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玉米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占領昆明和雲南大部分地區後,清廷反複研究平西王吳三桂上疏主張的出兵緬甸捉拿永曆帝朱由榔事宜。最後決定讓吳三桂為統帥,以漢軍和綠營兵為主,會同固山額真卓羅帶領的少數滿洲兵一道進軍緬甸,命令經略洪承疇部署具體進軍事宜。順治十六年洪承疇因年老體衰經清廷批準解除了經略職務,動身返回北京調理。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令吳三桂留鎮雲南,總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決定迎回永曆帝後,白文選領兵進發到磨整,雍會,這裏已是緬境地區。由於天氣炎熱,白文選命令部下卸甲解鞍,在樹蔭下休息,一麵派出兩名使者找尋緬甸地方官通知這次明軍入緬隻是為了接回永曆皇帝。不料派出的使者在途中被緬人殺害。白文選又派出十名騎兵前往說明情由,又遭到緬兵擊殺。當時緬甸官員有一種錯覺,以為南明皇帝入境避難,明朝軍隊剩下的肯定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清軍占領黔滇兩省腹心地區後,南明永曆朝廷已經出現瓦解的形勢。這種局麵的形成並非南明軍隊受到毀滅性打擊的結果,而是永曆朝廷決策失誤所致。當清軍三路迅速推進,南明軍隊節節敗退,長期經營的大片土地被清軍占領,明軍在阻擊過程中雖然損失了一些兵將,但並沒有發生大量主力被清軍殲滅的情況。這說明,明軍的全線失利主要是戰略部署不當。永曆帝倉皇逃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閏正月二十五日,永曆帝朱由榔和小朝廷的文武官員在平陽侯靳統武護衛下,從永昌府退到盞達土司,第二天行至布嶺,距離中緬邊境已經不遠。是日晚上護送永曆帝的士卒發生兵亂,不少將士在混亂之中作鳥獸散。靳統武與永曆帝失散。二十六日永曆帝一行到達曩本河,距緬關十裏。黔國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關緬兵。明朝鎮守雲南的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當天晚上,鄭成功依據形勢的變化,重新布置軍隊,以觀音山至觀音門一帶為集結地點,準備同清軍決戰。派左先鋒鎮楊祖統帥援剿右鎮姚國泰,後勁鎮楊正,前衝鎮藍衍屯紮大山上,作犄角應援;中提督甘輝,五軍張英伏於山內;左武衛林勝,右虎衛陳魁列陣於山下迎敵;他自己督右虎衛陳鵬,右衝鎮萬祿在觀音門往來策應;後提督萬禮,宣毅左鎮萬義等堵禦橋頭大路;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鄭成功統帥十幾萬大軍由水路向南京進發,十天之後(七月初九日)方才到達南京儀鳳門下。抵達之後沒有立即發起攻城,鄭成功於七月十一日先是帶領大將甘輝,馬信等數十人“繞觀鍾山,踩踏地勢”,又於十二日率領諸文武官員拜祭太祖,哭奠列宗,之後排兵布陣,分配各將領各司其職。鄭成功當時過分自信於自己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威懾力量,認為可以迫使城內清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四月,鄭成功,張煌言親統大軍北上。二十八日到達浙江定海,經過兩天激戰,全殲鎮守該地的清軍,奪取了定海炮城,焚毀清水師船隻一百餘艘。如此,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製造了一個進攻浙江寧波的假象,吸引江蘇,浙江清軍來援。五月初,鄭成功率領兵馬十餘萬分乘大小船艦三千餘隻從定海北上,分三撥進發,由中提督甘輝統帥前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658年(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清軍三路進兵西南,李定國等戰敗,永曆朝廷形勢危急。鄭成功見清方主力集中於西南,認為這是擴大以自己為首的東南抗清基地的大好時機,決定率領主力乘船北上,展開長江戰役。這年五月,中提督甘輝統領前軍乘船進至沙埕,在桐山一帶征糧。鄭成功親自帶領的主力也到達距沙埕三十裏的岑嶼。六月初十日起,張煌言,甘輝,馬信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當清軍大舉向黔,滇進攻,永曆朝廷險象環生時候,李定國等人為挽救危局,曾派人前往川東,聯絡夔東十三家,讓他們進攻重慶以牽製清軍南下。十三家接到聯絡後,兩次配合發兵攻打重慶,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是因為兵力不足,被清軍擊敗。第二次是因為明軍發生內變,有將領率部降清而致使進攻功虧一簣。兩次主動進攻失敗,使得永曆帝和李定國指望夔東明軍反攻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明軍全線潰敗,李定國下令放棄貴州時候,就已經估計到清軍必然乘勝向雲南推進,明軍不可能保住昆明。十二月初九日他派使者向永曆帝報告清軍勢大難敵,奏請“上當移蹕以避清人之鋒”。永曆朝廷自建立之始,一直如一葉扁舟隨風漂泊。移駐到安龍時候雖然比較穩定,但實際上是處於孫可望挾製之下,苟且偷生。直到1656年(永曆十年)移居昆明以後才過上比較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