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航母的誕生建3000公裏海權

(2011-08-19 16:08:15) 下一個

  中國航母的誕生必然會伴隨中國海權的成長,從而結束中國海權有海無空的曆史。中國海洋曆史走過了一個無意識到無技術的過程。

  從鄭和下西洋後,中國人身影開始在整個海洋中消失。600多年來,歐洲各國馳騁海洋到達世界各地。鄭成功收複台灣後,中國並沒有深入思考一個歐亞另段的小國如何能夠遠涉萬裏而占領台灣的? 

  台灣屢次失去主權本身就是中國缺少控製藍色海洋疆域的手段,這種狀況今天依然存在。有外國人戲稱,中國海軍是遊泳池裏的海軍,話雖然難聽,但是不無道理。從全球海軍發展攻防布局中看,我們今天的海軍力量與世界整體相比沒有二戰前世界二流海軍強。很多人可能不認可我的話,認為我們海軍現代化程度很高,但是別忘記了別人更先進。 

  如果說當年荷蘭占領台灣隻是木船加土炮,主要靠的的是海軍的驍勇善戰。這個距離我們不難達到。但是兩次工業革命以後,現代化的技術加上海洋軍事思想的指導,中國海軍就完全變成了隻會“種地”不會扛槍。按照我們現在的發展速度,中國海洋權益維護,要過三大難關,1,思想意識關,隻有真正認識海洋,懂海軍才能賦予使命於靈魂。新中國建國60年,解放軍海軍並沒有真正接受過海洋戰爭,尤其是大海戰的洗禮。一個軍隊的真正成熟必須是從戰火的洗禮而出;2,技術關,我們現在的技術正在接近世界先進海軍技術裝備的金字塔。但是有句話說的好,事到九成功成半。越靠近金字塔尖越難;3,資金關,短時間內要惡補600多年的課,費效比和承受能力都要經受考驗,國家能源戰略又無法給海軍更多喘息時間。要在幾十年甚至是10年中要完成人家幾百年積累完成的結果,資金難度可想而知。但是這是一項我代受累而惠及千秋的大業,我們必須完成。

    俄式航母的局限性和選擇的無奈

  俄羅斯是唯一除美國以外,製造和使用大型航空母艦的國家。但是由於航空技術指導思想和基礎技術上的局限性,出於戰鬥對象的選擇性等,造成實戰針對性單一,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需要,隻能形成局部有限度威懾。很多現代技術工藝無法突破也是俄羅斯航母裝備複雜的原因。 

  前蘇聯(俄羅斯)製造的航母,裝備武器十分複雜。一艘航母上集中了幾乎所有海軍技術裝備的武器為大成,既有反艦導彈,反潛武器,防空武器;又有各類固定翼艦載機,直升飛機;種類繁多,十分複雜。和美國航母不同的是,俄羅斯航母作戰指導思想不是航母作戰群作戰,而是單艦為作戰單元。所以前蘇聯給自己的航母定性為航空巡洋艦而非航母。  

  中國一共購買了四艘航母,第一艘是從個澳大利亞購買的英國製造的墨爾本號,被解體後賣了廢鐵;第二艘是基輔號,在天津;第三艘是基輔號的第2艘明斯克號在深圳;第四艘就是第比利斯級得第2艘瓦良格號航母。在烏克蘭造船廠完成船體製造後,趕上蘇聯解體,再無能力製造,1998年被中國購買。2002年瓦良格航母才被拖進大連港。進過8年的改裝,瓦良格號航母最近終於接近完成。  

  作為前蘇聯製造的航母,不管是基輔級還是第比利斯級,都沒有安裝彈射器,而是采用上翹12度滑翔甲板,這就為以後航母作戰留下了很多操作隱患。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固定翼戰鬥機不能全重,全戰鬥裝備起飛;不能在甲板上起飛固定翼預警機和加油機,從而大大削弱了航母的作戰能力。  

  因此作對為中國第一艘航母期待值,不應該建立在於美國先進航母的對等第地位上。而作為前蘇聯當初為了能對抗強大的美國航母編隊戰鬥群,采取的辦法就是在航母上攜帶大尺寸反艦導彈。 

  中國對瓦良格現代化改裝後的武器布局

  作為中國航母來說,不管是現有的武器研發結構還是現役武器的發展都不可能再延續前蘇聯航母武器布局的思路;但是由於很多技術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首艘航母也不大可能使用美國航母的全動起飛狀態。所以隻能走折中的路線:拆除航母上的反艦導彈,增加對空相控陣雷達,由於航母噸位巨大,可以裝備尺寸和功率更大的雷達係統;增加現代信息化數據鏈指揮係統,火控係統,增加中近程防空係統。至於遠程防空自然會交給護航防空艦來幹。加油機可以使用艦固定翼戰鬥機改裝;預警機可以是固定翼戰鬥機+直升機預警,在近岸可以用陸基預警機;現在固定翼飛機都采用一機多能,因此像電子戰飛機,電子攻擊和幹擾都可以以艦載固定翼飛機來完成。  

  作為航母的作戰能力也就是作戰半徑,也就是艦載固定翼戰鬥機德作戰半徑。按照我國現役的三代戰鬥機來看,殲11,殲10和殲轟7來看,殲11上艦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從各種報道的跡象來看,改進型殲11型艦載作戰飛機殲15基本已經首飛,上航母作戰基本已經不成問題。  

  那麽按照現役殲11的作戰半徑來說應該是1500公裏左右。可以想象的是未來我國航母除了能夠近海救災之外,在離岸1500公裏位置,依靠陸基導彈和預警機支援強度對抗美國航母已經不成問題。加上左右距離,控製離岸3000公裏海洋安全戰略縱深已經不成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