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應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個人資料
博文
(2012-06-27 18:55:51)

到美國留學生活的中國人,如果所在附近有中國城的話,他們中的大多數更經常到中國城的超市裏買些自己愛吃的蔬菜、水果和來自中國的物品。也許正因如此,我常去的一家中國城超市總是人群熙熙攘攘,看著似曾相識的國人麵孔,聽著收銀員熟練的國語,我常常有一種錯覺,仿佛自己置身於熟悉的北京商場,而不是站在美利堅的土地上。據說,我常去的這家超市是所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2-05-28 21:05:29)
不久前的一個周末,在帶孩子逛動物園回家時已是黃昏時分,一家人又累又餓,太太提議說去附近的熊貓布菲店吃一頓。這家布菲店在一條州際公路的旁邊,大大的招牌上有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在吃竹子,在很遠處即可見,非常醒目。它的菜樣很多,雞鴨魚肉,蔬菜水果,湯水點心,還有日式的壽司和生魚片做得很地道,我每次去時都要大啖一番。在前兩年我的母親和嶽父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2-04-24 19:48:01)

在不久前一個周五的晚上,我去大華超市買東西。選好物品正排隊準備交錢時,隻見收銀台前的小夥子叫來了一位女同事,向她展開了一個小卷,原來是一張二十美元的鈔票。他們說的似乎是粵語,我一句也不曾聽懂,兩三句過後,小夥子就匆匆地跑了出去。那位姑娘轉而負責收銀事宜。雖然我聽不懂粵語,但看此情形判斷,很可能是有一位顧客不小心掉了錢,收銀的小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2-03-27 20:53:22)

在美國開車有幾年了,我常常注意到,許多車的後窗上或貼有寫著英文句子的貼條或直接寫著英文短句。不少貼條上寫著某某大學的名字,看來車主一定是那所大學的畢業生,以之為榮,為之揚名。不過,也有一些車的後窗貼條詞句別出心裁,幽默風趣,讓人看了不禁莞爾。且說有一次,我駕車在高速公路上前行,為了避免不翼而至的超速罰單,我將車速剛好控製在限速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2-03-15 20:40:38)

記得有一句俗話是這樣形容中國北方夏季天氣之多變的:六月的天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其實,如果這句話被用來形容我當前所在的美國南方小城的冬日天氣,也是頗為合適的。就拿這兩天的天氣來說吧。昨天上午烏雲稀布,小雨淅瀝,到了下午雲破日出,晴空萬裏。原想著下午的好天氣會自然地延續到今天,但早上一睜開眼睛,就發現床前並沒有那抹熟悉的陽光。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2-02-25 19:56:56)

筆者的一位熟人李君,幾個月前才從國內一個喧囂的都市搬到了美國南部一個寧靜的小鎮。如此從中國到美國、從喧囂到寧靜的大幅度跨越還真讓他一時難以適應。李君提起過,最讓他不適應的事情有兩點。其一,路上的行人太少。在李君曾經居住的國內城市,路上的行人之多用摩肩接踵來形容雖有些誇大其詞,但俯眼皆是卻不為過。如今雖蕭瑟秋風今又是,但換了人間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12-01-24 16:30:29)

在上下班必經的一個十字路口,每逢等紅燈時,我總能看到一些人快速地從路邊走近紅燈前的幾輛車,這些人有時手舉一個小布袋,向車裏的人要錢;有時手拿一大束鮮豔的紅玫瑰,向人們兜售鮮花;更多的時候,則徑直用刷子擦紅燈前第一輛車的前窗玻璃。
目睹這些人爭分奪秒地要錢或試圖賺錢,我一度心存同情,覺得這都是美國經濟危機惹的禍,否則身材壯碩的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2-01-11 20:25:18)

在2011年歲末的一個下午,筆者準備開車出門購物,剛打開車庫門,就看到一位白人老太太――鄰居凱倫走過車道,還牽著她那隻毛發烏黑發亮的狗。大約兩個小時後,筆者買完東西回家,剛剛把食物放到冰箱裏,偶然一抬頭,就瞥見後窗外遠遠的一條長堤上,凱倫伴隨著她的狗在悠然前行。筆者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不知在這兩個小時內凱倫是否一直在遛狗,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2-01-07 09:15:04)

幾天前,我去超市Costco購物,買完東西出門時,看到退貨的櫃台前排起了一條長龍,等待退貨的人一直排到了十幾米外的門口處。正準備退貨的是一位看上去來自印度或南亞其它國家裔的女士,她待退的物品在購物車內,她的孩子,一個一兩歲大的小男孩也坐在購物車內,而不是坐在扶手旁的座位上。辦理退貨的Costco員工是一位黑人婦女,她掃完了要退的物品後,笑著問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2011-12-21 20:23:11)

前幾天,在整理公司的數據庫時,筆者偶然看到了李君的檔案。重讀完李君的電子郵件後,筆者不由得回想起一年前與他見麵的情景來。那時的李君是作為國內某公司的副總,和公司的女老總一起到美國為分公司選辦公室的。李君的年齡和筆者相仿,經曆也有類似之處。幾年前,他曾在美國南部的一所大學留學,學成後因在國內某政府部門工作的太太不願出國從零開始重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