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博文

與太太逛商場時,太太在試衣間。駐足一處畫前,有一段文字吸引我被其打動,這是上麵寫的:
Lifeisnotarace-butindeedajourney.BeHonest.Workhard.Bechoosy.Say"thankyou","Iloveyou",and"greatjob"tosomeoneeachday.Gotochurch,taketimeforprayer.TheLordgivethandtheLordtaketh.Letyourhandshakemeanmorethanpenandpaper.Loveyourlifeandwhatyou'vebeengiven,itisnotaccidental-searchforyourpurpo...[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如何辨識清代雍正乾隆瓷 ■高鬆年
“桔皮紋”、“燈草邊”、“老頭龍”、“泥鰍背”為鑒識要點   當下的古瓷收藏界,對清三代的瓷器是青睞有加。這是因為,清三代是清代製瓷的高峰,而傳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窯器則越來越少見。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數雍正和乾隆瓷了。因為其珍貴而少,仿品也就層出不窮。在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3-11-20 11:22:19)

水母蟄傷急救處理
今天有一餐館女士被水母蟄傷兩天了來診,是去海邊抓水母了。不是很重簡單處理了一下。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firstaid,僅供大家參考。
1塗醋
2用鑷子取下殘留的觸角
3傷口塗上刮胡潤滑液或bakingsoda,用信用卡反複刮殘留的刺細胞
4再塗醋
叫急救如果產生嚴重過敏或休克,或蟄傷部位麵積超過手臂或腿部的二分之一 癢及腫:可用OTC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回家路最近研究上了清雍正粉彩外銷瓷,白白的瓷,紅紅的胭脂紅沒骨畫法,令人著迷!
此兩件清雍正粉彩花卉紅銅包盤曾為回家路所收藏,為外銷瓷,已至少有250年的曆史。這種銅包法非常少見,可能當時瓷盤邊緣破損,把邊磨掉,底部用紅銅鑲好固定,於是就有了意外的不錯的效果。色白釉潤潔,畫筆清秀細膩,設色淡雅逸麗,更有各色花朵鮮豔綻放,紋飾刻畫清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牧琳愛(EuniceMoeBrock),1917年8月11日出生於中國河北北戴河,美國公民,隨父親做為宣教士來到中國,生活至十三歲時回到美國接受教育,畢業於美國田納西州範德比爾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丹佛市兒童醫院院長。

1999年9月,82歲的她在丈夫去世後,變賣了自己在美國的房產汽車等全部財產,懷著基督的愛隻身回到山東聊城,捐資助學,修建道路,資助老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如果走進醫院,忙碌的醫生們個個穿著灰色長袍,戴著高高的灰色禮帽,是不是讓人覺得有些滑稽?其實,在白大褂出現之前,這身裝束就是歐洲醫生們的工作服。 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的醫院裏滿是“灰突突”、“黑壓壓”的一片。醫生們穿著灰色的袍子,護士們則穿著黑色的修女服裝,臉上還戴著麵罩。醫院從來沒有給工作服消毒的概念,在大多數人眼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紋章瓷(Armorialporcelain)
-曲水
紋章瓷(Armorialporcelain)是中國古代“外銷瓷”的一種,確切來說屬於“來樣加工”的“訂燒瓷”。它由景德鎮的工匠們按照歐洲訂購商提供的種類、造型、式樣、紋飾、工期等進行彩繪燒製,所以在紋章瓷上既有中國傳統製瓷工藝的特點,又能反映出當時西歐典雅的裝飾風格。因為這種紋章瓷上印有歐洲貴族家族的徽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講述一個瓷器主人的故事(多圖)
文圖-回家路 每一個有幾百年曆史的瓷器,背後都會藏有許多故事,可能主人已近換了許多,也可能是從一個家族世代傳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多少故事又能流傳下來呢?今天試圖通過一件回家路新收藏的清代雍正白地粉彩雙犄牡丹花卉紋碗瓷碗給大家講述一位華盛頓總統軍牧的故事。 這是一件非常漂亮的雍正白地粉彩雙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文來源:景德鎮市陶瓷曆史博物館白焜
晚明至清乾隆(16-18)世紀是景德鎮窯業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景德鎮外銷瓷生產的黃金時代。在這近300年間,遺留下大量的窯業遺存和傳世陶瓷,中外文獻中業屢有記載,這些資料為我們了解景德鎮製瓷業的曆史,研究l6一18世紀中國與歐洲、東南亞諸國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實的證據。

Old18thCenturyChineseExportPorcelainC[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3-10-14 17:03:46)

平心而論---論生死
文/黃幸平
生與死,是人生的大問題。 怎樣活著?為何而死?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怎樣活著”已經是一個夠折騰人的問題了,人得先聚精會神,把“活著”搞好。死是比生更難搞懂的事情,那就要有自知之明,別為死後的事情費心思了。 後人就因孔子的話,得出“人生意義在於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91]
[92]
[93]
[94]
[9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