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屍棄佛,梵文Sikhin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屍棄。為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毗舍婆佛梵文Visvabhu又作毗濕婆,毗舍浮,毘攝羅等,義曰一切有,為過去七佛的第三佛。據說其出世的時間,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遊和鬱多摩。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七萬弟子[
閱讀全文]

梵文Vipasyin,又作毗缽屍,微缽屍,為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說法,一劫為13億4千萬年)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閱讀全文]

佛,梵文Buddha是佛陀的簡稱。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佛陀又譯為"浮陀","浮屠","浮圖",等,意思是"覺","覺者","知者"。"覺"有三個含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的最高果位。佛陀才俱三項,菩薩缺最後一項,羅漢缺後兩項,凡夫俗人則三項全缺。佛教的最高思想是通過修行而最終涅盤成佛。而修行成佛。小乘佛教隻修羅漢行,大乘佛教則修菩薩行。由最原始[
閱讀全文]

菩薩,梵文Bodhisattva(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湣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
閱讀全文]

梵文Ksitigarbha,音譯乞叉底蘗(音「播」boˋ)沙,意譯為地藏。根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在忉(音「刀」)利天,受釋迦如來囑咐,要在釋迦滅渡後、彌勒佛降誕之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渡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
閱讀全文]

梵文Vimaiakirti。音譯: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稱的人。他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捨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俾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
閱讀全文]

藥王菩薩,與藥上菩薩一起,有時取代文殊,普賢菩薩,被作為佛陀的左右脅持。本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電光明。因供養比丘僧眾,並施藥救人,得眾人讚賞,被尊稱為「藥王」,和「藥上」,後兄弟施醫行善,雙雙修成菩薩,佛陀曾對彌勒佛預言他倆將在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和淨藏如來。[
閱讀全文]

梵文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閱讀全文]

梵文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曼殊室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
閱讀全文]

又稱觀自在,梵文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雲: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之意。為阿彌陀佛的左些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隻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