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大年代,真是一磚砸倒,無有不服。愛瘋X出場,反應平平。這就是消費飽和。或者說需求飽和限製了發展。所謂產能過剩就是因此。
在古代,生產力發展緩慢,供不應求是常態。然而工業化以後,供過於求是常態。從鴉片戰爭到大蕭條到一路一帶,都是鬧這個。
工業化之前,人們的消費期望是30,生存消費是10,生產能力看個人努力資質是12-20。但凡努力多生產一點[
閱讀全文]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叫做勞動力產品的再生成本。而在供大於求的市場,成本推動價格。或者說價格隻會覆蓋成本,不論你怎麽折騰都是薄利,翻不了天。
當今社會生產力早已發展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根本不需要拚命工作就足以生產出來足夠自己一家人消費的東西。比如北歐國家為首就已經進入這個階段。但是偽全球化破壞了這個進程。或者說,在曆史上文明[
閱讀全文]
一種是知己,最次也得閨蜜。一生有個把就念高香吧。多了你也維護不起,要花時間的。什麽背景學曆全扯淡,講的是精神愉悅。
二種是夥伴,誌同道合。順不順眼都不重要,利益和事業一榮俱榮,合作共贏。這也不會有幾個的。上學爬藤增進機會是不錯,但還是輔助的。關鍵看要幹什麽。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見麵不抬頭。是不是一個學校的根本不重要。
三種是買賣,[
閱讀全文]
假如百分之百都是先天的,那麽前百分之一的人可以進入名校,很公平吧。但是不那麽簡單,生而有之的不僅是體內的這些特質,同時還有體外的環境條件。而被推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最終爬上的是綜合前百分之一,而不是所謂公平的先天生物上的前百分之一。單靠先天生物還能混到綜合前百分之一的,起碼得前千分之一。剩下那千分之九,都得有不同程度的推,或者先天非[
閱讀全文]
中國文化傳統信奉祖宗,本來是對的,從曆史中去尋找答案。但是後來生搬硬套,祖宗之法不可移,就錯得一塌糊塗。今天爬藤的爭論其實也一樣。太多的人把規律和模式看成達到同樣結果的工具,自然碰得頭破血流。達不到目的後,又虛無的認為沒有規律。歸根結底把規律當成了死記硬背。規律不是抄答案。從小到大,刷題無數,你見過幾道答案一模一樣的題?但是刷題的[
閱讀全文]
首先是消費性理財,就是為基本消費基本生活管理的理財,或者說家政。有兩個檔次,一個是斤斤計較的,一般是收入應付日常生活比較緊湊的情況下,需要有比較詳細地計算和計劃安排。二個是日常生活比較寬裕,但是也不是有太多的富裕,不必計算太多的細節,但是對大項消費要有管理,比如買房所牽扯到的貸款,利率,稅務,管理費用,維修折舊的消耗,增值的估算,[
閱讀全文]
根深蒂固的勤奮第一的理論,根本不符合也無法解釋人類文明或者私有社會以來的普遍現象。
馬克思主義卻早已明確分析了問題的本質。各位受黨教育多年,又經曆了中國社會主義變資本主義,歐美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大時代,還沒明白嗎?一天到晚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中國人是什麽人,中國曆史上都幹了什麽,還沒明白嗎?
生產力決定生產成果的多少,生產關係決定[
閱讀全文]
講求單打獨鬥,強調個人能力,智商和努力。須知,人類之所以從動物中脫穎而出。一是使用工具,二是知識傳承。生產資料其實代表的是其它人包括已經死去的前人的能力的大集合。千萬人千萬年的積累合成,怎麽會是一個人的小聰明小努力可以抗衡的。所以對生產資料的掌控才是重中之重。擁有權,管理權,話語權等等才是大目標。爬藤固然會有一點幫助,但是也要在有[
閱讀全文]
智商及格,勤奮尚可就可以了。關鍵在於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這是人類文明的根基,私有製。
現代人比一萬年前,文明或者自私社會創建的時候的人類,智商更高嘛?勤奮更多嗎?恐怕差別甚微吧。但是現代人的能力,對於一萬年前的人而言,是神一般的存在。因為人類用生產資料延伸了自己的能力。生產資料有有形的土地礦產房屋工具,也有無形的知識技術智慧關係。[
閱讀全文]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也有很多底層翻身的,難道他們比民工更勤奮更辛苦嗎?
底層可以翻身,但是絕對不是主要靠勤奮翻身。反對勤奮反身的美夢是實事求是。和反對底層翻身完全是兩碼事。一個講的是方法,一個講的是政治。把兩者聯係起來,恰恰是內心對社會充滿了疑惑乃至不滿的心理。為什麽我這麽辛苦就不能發達呢?一定會發達的,發達不了一定是有人在打壓。要[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