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自燃煤蒸汽動力裝置問世以來,為提高艦船續航力、航速、機動能力和隱蔽性等,世界各國一直不斷探索和應用各種新型動力技術。當1939年能夠持續釋放大量能量而不依賴於氧氣反應的原子核裂變現象被發現後,美國遂開展了艦船核動力可行性研究,並率先提出了以加壓水作為慢化劑與冷卻劑的壓水堆概念,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陸上模式堆S1W和第一艘核動力艦船——“鸚鵡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航母的誕生必然會伴隨中國海權的成長,從而結束中國海權有海無空的曆史。中國海洋曆史走過了一個無意識到無技術的過程。  從鄭和下西洋後,中國人身影開始在整個海洋中消失。600多年來,歐洲各國馳騁海洋到達世界各地。鄭成功收複台灣後,中國並沒有深入思考一個歐亞另段的小國如何能夠遠涉萬裏而占領台灣的?   台灣屢次失去主權本身就是中國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韓國《中央日報》16日援引一位在北京的“消息靈通人士”獨家爆料稱,朝鮮為了20萬噸化肥和50萬噸玉米,把本國茂山地區2000萬噸“稀土大礦”的開發權轉讓給中國。
報道稱,根據中朝兩國達成的協議,中國負責茂山稀土礦的開發建設費用,並支援采掘所需的裝備,而朝鮮方麵則將茂山稀土資源的一半無償供給中國,剩餘的一半則由中國按照國際價格向朝方購買。一位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美國彭博社18日的報道稱,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明顯放低調門,說“硬碰硬,菲律賓贏不了中國”。同一天,越南政府也表示將製止過去11個星期幾乎連續出現的周日反華遊行。我們歡迎菲律賓和越南政府有所克製,也願意繼續以穩妥的態度處理南海問題。為地區發展創造良好氛圍,關鍵還是要相向而行。
保持克製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領土問題曆來十分複雜,牽扯老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29/75/03/2_1.html[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瓦良格”舾裝後的首次海試為期5天,於8月14日結束,於2011年8月18日再次進塢。
本次進塢的時間為3個月。,也就是說,航母再次出海,要等到11月以後了。
本次海試主要進行船體主機、輔機等設備裝置的性能測試,未進行任何水武和艦載機的測試或演習。
所以之前有人說的“無動力論”是不實的,該航母直接繼承了原艦艇的4台重柴油蒸汽輪機,4軸共計200000馬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據法國航宇防務網2011年8月18日報道,2011年7月17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棕櫚穀製造中心舉行的典禮上,宣布了第50架F-35的中央機身建造完成。
諾·格公司的高層讚揚了員工的辛勤工作,使得第50架F-35的中央機身可以按時、按預算的完成交付,達到重要的項目裏程碑,同時保持了高標準的性能與性價比。
諾·格公司航空宇航係統部副總裁兼F-35項目經理MarkTucker說:第50架F[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輯點睛:戰時攜行呼喚“新標準”
■魏兵
■信息戰場,決定勝負的度量衡已經精確到了厘米、毫米。麵對“小數點後幾位數字”決定的戰爭,裝備物資保障的標準應該如何確立?
■重裝之師不能“爬”著前進,羈絆腳步的不僅僅是糧草輜重,更拖累人的是頭腦中的“絆馬索”。
■隨著戰爭實踐不斷由“模糊”向“精確”演進,那些不符合實戰要求的習慣,到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英國路透社8月17日文章,原題:鐵路建設速度遠勝印度中國贏得戰略優勢
印度修建通往克什米爾地區鐵路的艱難已經證明,印度與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相差甚遠。中國修建公路和鐵路網的速度為其在邊疆山區帶來了戰略優勢。
印度的這一項目已曆時近25年,旨在整固克什米爾地區,提高向當地駐軍補給的能力,這條鐵路規劃全長為345公裏,但迄今僅建成四分之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韓國時報》8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明智外交北京要建航母的消息最初傳出時很多人問,若中國真想和平崛起,為什麽還要航母?答案在於,美國人有航母,所以中國也想擁有。這不是說中國準備跟美國開戰。北京隻是做了曆史上任何崛起中的國家都會做的事。
不妨讀讀哈佛大學約瑟夫·奈的新書《權力未來》:即便在與外界隔絕的毛澤東時代,中國都維持著一支龐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06]
[207]
[208]
[209]
[2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