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7-04-12 11:44:04)
那年深秋,我從上海回到美國,先不回舊金山的家,在首都華盛頓下了機後,在機場旁邊的租車公司,租了一輛“道奇”車,往可可所居住的小鎮開去。高速公路兩旁,是連綿的山,山上連綿的是楓樹林。人說秋深似海,你要是不深入楓的世界,就沒法領略秋的全部蒼涼與深邃。滿眼是紅色,各種層次,各種旋律和比例的紅,安祥地流蕩在天宇下,那雲層浩大,那麽周密地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2007-04-01 22:42:25)


文化參讚閻世訓先生(中間站立者)發表離職演說,讚揚美華文學雜誌.
左起:悠彩,金鳳,曾寧,程寶林,冰清,爾雅(程寶林夫人)
左起:悠彩,金鳳,曾寧,程寶林,冰清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5)
摘自世界日報美西版3/25/2007
全球興起「中文熱」已經不是新聞,從工商界、科技界到教育界,人人都在趕「中文熱」的潮流,都以會說中文,會認方塊字為榮。
根據全國外語教學委員會的資料,因中國經濟崛起,在美 國公私立學校中學習國語的學生正在迅速增加,從2000年的五千人增加至2005年的五萬人;另外,在2005年,還有16萬學生在學校或周末上中文課或中國文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讀曾寧《虹口囡囡》偶感
枯荷雨聲
  我隨著她與他的腳步一起走在這個叫戴維斯的街巷裏,靜靜地,隻聽她的腳步細碎的聲音在我的耳鼓中回蕩,我不忍用多餘的聲音去擾了這清幽,那一路之上的玉蘭花落,鳥雀啼囀,已讓這個靜謐的午後成了人間天堂。
  他熱烈的讚歎引來她淡淡地回應,隻為這一地的玉蘭花瓣,新的生活從這棟街巷盡頭的房子開始。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感受春天,感受生命
大大雪球
小時候,很少有閑心感受春天到來的腳步,也許老了,也許......北方的三月,雪還沒有完全退光,偶爾裸露出來的草坪,已經泛出一點點淺淺的新綠.鳥兒不停地在林間飛來飛去,那串蘇醒了的笑聲,仿佛是在奔走相告.這一刻,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到來,感受到心底發出的歡呼也在迎合著飛翔的鳥兒.
告別冬天不僅僅是告別寒冷,還有那些被雪兒帶走了的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07-03-17 23:24:36)
大雪

“大雪”這馬甲,原來叫“大大雪球”,到美華論壇後,單個雪球變為遍野的雪,氣象恢弘起來了。
大雪從前是網絡遊俠,居住在開滿向日葵的明尼蘇達州。“那裏地處美國北方,民風淳樸。你老家應該是東北吧?”初次在網上認識,互報家門時,我的帖子這樣寫道。
然後,我在網上看到大雪的幾張照片,這東北漢子英俊魁梧,嘴角總掛一縷善解人意的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2007-03-16 18:00:35)


一幅攝影師與大自然聯手炮製的抽象畫,迷幻,強烈,提到極限的動感,在欣賞者的眼底流動,翻卷,啊,色彩的狂飆!細看,不過是山和它的倒影罷了。水靜止如鏡時,倒影不過是拷貝。可是,風在這裏當了主宰,它把實景推倒重來,把岩石攪成旋渦,把丹楓變成飛馳的潑墨,使枝條在水底下拚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3-12 22:09:14)
煙雨弄堂一好朋友蜘蛛女曾傷感地說:“沒有你,上海是柔軟的;有了你,北京堅硬如冰。”她在譏笑我的不合時宜麽?煙雨弄堂,在滄桑的季節裏嬗遞。大上海雖然不曾為我的歸來而呈現“柔軟”,因為暖冬,我在上海的每一天,都是濕漉漉的。雨落在人氣火熱的大都會,如同落在燒紅的鐵板上。我擎著油布傘,從大馬路折進弄堂,感覺馬上不同。劈劈啪啪的雨線,以難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2007-03-12 17:03:51)


台灣詩人鄭愁予的早期詩作中,有一個絕妙的比喻:山是凝固的波浪。不過,你凝視這極致斑斕的山體時,許覺得這比喻有點單薄。何其繁複的色彩,何其豐美的層次!大自然亂七八糟的塗抹,卻成了和諧的交響樂。秋天是一個被太豐富的靈感逼得走投無路的天才,瘋狂地揮灑色彩,發泄,發泄,直到激情覆蓋所有的山坡與穀地。所以,我願意為秋山獻上另一比喻:被定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3-02 14:34:36)


該注視山間的溪澗了。它纖瘦,嫻靜,山是偉丈夫,它隻能偎依著霸道的雄性軀體,發些夢囈似的咚咚之聲。然而,正是這忸怩的流水,一路把紅葉的倒影,揉啊揉啊,揉成一條多情的腰帶。看啊,在山風狂吼的早晨,群山舞動腰帶,組成藍天下最豪邁的腰鼓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