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K1373次列車被撞脫線,停運約3小時,期間斷電停空調。這段時間正值高溫天氣,密閉車廂內更是極度悶熱,乘客和乘務人員都汗流浹背,有老人和孩子表示喘不過氣來,缺氧和中暑的風險都極大。不少乘客表示一直與乘務員溝通,能否開車門通風,但始終未獲允許。直至停車兩個多小時後,一個小夥子強行用救生錘將車窗砸開。後來小夥子被警方帶走,網絡輿論支持小夥子的聲音逐漸走高,認為他不但無罪,還是救人英雄,擔心他遭拘留。其後警方表示,小夥子並未被拘留,而是批評教育後放行。
砸窗自救的小夥子,展示了自己的不服從,這顯然並不容易。在密閉車廂裏忍受極度悶熱的場麵,很容易讓人想起2021年7月20日的鄭州五號線事件。還記得那天晚上,在社交平台流傳的各路照片與視頻中,許多乘客站在地鐵裏,水已經浸到齊腰甚至脖子,他們依舊神情麻木,等待應急通知,沒有自救行為。但鄭州地鐵集團當時並未啟動應急響應,最終導致14人遇難的悲劇。
但有些評論說中國人學不會“不服從”,我是不相信的。在日常生活中,漠視規則的人無處不在。有些人可能一排隊就會聽到祖上十八代的批評聲,指責他不會鑽空子,所以想方設法插隊,有些人在高鐵上開著公放看短視頻,有些人在酒店吃自助餐時總是擺出一副請祖宗十八代一起吃的架勢,吃不完就留在桌子上仿佛供拜祖先。至於隨地吐痰、開車加塞,那都是社會痼疾,天天都能見到。讓這些人服從規則,他們隻會嘲笑你蠢,連鑽空子都不會。
但為什麽這些平日裏視規則如無物的人,到了關鍵時刻反而比誰都聽話呢?因為他們雞賊。
如果破壞規則,損害的是普通人,那麽他們就會肆意妄為,比如插隊,比如吃自助餐時多拿抑或偷偷帶走。但如果麵對的是公權力,他們立刻就會變乖,因為他們知道,惹不起。
所以,中國家庭的教育往往是極度割裂的(這種割裂無處不在),具體在規則問題上,無數家長采取的是雙標態度,如果對象是公權力,就告誡孩子一定要乖要聽話,話都不能亂說,千萬別批評有關部門,說錯一句話可能就進去了,沒見誰誰誰都被跨省了嗎?如果是日常生活,那麽規則就是用來破壞的,你要是遵守規則,你爸媽就會說你太老實不靈活不會來事兒,以後出去了可怎麽混。
記得有一次,我在某地排隊,有一對中年夫婦想插隊,就讓自己四五歲大的孩子先趁人不注意插進去,他們順勢跟著孩子。結果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想做什麽,有一種本能的抗拒,這對夫婦怎麽說,孩子都做不到。後來夫婦都火了,現場大罵孩子:“你多大了?就不能成熟一點嗎?就你蠢成這個樣子,以後出了社會連屎都吃不上!”
這屬於素質極低、吃相特別難看的父母,但不客氣說一句,大多數中國家庭關起門來,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這個路子,無非是說話不至於那麽難聽而已。大多數人心知肚明,權力不能得罪,但其他領域就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所以,說他們“不懂得如何不服從”,那是高看了他們,他們不是不會,而是非常雞賊地選擇性而為之。
一個正常社會應該是怎樣的呢?人們會遵守日常規則,實現日常社會運轉的暢順,不會侵犯他人權利(插隊就是典型破壞他人權利的行為),但麵對權力時,人們會在尊重法治的同時,勇於指出權力的執行問題或越界問題。任何社會都有壞人,有破壞規則的人,但在正常社會裏,這種人隻會是少數。
不正常社會恰恰相反,人們不尊重日常規則,肆意破壞,侵犯他人權利。但麵對權力時,他們溫順如綿羊,等待著權力指揮棒的每一步指示。
在列車事件中,除了砸窗自救的小夥子之外,其他人都在等待權力的指示。乘客如此,乘務員也如此。不開車門是因為擔心乘客隨意下車,出現二次事故,這一點從規則上來說是對的,但乘務員在“等待上級領導進一步指示”和“乘客中暑與缺氧危險”之間,決然選擇了前者,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權力遠比乘客更“重要”的社會事實。
砸窗自救的小夥子被批評教育後得以放行(很多人認為批評教育都不應該,反而應該頒個見義勇為的獎狀),不少人為之歡呼。但我想假設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為砸窗自救的小夥子歡呼的人們,當時也在事故列車上,他們會繼續忍耐,還是會加入砸窗的行列?
第二、如果砸窗自救的小夥子沒有碰上這個還算皆大歡喜的結局,反而真的遭遇拘留,會有多少父母用這個新聞告誡孩子“千萬別惹事,這種時候一定不能跑到最前麵,槍打出頭鳥”?
答案可能一點也不樂觀。
作者: 葉克飛
列車砸窗自救小夥,與平時漠視規則、唯獨畏懼權力的看客
sandstone2 (2025-07-06 07:35:03) 評論 (8)7月2日,K1373次列車被撞脫線,停運約3小時,期間斷電停空調。這段時間正值高溫天氣,密閉車廂內更是極度悶熱,乘客和乘務人員都汗流浹背,有老人和孩子表示喘不過氣來,缺氧和中暑的風險都極大。不少乘客表示一直與乘務員溝通,能否開車門通風,但始終未獲允許。直至停車兩個多小時後,一個小夥子強行用救生錘將車窗砸開。後來小夥子被警方帶走,網絡輿論支持小夥子的聲音逐漸走高,認為他不但無罪,還是救人英雄,擔心他遭拘留。其後警方表示,小夥子並未被拘留,而是批評教育後放行。
砸窗自救的小夥子,展示了自己的不服從,這顯然並不容易。在密閉車廂裏忍受極度悶熱的場麵,很容易讓人想起2021年7月20日的鄭州五號線事件。還記得那天晚上,在社交平台流傳的各路照片與視頻中,許多乘客站在地鐵裏,水已經浸到齊腰甚至脖子,他們依舊神情麻木,等待應急通知,沒有自救行為。但鄭州地鐵集團當時並未啟動應急響應,最終導致14人遇難的悲劇。
但有些評論說中國人學不會“不服從”,我是不相信的。在日常生活中,漠視規則的人無處不在。有些人可能一排隊就會聽到祖上十八代的批評聲,指責他不會鑽空子,所以想方設法插隊,有些人在高鐵上開著公放看短視頻,有些人在酒店吃自助餐時總是擺出一副請祖宗十八代一起吃的架勢,吃不完就留在桌子上仿佛供拜祖先。至於隨地吐痰、開車加塞,那都是社會痼疾,天天都能見到。讓這些人服從規則,他們隻會嘲笑你蠢,連鑽空子都不會。
但為什麽這些平日裏視規則如無物的人,到了關鍵時刻反而比誰都聽話呢?因為他們雞賊。
如果破壞規則,損害的是普通人,那麽他們就會肆意妄為,比如插隊,比如吃自助餐時多拿抑或偷偷帶走。但如果麵對的是公權力,他們立刻就會變乖,因為他們知道,惹不起。
所以,中國家庭的教育往往是極度割裂的(這種割裂無處不在),具體在規則問題上,無數家長采取的是雙標態度,如果對象是公權力,就告誡孩子一定要乖要聽話,話都不能亂說,千萬別批評有關部門,說錯一句話可能就進去了,沒見誰誰誰都被跨省了嗎?如果是日常生活,那麽規則就是用來破壞的,你要是遵守規則,你爸媽就會說你太老實不靈活不會來事兒,以後出去了可怎麽混。
記得有一次,我在某地排隊,有一對中年夫婦想插隊,就讓自己四五歲大的孩子先趁人不注意插進去,他們順勢跟著孩子。結果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想做什麽,有一種本能的抗拒,這對夫婦怎麽說,孩子都做不到。後來夫婦都火了,現場大罵孩子:“你多大了?就不能成熟一點嗎?就你蠢成這個樣子,以後出了社會連屎都吃不上!”
這屬於素質極低、吃相特別難看的父母,但不客氣說一句,大多數中國家庭關起門來,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這個路子,無非是說話不至於那麽難聽而已。大多數人心知肚明,權力不能得罪,但其他領域就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所以,說他們“不懂得如何不服從”,那是高看了他們,他們不是不會,而是非常雞賊地選擇性而為之。
一個正常社會應該是怎樣的呢?人們會遵守日常規則,實現日常社會運轉的暢順,不會侵犯他人權利(插隊就是典型破壞他人權利的行為),但麵對權力時,人們會在尊重法治的同時,勇於指出權力的執行問題或越界問題。任何社會都有壞人,有破壞規則的人,但在正常社會裏,這種人隻會是少數。
不正常社會恰恰相反,人們不尊重日常規則,肆意破壞,侵犯他人權利。但麵對權力時,他們溫順如綿羊,等待著權力指揮棒的每一步指示。
在列車事件中,除了砸窗自救的小夥子之外,其他人都在等待權力的指示。乘客如此,乘務員也如此。不開車門是因為擔心乘客隨意下車,出現二次事故,這一點從規則上來說是對的,但乘務員在“等待上級領導進一步指示”和“乘客中暑與缺氧危險”之間,決然選擇了前者,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權力遠比乘客更“重要”的社會事實。
砸窗自救的小夥子被批評教育後得以放行(很多人認為批評教育都不應該,反而應該頒個見義勇為的獎狀),不少人為之歡呼。但我想假設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為砸窗自救的小夥子歡呼的人們,當時也在事故列車上,他們會繼續忍耐,還是會加入砸窗的行列?
第二、如果砸窗自救的小夥子沒有碰上這個還算皆大歡喜的結局,反而真的遭遇拘留,會有多少父母用這個新聞告誡孩子“千萬別惹事,這種時候一定不能跑到最前麵,槍打出頭鳥”?
答案可能一點也不樂觀。
作者: 葉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