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袁崇煥被崇禎淩遲處死的曠世慘劇

(2007-10-07 09:25:02) 下一個
明崇禎三年即後金天聰四年(1630)八月十六日(公曆9月22日),中國的天庭上,一顆星辰隕落,明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慘遭磔刑。這不僅是袁崇煥個人的悲劇,而且是大明皇朝的悲劇。

在明亡清興的曆史上,明朝為遼東邊事錯殺了兩個人: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另一個是薊遼督師袁崇煥。萬曆朝誤殺了塔克世,崇禎朝誤殺了袁崇煥,從而引發出一連串的曆史事變:前者,努爾哈赤含恨起兵,成為明亡清興的曆史關節點;後者,朱由檢自毀長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平台落獄

明崇禎二年即後金天聰三年(1629)十二月初一日,崇禎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紫禁城建極殿即今保和殿居中向後為雲台門,其兩旁向後為雲台左門、雲台右門,又名雲台),召見袁崇煥,傳諭是要“議軍餉”。

袁崇煥當時的職務是: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薊遼督師。薊遼督師的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就是說袁崇煥當時的職務是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兼督師薊、遼、天津、登、萊地區的軍事防務,負責抵禦後金軍隊南進,守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袁崇煥的駐地是寧遠(今遼寧興城)。

袁崇煥到了平台之後,崇禎皇帝並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當即下令將他逮捕下獄。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話要從頭說起。這年十月,後金天聰汗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就是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紡線,通過蒙古,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袁崇煥巡視到山海關時,得到了皇太極進攻北京的軍報。他心焚膽裂,憤不顧死,急點九千兵馬,“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就是行軍途中兵不再吃飯,馬不再喂草,日夜兼程,趕在皇太極之前,到了北京廣渠門外。

時值寒冬,大營露宿,缺乏糧料,兵饑馬餓。而袁崇煥率領援軍,在這樣極度不利的情況下,背依城牆,先後在廣渠門外、左安門外,打退了皇太極軍隊的猛烈進攻。袁崇煥身先士卒,策馬迎敵,甲胄上布滿劍鏃,如刺蝟一般。當時場麵,馬頸相交,揮刀廝殺,險象環生。一個後金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煥,幸虧袁崇煥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於難。

皇太極和袁崇煥有著難解的仇恨。想當年,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就曾受挫於袁崇煥固守的寧遠城下,百戰百勝的神話就此破滅,不久鬱鬱而終。後來,決心雪恥的皇太極又在寧錦戰場上敗給了袁崇煥。兩次兵敗的奇恥大辱,父親命喪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極不能善罷甘休。

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戰之後,皇太極的八旗大軍沒有撤退,等待時機;袁崇煥也在休整兵馬,準備再戰。皇太極一麵伺機向北京發動更強大的進攻,一麵使用“反間計”,離間明朝君臣。

此前,後金大軍在廣渠門戰敗屯駐南海子時,俘虜了明朝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據《崇禎長編》記載,楊春、王成德口稱“我是萬歲爺養馬德官兒”。第二天,皇太極命將楊春、王成德帶到德勝門外,指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和巴克什達海等,對他們加以監守。高鴻中、鮑承先等按照皇太極的旨意,夜裏回營,坐在兩個太監臥室的隔壁,故作耳語,秘密談話。他們在談話中明示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有密約,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

二十九日,高鴻中、鮑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楊春、王成德。楊春回到紫禁城,將竊聽到的高鴻中、鮑承先的密談內容,奏報了崇禎皇帝。崇禎帝既惑於閹黨的蜚語,又誤中後金的反間計,決定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餉”。
隆冬時節,大地冰封,袁崇煥率領的軍隊,露宿城外,無糧無草。此時聽到皇帝要議軍餉,袁崇煥自然非常高興。因為軍隊缺餉已經成為當時的最大問題,袁崇煥迫不及待地要入城“議餉”。有的軍官提醒說,這裏麵有沒有別的事情?袁崇煥沒有理會。

袁崇煥來到北京城下。這時北京是九門戒嚴,城門緊閉。城上用繩子吊一個筐下來,袁崇煥就坐在筐子裏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居然不能從城門進去,要縋城而入。袁崇煥到了平台之後,崇禎皇帝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下令將他逮捕。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記載說,袁崇煥被剝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錦衣衛大獄。





含冤磔死

明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禎皇帝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失誤封疆”的罪名,將率師入衛北京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處以磔刑。
明朝的刑法,《明史刑法誌》記載有五種:一為笞刑,如鞭笞;二為杖刑,如廷杖;三為徒刑,如監禁;四為流刑,就是流放;五為死刑,就是處死。死刑有兩種:一是絞死,二是斬首。淩遲、磔死都是五刑中死刑之外的酷刑。

什麽是磔刑呢?“磔”字本來不是用於人的。古代在祭祀的時候,殺牲以祭神,就是把祭的牲肢解。肢解犧牲,就叫“磔”。後來變成一種對人的最為慘烈的酷刑,就是分屍,也解釋作車裂,又解釋作寸磔,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磔刑的行刑方法,各代不同。一般的做法是:在法場立一根大木柱,綁縛犯人,劊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後梟首。也有一寸一寸地將肉割盡,然後割生殖器,取出內髒,肢解屍體,剁碎骨頭。有的受刑人肉被割盡,還未斷氣,心仍在跳動,甚至於還有視覺和聽覺。淩遲用刀割,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甚至於有3600刀的。

袁崇煥所受的就是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關於他受刑的情況,張岱的《石匱書後集》有詳細的記載:袁崇煥從鎮撫司的監獄被捆綁著押到西市(今北京西四丁字街一帶),由劊子手用刑,將他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片割,鮮血淋漓。圍觀的百姓,有的從劊子手手裏搶他的肉吃,有的花錢買他的肉吃,有的爭搶剛開膛取出的腸胃就燒酒喝,鮮血從齒頰之間流下,還是唾罵不已。沒搶到或買到肉的,就拾得他的骨頭,以刀斧剁碎。最後骨肉俱盡。其場麵之慘不忍睹,已非語言所能形容。
按說明朝有“八議”,就是重要的人在量刑的時候有八種特殊情況可以減免刑罰,即議親、議故、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議賓。八種情況有其一,就可以減免。袁崇煥不僅有其一,如有功、有勤、有賢等,而且取得了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有大功於國家、民族和社稷,最後竟然落得個磔刑而死,身首異地。
崇禎皇帝磔死了袁崇煥,可以說是自毀長城;而袁崇煥的悲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的曠世悲劇。





曠世悲劇

袁崇煥的死是悲劇,是崇禎帝的昏暴鑄成了袁崇煥的冤案。“懷宗自視聰明,而實則昏庸”。盡管後金的反間和閹黨的誣陷,內外呼應,同惡相濟;但他們隻有通過崇禎帝的昏暴才能得逞。

崇禎帝乾綱獨斷,專權暴虐,在平台下令逮捕袁崇煥時,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成基命,年七十,“獨叩頭,請慎重者再”。崇禎帝不信士流,而信內臣,拒不納諫。成基命又叩頭曰:“敵在城下,非他時比。”崇禎帝仍執迷不悟。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關外的將士吏民,也“日詣督輔孫承宗,號哭代雪”。錢家修冒坐牢之險寫《白冤疏》,稱袁崇煥“義氣貫天,忠心捧日”。
袁崇煥入獄後,人們通過不同形式為其鳴冤:原大學士孫承宗、大學士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總兵祖大壽、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兵部職方司郎中餘大成、布衣程本直以及石衲(nà)等,其中後任山東巡撫的石衲曾道:八旗軍圍攻北京城時執捕袁崇煥,是“兵臨城下而自壞長城”!其情其景,其悲其慘,如同當年嶽飛蒙冤:“合辭訟之,哭聲雷震!”另如成基命一次向崇禎皇帝諫言,自辰至酉,跪在會極門外,長達12小時未起。一位70歲的老臣,向一個20歲的皇帝,長跪12個小時,呈遞軍國奏章,難道不足以畫出崇禎帝獨裁昏暴的形象嗎!

袁崇煥的冤死,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大明皇朝的不幸。自此,小人進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朝政日隳,邊政日壞!

袁崇煥的冤死,與嶽飛、於謙一樣令後人扼腕歎息,但袁崇煥之死,有更甚於嶽飛和於謙之處:其一,嶽飛和於謙雖冤死,但老百姓深知其冤,對他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袁崇煥呢,他臨刑之日,老百姓還是認為他通敵賣國,爭吃他的肉而後快!其二,嶽飛死後20年,宋高宗的兒子孝宗為其平反;於謙死了8年之後,明英宗的兒子憲宗為其平反。他們都是在當朝得到平反。而袁崇煥,卻是在死了152年之後,由清朝的乾隆皇帝給其平反。

在皇朝曆史上,仁者,常受到小人的攻訐;智者,常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常受到敵人的仇恨;廉者,常受到貪人的不滿。而袁崇煥,以仁義勇廉的高尚品格,雖不為當世所容,卻為後世之楷模。袁崇煥作為當時曆史的一麵鏡子,我們可以從其一生所經曆的大喜大悲中,感知曆史的真實和知識,牢記失敗者的愚蠢和驕縱,吸取勝利者的智慧和修養。

來源:《中華遺產》雜誌2007年9月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