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柏遼茲作有十餘部序曲,其中有些是歌劇序曲,有些是獨立的音樂會序曲。《羅馬狂歡節序曲》(Lecarnavalromain,ouverturepourorchestra,Op.9)屬於後者,她是以1838年首演的歌劇《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Cellini)中的一些音樂片段為素材,作於1844年,並於同年在巴黎的赫茲音樂廳(SalledesConcertsHerz)首演。 有的中文文獻說(見百度百科“羅馬狂歡節”條目),《羅馬狂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感恩讚是天主教的儀式之一,往往用於教堂的晨禱和感恩集會,後來也用於節日慶典等場合。柏遼茲的《感恩讚》作於1849年,原來是計劃作為歌頌拿破侖的一部交響曲的高潮部分,後來改為一部獨立的作品,獻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康索特親王(Albert,PrinceConsort),並於1855年在巴黎的聖尤斯塔什教堂(L’égliseSaint-Eustache)首演。全曲分為以下六個樂章,是作曲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柏遼茲(HectorBerlioz,1803-1869),法國著名作曲家,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的中堅人物之一。其大量作品體現了浪漫派成熟時期的主要特征,包括創作理念上更加注重感性(而不是像古典派那樣崇尚理性,強調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體裁上更加注重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結合;作品的結構形式上突破古典樂派固有的一些形式(如交響曲有一定規範的四個樂章);和聲上更加自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這裏的“藝術歌曲”是從德文“Lied”翻譯而來。原是12世紀以來,以德文詩為歌詞的歌曲。以後在18世紀末及19世紀,歐洲文學上和音樂上的浪漫主義先後興起,使得藝術歌曲也迎來了最為繁榮的時期。舒伯特作為一位早期浪漫派作曲家,注重詩歌與音樂的結合,創作了六百餘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藝術歌曲,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作於1817年的《鱒魚》(DieForelle,Op.32,[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舒伯特是西方音樂史上早期浪漫派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可惜他於疾病和貧困英年早逝,隻活了三十一歲,但卻留下了大量的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是一位全麵多產的作曲家。關於舒伯特在音樂史上風格流派,也有人認為他是古典派到浪漫派過渡時期的作曲家,這其實和我上麵說的“早期浪漫派”大同小異。說到底,這些都是後世理論家對前輩作曲家的評論和定位,是為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浪漫曲”(Romance)原是西班牙的一種敘事民謠,在十八世紀,這一術語又被用來指聲樂或器樂的抒情性短曲。貝多芬寫過兩首器樂的浪漫曲,都是為小提琴和樂隊的,她們是:《G大調浪漫曲》(TheRomanceforViolinandOrchestraNo.1inGmajor,Op.40)和《F大調浪漫曲》(TheRomanceforViolinandOrchestraNo.2inFmajor,Op.50)。其中“G大調”寫於1802年,發表於1803年;而“F大調”寫於1798[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貝多芬可以說是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他“集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派之先河”,對後世的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說到貝多芬寫的合唱,人們自然會想到他著名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的“歡樂頌”,我們會在以後的著名交響曲係列裏仔細欣賞。貝多芬以合唱為主的作品,包括兩部彌撒,一部清唱劇(oratorio)及幾部大合唱(cantata),這其中當屬完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古典音樂作品都是“曲高和寡”嗎?我以為不是,至少不都是,其中也有比較通俗的。莫紮特的《弦樂小夜曲》(EinekleineNachtmusik,K.525)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她是作曲家最通俗,最受人們喜愛的作品之一。說起“小夜曲”,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夜晚男人在心愛的女人窗外唱的情歌。的確,資料顯示,小夜曲(serenade)是一種抒情風格的聲樂體裁形式,源於歐洲中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安魂曲”(Requiem)是天主教用於追悼儀式的彌撒,又叫“安魂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大致相同,但通常省略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並增加“進堂經”(Introitus)和“震怒之日”(Diesirae)等部分。莫紮特的《安魂曲》作於1791年,是受弗蘭茨·馮·瓦爾澤格伯爵(CountFranzvonWalsegg)的委托而作,目的是為紀念委托人的妻子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莫紮特是西方音樂史上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非常全麵多產的作曲家,僅彌撒就作有18部之多。其中以《c小調大彌撒》和《安魂曲》(安魂彌撒)最為著名,今天先欣賞《c小調大彌撒》。為什麽叫“大彌撒”?可能是為了和作曲家先前寫的另一部《c小調彌撒》(K.139,1768)加以區分。 如果看過電影《莫紮特傳》(Amadeus,1984),可能還記得下麵的場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