,朝廷故舊禮數絕④。自然棄擲與時異,況乃疏頑臨事拙⑤。饑臥動即向一旬⑥,敝衣何啻聯百結⑦。君不見空牆日色晚⑧,此老無聲淚垂血⑨。(此自述饑寒之狀。《杜臆》:鄉裏後輩,挾勢驕人,固不足責;乃故舊在朝,而禮數亦絕,尚何望乎?疏懶在性,公之致貧在此,公之立品亦在此。又曰:闒冗尊顯,賢哲棄遺,則時事可知。無聲泣血,傷已而並優世矣。此章上四句,下八句。)
①《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
②青門瓜,注別見。傅玄詩:“冬寒地為裂。”
③鄉裏小兒,出陶潛傳。《詩》:“四牡項領。”注“項,大也。四牡者,人所駕。”今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後漢・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拭舌。”注:“自恣也。”
④任昉《哭範仆射》詩:“生平禮數絕。”
⑤稀康書:“匪降自天,實由疏頑。”
⑥饑臥,暗用袁安臥雪事。
⑦王隱《晉書》:董威輦,拾殘繒結為衣,號曰百結。
⑧張協詩:“青苔依空牆。”
⑨蔡琰《胡笳》:“哭無聲兮氣將咽。”又曰:“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盧世曰:投簡中,入鄉裏兒童數語,意覺不平。然是一片真氣激出,不能隱忍,不宜隱忍者也。豈許暖曖昧昧假敦厚輩所敢望其邊際,故曰“詩可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