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之旅:沉思與感悟

創新,是我生命的底色;發明,是我靈魂的詩篇。
打印 被閱讀次數

自由女神像之旅:沉思與感悟

Tu Xiang Zheng (塗向真)

我從費城的賓州大學搬到新澤西州的Rutgers大學,就住進了人們常說的“紐約的後花園”。我住在Piscataway,距紐約不遠,說是“一衣帶水”或“近在咫尺”,都是真實的寫照。不少紐約人,成天擠在人群裏,夾在樓縫裏,做夢都想有一套別墅式的住房,讓生活過得盡可能舒適些。在紐約,這種房子的價格近似天文數字,工薪階層難以問津,而在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卻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範圍。於是,迎著朝霞進鬧市,披著晚霞歸家,車水馬龍,浩浩蕩蕩,形成了紐約的獨特景觀。

我雖然也在新澤西州這座大花園裏,但住的是租來的公寓,沒有專供種花草樹木的前後院,比別墅差遠了。但對我這個海外遊子來說,有個棲身之地,也就知足了。紐約人看好新澤西州是後花園,我這個新澤西州的過客卻看好紐約門前的大都會。隻要有空閑,隨時都可以過去看看。不是說“百聞不如一見”嗎?我就是想見識一下紐約的“廬山真麵目”。

很早以前,我就聽說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是自由和民主的普世象征,自然要首先拜訪它。自由女神像位於紐約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島”上,是海輪進入紐約的必經之地。這座雕像是法國人民送給美國的禮物,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弗雷德裏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在巴黎設計並製作,曆時十年,於1884年5月完成,1885年6月裝箱運至紐約,1886年10月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主持揭幕儀式。雕像內部是一座大樓,共22層,乘電梯可達第10層,再攀登螺旋形階梯,可到達雕像的皇冠處。皇冠設有四麵小窗,憑窗俯瞰,紐約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底層是美國移民博物館,館內的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向觀眾講述美國先民移民的艱辛曆程。

我仔細推敲神像基石上銘刻的猶太女詩人Emma Lazarus(愛瑪·拉紮魯斯)詩作《The New Colossus》(新巨人)的詩句:“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這實際上是女神向漂洋過海投奔美國的移民致送的歡迎詞。我認為其大意是:“給我!那些困乏貧苦、結伴而來、渴望自由呼吸的人們,還有那些遭人遺棄、飽受苦難的人們。都來吧,那些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人們。我高舉自由的燈火,照亮前方的道路!”

追求自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願望。不過,移民美國隻是奔向自由的一種方式,而我國人民百餘年來,前赴後繼,奮鬥不息,為的是爭取自身的自由。記得我上中學時就學過一首詩,至今仍然清晰記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這是我國革命作家殷夫譯自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作。我查閱了英文版的譯文:“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如果直譯,我認為應是:“自由與愛情,這兩樣我都需要。為了愛情,我願犧牲生命;為了自由,我願犧牲愛情。” 相比之下,殷夫的譯文更具中國文化氣息,甚至可以說是重新創作,使得這首詩更加震撼人心。

我還記得,中學時代唱過音樂家冼星海譜曲的《在太行山上》,歌詞中有:“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聽起來震撼、激昂,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這既是藝術的魅力,更是自由之神的力量。其實,自由之神不隻是美國有,中國也有。中國的觀世音就是自由之神,她大慈大悲,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她的名號,她便前往救度。抗日戰爭中,自由之神與抗日軍民在一起,高唱著“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裏滅亡”的歌聲,奮不顧身,英勇殺敵,成為中國人民世代流傳的最熟悉旋律之一。

據說,雕塑家巴托爾迪設計自由女神像,是依據他小時候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親身經曆。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一日,一群共和黨人在街頭築起防禦工事,與政變者展開巷戰。暮色時分,一位忠於共和政權的年輕姑娘,手持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口號向敵人衝去,不幸中彈犧牲。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便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

像這樣為自由獻身的巾幗英雄,在中國曆史長河中層出不窮。古代最著名的要數花木蘭。北朝時期,邊關告急,朝廷招兵禦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數年,屢建功勳。根據這一故事改編的豫劇《花木蘭》深受歡迎,豫劇名家常香玉的表演更是栩栩如生,令人讚歎不已。

有不少美國學者認為,自由女神像的建立是為了紀念林肯發布《解放黑奴宣言》,這一觀點頗具道理。女神像腳下破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奴隸掙脫枷鎖,獲得自由。美國曾長期實行奴隸製,1862年9月,林肯發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奴隸製,使被奴役長達兩個世紀的黑人獲得自由。

參觀自由女神像的那一天,我在返回途中浮想聯翩。自由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物質世界裏,自由同樣帶來變革。我研究半導體,想到半導體中的價帶電子需要被激發到導帶,成為“自由”電子,才能形成PN結,實現各種半導體器件功能。正如人類社會的自由促進發展,物理世界的自由同樣帶來科技進步。

最後,我想起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才是真自由。” 以及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表達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這些應成為世人追求自由的方向。盡管道路漫長,但我們仍應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