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4年11月28日,中國迎來了第11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回國。43位英烈的棺槨由運-20專機護送,兩架殲-20低空飛行致敬,機場以最高規格的“過水門”禮儀迎接。這一場麵莊嚴肅穆,令人動容。然而,這背後卻隱藏著許多複雜的問題,比如為何這些遺骸時隔幾十年才得以歸國?為何中韓建交多年,卻直到2014年才開始有序歸還?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近期,有關中國恒大集團及其創始人許家印的消息,再度引發輿論關注。報道稱,許家印因“限製消費措施”成為輿論焦點,而恒大集團的股票也繼續停牌。伴隨著這一消息,各種猜測甚囂塵上:許家印是否已經恢複自由?這一消息是否為其鋪後路?有傳聞稱,他背後有強大的“後台”,可能很快“重出江湖”。“限製消費措施”是中國法院在強製執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最近,中央電視台一則關於美國雞蛋價格上漲的新聞,讓普通百姓對“蛋”有了全新的理解:原來,蛋還能成為“國際政治調味品”。這則新聞,看似關注美國民眾“蛋的煩惱”,實則話裏有話,不僅映射了美國經濟的“脆弱性”,也順便吹捧了一把:中國的“好蛋”和“壞蛋”,都“情緒很穩定”。美國雞蛋漲價這條新聞,一夜之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核戰爭這個話題總是讓人不寒而栗。幾十年來,從冷戰的核恐懼到今日的大國對抗,核戰爭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人類的頭頂。然而,有意思的是,真正害怕核戰爭的,不應該是平民百姓,而是那些身居高位、有權有勢的人。平民百姓對核戰爭的恐懼主要來源於兩點:其一,媒體對核戰爭後果的極端渲染;其二,曆史記憶。從廣島和長崎的慘劇,到冷戰時期“核末日”的科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當今國際政治格局中,“反華”已然成為美國政界一個關鍵詞。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單一政治人物的突發奇想,也不是某屆政府的短期策略,而是基於兩國關係結構性矛盾,美國“黨內”“黨外”人士的全盤共識。美國所謂的“反華”,並不是反對中華民族或中國的傳統文化,更不是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敵視。從根本上講,美國針對的是中國的一黨專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的經濟崛起讓世界矚目,尤其在“物質文明”層麵,中國取得了顯著成就。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中國不僅在技術研發、產量規模上位居世界前列,還在汽車內飾、智能化以及舒適性等方麵獨具優勢。然而,伴隨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精神文明”卻顯得嚴重滯後,從道路上的交通亂象可以窺見一斑。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軍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男人關注女人的眼神,隨著年齡的增長,從“頭”看到“腳”,再從“腳”看到“頭”,完美地演繹了男人一生的生理和心理演變過程。20歲男人看臉:20歲是青春期的尾聲,男性荷爾蒙分泌達到高峰,性意識覺醒顯著,他們對異性的吸引力,幾乎完全依賴視覺刺激,而“臉”作為最容易觀察到的部位,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這個階段的男性,往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胡適總結人性的弱點時提到:“人性最大的惡就是:恨你有,笑你無,嫌你窮,怕你富。”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心理中一種根深蒂固的矛盾:人類既追求公平與理性,又往往被嫉妒等情緒所支配。這種心理不僅是個體的情緒反應,也是群體關係中潛藏的張力所在。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體驗,主要指個體因無法獲得他人所擁有的物質、地位或能力而產生的負麵感受。這種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4-11-21 00:03:50)

人際交往中,微笑常被視為友好的象征,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有效工具。微笑能展現親和力,給予對方一種舒適、安全的感覺,進而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然而,那些“見誰都微笑”的人,往往難於深交,友情難保。微笑在大多數文化中,被視為表達友好與善意的標誌。它能夠有效降低初次見麵時的緊張感,增加彼此的親和力,從而幫助快速建立起一種初步的社交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近年來,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伴隨著諸多社會問題的凸顯,尤其是重大惡性案件發生後,如何預防類似事件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以珠海開車撞人事件為例,案件發生後,有消息稱,當地部分社區針對“八失人員”、“三低三少”和“四無五失”群體展開排查,試圖從源頭上識別潛在的高危人員。“八失人員”是指社會中麵臨多重困境的人群,包括:&l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