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4-06-26 07:36:13)

副標題:一名洛陽人在東京的紀實生活引子洛陽木村出生在河南洛陽鄉村,家裏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除土地耕作的微薄收入,靠父親一人出外在建築工地打工,勉強養活全家七口人。2015年冬天,木村20歲。輟學的木村這時已經跟隨父親四處打工數年,除了辛苦勞累不說,最令人頭痛的就是20歲出頭了還討不到老婆。按鄉下的規矩,男的17,18歲就該結婚生子,餘下的則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傳單。——金視界70年代末的小縣城,與海岸線有200多公裏,這在當時是個遙不可及的距離,當地的大多數居民,都沒有見過海。但他們都聽說過海,知道有個台灣海峽,海峽那邊是台灣,而台灣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堅信他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直到一個隨台風飄來的氣球,打破了這個信念……那是1979年末的一個傍晚,我們幾個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文革期間,實行公有製,所有東西都屬於“公家”:房子是“公家”的,房子裏的桌椅也是“公家”的,就連廁所,也是“公家”的——叫做“公廁”。小城市裏的居民,各家各戶沒有自己的廁所,居民區按片區,設置專用的公廁,供臨近的居民共同使用。公廁除了平時供當地居民出恭享用外,每天早上,附近的居民,會將家中的馬桶提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上世紀80年代初,沉睡的東方之獅剛剛睜開惺忪的眼睛,懵然地眺望著蒼茫的大地。 中國南方的一個小縣城,鎮上的居民還不知道什麽是超市,隻知道賣米的叫“糧站”,賣日用品的叫“百貨商店”,賣副食品的叫“糖煙酒商店”……所有的這些,都是“公家”的。“公家”就是國家,狗膽包天的個人也不敢去碰這些買賣,因為,誰碰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36]
[37]
[38]
[39]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