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黃克誠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底,配合朱德、陳毅舉行的湘南起義,黃克誠在家鄉永興領導了武裝暴動,並跟著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在艱苦的井岡山鬥爭和反“圍剿”鬥爭中,他先後3次曆險,同誌們以為他犧牲了,可每一次都奇跡般地活下來了。
第一次“犧牲”是在1930年7月。這時擔任紅三軍團第五軍二支隊政治委員的黃克誠,在“會師武漢,飲[
閱讀全文]
我是1968年在“牛棚”裏認識陳叔時先生的,盡管他調來湖南師範學院已經多年。剛來時他被安排在地理係當老師。1964年“四清”前不久地理係撤銷,他才轉到我們外語係來教英語。
安全闖過“四清”這道關
陳先生是從北京外交係統下放到我院的,同他一起下放的還有好幾位,大多數都被安排在外語係教英語。同這些人相比,陳先生有兩點顯得特別突出:一是他的胞[
閱讀全文]
讀傳記令希特勒淚流滿麵
希特勒曾寄希望於斯大林和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所結成的不穩定的同盟關係破裂。他相信,隻要給蘇聯一次沉重的打擊,西方就會認識到,隻有他可以給斯大林和共產主義製造障礙。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每天為他的主子讀一點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傳記。這個國王在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一度陷入絕境,曾考慮過以自殺來作了結。但俄[
閱讀全文]
這位毛文龍,也是當時的一位奇人。他的祖籍在山西太平。因其父到浙江杭州做生意,毛文龍生在杭州,便落籍杭州府仁和縣。一般人都認為毛文龍是杭州人,而實際上他是個地道的山西人。
毛文龍雖生在杭州,但仍像當時的許多山西人一樣,天生不愛讀書,也不事生產,而是閱曆江湖,空口談兵,屬於無賴不正之徒。到後來,他出走投奔他的叔父毛得春,世[
閱讀全文]
鮮為人知的八路軍南下支隊(王震支隊)的重大傷亡
南下支隊又稱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遊擊隊。1944年7月下旬,八路軍轉入戰略反攻階段,中共中央為由北向南打通華北、華中和華南的聯係,憑藉五嶺山脈建立新的根據地,決定抽調八路軍一二○師359旅組成一支南下隊伍。
1944年10月,八路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成立,王震任支隊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
閱讀全文]

《禮記》有一句話:“寡婦不夜哭”,意思是說身為寡婦,要安心守節,不能在深夜裏哭泣。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寂寞的深夜裏,一個人悲傷地哭泣,是不是想男人了?還是被某個男人欺負了?這是為社會道德和輿論所不允許的。
從明清眾多文獻對列女的記載中,可以發現,當時絕大多數的寡婦,年齡在14至30歲之間。這一年齡段正是女性情感的旺盛期,也是[
閱讀全文]
夏太監出宮,那隻能用“舉目無親”來形容了。他這輩子除了在宮裏,就沒在別的地方待過,去哪兒呢?回老家是不可能了,人們普遍將太監看做怪物,而且他也沒有發什麽財,“衣錦還鄉”是做不到的。無可奈何之下,就決定到中關村去臨時混一段時間。怎麽回事呢?按照夏大娘的說法,中關村,原來不叫做中關村,而叫做“中官墳”。“中官”,就是皇宮中的官兒,這[
閱讀全文]
十二月初一日,崇禎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紫禁城建極殿即今保和殿居中向後為雲台門,其兩旁向後為雲台左門、雲台右門,又名雲台),召見袁崇煥,傳諭是要“議軍餉”。<br><br> 袁崇煥當時的職務是: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薊遼督師。薊遼督師的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就是說袁崇煥當時的職務是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兼督師薊、遼、天津、登、萊地區的軍事防務,負責抵禦後金軍隊南進,守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袁崇煥的駐地是寧遠(今遼寧興城)。<br><br> 袁崇煥到了平台之後,崇禎皇帝並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當即下令將他逮捕下獄。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br><br> 話要從頭說起。這年十月,後金天聰汗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就是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紡線,通過蒙古,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袁崇煥巡視到山海關時,得到了皇太極進攻北京的軍報。他心焚膽裂,憤不顧死,急點九千兵馬,“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就是行軍途中兵不再吃飯,馬不再喂草,日夜兼程,趕在皇太極之前,到了北京廣渠門外。<br><br> 時值寒冬,大營露宿,缺乏糧料,兵饑馬餓。而袁崇煥率領援軍,在這樣極度不利的情況下,背依城牆,先後在廣渠門外、左安門外,打退了皇太極軍隊的猛烈進攻。袁崇煥身先士卒,策馬迎敵,甲胄上布滿劍鏃,如刺蝟一般。當時場麵,馬頸相交,揮刀廝殺,險象環生。一個後金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煥,幸虧袁崇煥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於難。<br><br> 皇太極和袁崇煥有著難解的仇恨。想當年,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就曾受挫於袁崇煥固守的寧遠城下,百戰百勝的神話就此破滅,不久鬱鬱而終。後來,決心雪恥的皇太極又在寧錦戰場上敗給了袁崇煥。兩次兵敗的奇恥大辱,父親命喪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極不能善罷甘休。<br><br> 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戰之後,皇太極的八旗大軍沒有撤退,等待時機;袁崇煥也在休整兵馬,準備再戰。皇太極一麵伺機向北京發動更強大的進攻,一麵使用“反間計”,離間明朝君臣。<br><br> 此前,後金大軍在廣渠門戰敗屯駐南海子時,俘虜了明朝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據《崇禎長編》記載,楊春、王成德口稱“我是萬歲爺養馬德官兒”。第二天,皇太極命將楊春、王成德帶到德勝門外,指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和巴克什達海等,對他們加以監守。高鴻中、鮑承先等按照皇太極的旨意,夜裏回營,坐在兩個太監臥室的隔壁,故作耳語,秘密談話。他們在談話中明示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有密約,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br><br> 二十九日,高鴻中、鮑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楊春、王成德。楊春回到紫禁城,將竊聽到的高鴻中、鮑承先的密談內容,奏報了崇禎皇帝。崇禎帝既惑於閹黨的蜚語,又誤中後金的反間計,決定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餉”。<br> 隆冬時節,大地冰封,袁崇煥率領的軍隊,露宿城外,無糧無草。此時聽到皇帝要議軍餉,袁崇煥自然非常高興。因為軍隊缺餉已經成為當時的最大問題,袁崇煥迫不及待地要入城“議餉”。有的軍官提醒說,這裏麵有沒有別的事情?袁崇煥沒有理會。<br><br> 袁崇煥來到北京城下。這時北京是九門戒嚴,城門緊閉。城上用繩子吊一個筐下來,袁崇煥就坐在筐子裏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居然不能從城門進去,要縋城而入。袁崇煥到了平台之後,崇禎皇帝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下令將他逮捕。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記載說,袁崇煥被剝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錦衣衛大獄。<br> <br><br><img src=http://img.zhuaxia.com/readpic.php?k=6ce0ca&url=http://s10.album.sina.com.cn/pic_3/48679f1a0200197l border= 0 ><br><br> <br>含冤磔死<br><br> 明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禎皇帝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失誤封疆”的罪名,將率師入衛北京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處以磔刑。<br> 明朝的刑法,《明史刑法誌》記載有五種:一為笞刑,如鞭笞;二為杖刑,如廷杖;三為徒刑,如監禁;四為流刑,就是流放;五為死刑,就是處死。死刑有兩種:一是絞死,二是斬首。淩遲、磔死都是五刑中死刑之外的酷刑。<br> <br> 什麽是磔刑呢?“磔”字本來不是用於人的。古代在祭祀的時候,殺牲以祭神,就是把祭的牲肢解。肢解犧牲,就叫“磔”。後來變成一種對人的最為慘烈的酷刑,就是分屍,也解釋作車裂,又解釋作寸磔,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磔刑的行刑方法,各代不同。一般的做法是:在法場立一根大木柱,綁縛犯人,劊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後梟首。也有一寸一寸地將肉割盡,然後割生殖器,取出內髒,肢解屍體,剁碎骨頭。有的受刑人肉被割盡,還未斷氣,心仍在跳動,甚至於還有視覺和聽覺。淩遲用刀割,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甚至於有3600刀的。<br><br> 袁崇煥所受的就是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關於他受刑的情況,張岱的《石匱書後集》有詳細的記載:袁崇煥從鎮撫司的監獄被捆綁著押到西市(今北京西四丁字街一帶),由劊子手用刑,將他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片割,鮮血淋漓。圍觀的百姓,有的從劊子手手裏搶他的肉吃,有的花錢買他的肉吃,有的爭搶剛開膛取出的腸胃就燒酒喝,鮮血從齒頰之間流下,還是唾罵不已。沒搶到或買到肉的,就拾得他的骨頭,以刀斧剁碎。最後骨肉俱盡。其場麵之慘不忍睹,已非語言所能形容。<br> 按說明朝有“八議”,就是重要的人在量刑的時候有八種特殊情況可以減免刑罰,即議親、議故、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議賓。八種情況有其一,就可以減免。袁崇煥不僅有其一,如有功、有勤、有賢等,而且取得了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有大功於國家、民族和社稷,最後竟然落得個磔刑而死,身首異地。<br> 崇禎皇帝磔死了袁崇煥,可以說是自毀長城;而袁崇煥的悲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的曠世悲劇。<br><br><br><img src=http://img.zhuaxia.com/readpic.php?k=6ce0ca&url=http://s8.album.sina.com.cn/pic_3/48679f1a0200197j border= 0 > <br> <br> <br>曠世悲劇<br><br> 袁崇煥的死是悲劇,是崇禎帝的昏暴鑄成了袁崇煥的冤案。“懷宗自視聰明,而實則昏庸”。盡管後金的反間和閹黨的誣陷,內外呼應,同惡相濟;但他們隻有通過崇禎帝的昏暴才能得逞。<br><br> 崇禎帝乾綱獨斷,專權暴虐,在平台下令逮捕袁崇煥時,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成基命,年七十,“獨叩頭,請慎重者再”。崇禎帝不信士流,而信內臣,拒不納諫。成基命又叩頭曰:“敵在城下,非他時比。”崇禎帝仍執迷不悟。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關外的將士吏民,也“日詣督輔孫承宗,號哭代雪”。錢家修冒坐牢之險寫《白冤疏》,稱袁崇煥“義氣貫天,忠心捧日”。<br> 袁崇煥入獄後,人們通過不同形式為其鳴冤:原大學士孫承宗、大學士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總兵祖大壽、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兵部職方司郎中餘大成、布衣程本直以及石衲(nà)等,其中後任山東巡撫的石衲曾道:八旗軍圍攻北京城時執捕袁崇煥,是“兵臨城下而自壞長城”!其情其景,其悲其慘,如同當年嶽飛蒙冤:“合辭訟之,哭聲雷震!”另如成基命一次向崇禎皇帝諫言,自辰至酉,跪在會極門外,長達12小時未起。一位70歲的老臣,向一個20歲的皇帝,長跪12個小時,呈遞軍國奏章,難道不足以畫出崇禎帝獨裁昏暴的形象嗎!<br><br> 袁崇煥的冤死,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大明皇朝的不幸。自此,小人進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朝政日隳,邊政日壞!<br><br> 袁崇煥的冤死,與嶽飛、於謙一樣令後人扼腕歎息,但袁崇煥之死,有更甚於嶽飛和於謙之處:其一,嶽飛和於謙雖冤死,但老百姓深知其冤,對他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袁崇煥呢,他臨刑之日,老百姓還是認為他通敵賣國,爭吃他的肉而後快!其二,嶽飛死後20年,宋高宗的兒子孝宗為其平反;於謙死了8年之後,明英宗的兒子憲宗為其平反。他們都是在當朝得到平反。而袁崇煥,卻是在死了152年之後,由清朝的乾隆皇帝給其平反。<br><br> 在皇朝曆史上,仁者,常受到小人的攻訐;智者,常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常受到敵人的仇恨;廉者,常受到貪人的不滿。而袁崇煥,以仁義勇廉的高尚品格,雖不為當世所容,卻為後世之楷模。袁崇煥作為當時曆史的一麵鏡子,我們可以從其一生所經曆的大喜大悲中,感知曆史的真實和知識,牢記失敗者的愚蠢和驕縱,吸取勝利者的智慧和修養。<br> <br>來源:《中華遺產》雜誌2007年9月刊<br><br><br><br>)
明崇禎三年即後金天聰四年(1630)八月十六日(公曆9月22日),中國的天庭上,一顆星辰隕落,明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慘遭磔刑。這不僅是袁崇煥個人的悲劇,而且是大明皇朝的悲劇。
在明亡清興的曆史上,明朝為遼東邊事錯殺了兩個人: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另一個是薊遼督師袁崇煥。萬曆朝誤殺了塔克世,崇禎朝誤殺了袁崇煥,從而引發出一連串的曆[
閱讀全文]
在古代社會,女子要保守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還要重要。所謂保守貞操,其意即一個女子,或是一輩子不和男子發生性交關係,或是隻和法定關係人(惟一的一個丈夫)發生性交關係,否則就是“失貞”。“失貞”包括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再嫁和被強奸等等。這種情況隻適用於女子,而不適用於男子。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發生性交關係,充其量隻可謂是“失德”,卻[
閱讀全文]
“中國熱”使愈來愈多的海外華人歸心如潮,“回去看一看、多住一會”的心願卻與中、美兩國“單一國籍”政策形成矛盾,愈來愈多的華人在中國與美國、“綠卡”與“公民”的選項上艱難徘徊。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麵臨申請入籍的上海餘女士以“左右為難、舉棋不定”形容自己目前的心情,她擔心,一旦加入美國籍,她就失去了以後長期在中國居住的自[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