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南美之旅(6) - 布宜博卡、街頭探戈和其他

有關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第三篇遊記將以沉重窒息的曆史開始,以輕鬆愉快的市井生活和人間煙火結束。。

臭名昭著的ESMA

 1976年至1983年間阿根廷的軍方獨裁當政,以”國家重組“為名非法拘禁其政治對手、異議人士、工會成員、左派民眾、知識分子、學生、藝術家和宗教人士,大批民眾無緣無故失蹤,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肮髒戰爭”(La Guerra Sucia)它也直接導致了五月廣場的母親(Madres de Plaza de Mayo)這一曆史事件。軍事獨裁政府設立了約750個秘密拘留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Recoleta西北方向,曾經是阿根廷海軍軍事學校的海軍機械高級學校Escuela Superior de Mecánica de la Armada 簡稱ESMA,這裏是“肮髒戰爭”最大的秘密拘禁和酷刑中心之一,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裏遭受拘禁、折磨、酷刑甚至死亡,至今仍然有許多人下落不明。 

1983年阿根廷民主政府恢複後,多個尋求正義的人權組織積極推動政府的民主進程,例如Grandmothers of Plaza de Mayo(五月廣場的祖母們),Madres de Plaza de Mayo(五月廣場的母親們),CELS(Centro de Estudios Legales y Sociales,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和APDH(Asamblea Permanente por los Derechos Humanos,阿根廷永久人權大會),敦促政府及整個社會對過去暴行進行反思,2003年ESMA的部分區域被轉型為“ESMA 紀念館”(Memoria Abierta ESMA), 旨在紀念受到迫害和失蹤的受害者,反思軍事政權對民主的踐踏和民生人權的侵犯。如今這個紀念館成為記錄這段阿根廷黑暗曆史的教育基地。

一進展覽館的大門便是一整麵牆的失蹤人士的頭像,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麵而來。



這是當年的海軍軍事學校後來演變成鎮壓左派民眾和異議人士的集中營:



一樓的展覽廳陳列了有關ESMA如何卷入”肮髒戰爭“,綁架無辜群眾,折磨實施酷刑於被拘禁人員的黑暗曆史:





二樓的展廳是當年拘禁場所的舊址:密集的人群被關押在低矮的閣樓,男男女女公用狹小的洗簌間,患病的囚犯懷孕的婦女根本沒法得到合適的醫療救助,很多人的生命終結在這裏,還有很多人至今下落不明,有記載說軍事政府將囚禁/死亡人員仍到大海裏。。。



恢複民眾體製以後,阿根廷政府開始對牽涉到這場“肮髒戰爭”的軍方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進行了多次聽證會和法律審判,從這幾張時間線能看到伸張正義的過程持續了十多年,盡管審判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近年阿根廷成功地對數百名曾在ESMA參與酷刑的軍方和警察人員進行了審判、定罪、處決。如今審判還在繼續,還有無數的受害者和家屬在等待著正義得到伸張。根據不完全精確的數據統計,有大約30,000的受害者在這段恐怖時期失蹤或死亡。





ESMA紀念館大門的另一麵牆上陳列的受害者:



ESMA是一個小眾的旅遊教育點,幾乎所有有關布宜的旅行攻略都不會提到這個紀念館。感謝女兒給我提的建議我們得以參觀ESMA並了解阿根廷這段黑暗的曆史。其實,讓我感慨萬千的不僅僅是阿根廷這段曆史,而是早十年發生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長達十年,席卷全國的文化大革命:數以百萬計的人受害,包括死亡、失蹤、迫害、勞改、精神摧殘等。據不完全非精確的估計,死亡人數可能在100萬到200萬之間甚至更高。 可是針對如此大規模的浩劫和災難卻沒有一個正式的文革紀念館,多少年來文革一直是諱莫如深的敏感話題。什麽時候中國政府才能正麵曆史,反思過去?什麽時候中國政府能建起像阿根廷的ESMA紀念館,像德國的多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一個敢於麵對過去,反思錯誤,並進行修正的民族,一個將爭取人權、正義的過程刻進曆史記憶的民族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錯綜複雜的亡者之城 - La Recoleta Cemetery

位於Recoleta區的公墓(Spanish: 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最早於1822年開放,此後經曆了多次重新修建,這裏有4,691個陵墓、墓穴和紀念碑。阿根廷眾多著名的政治人物、軍事領袖、文學藝術作家和商界名流安息於此,多處陵墓具有豪華的規模,精致的石刻,不同風格的雕塑和建築風格,其中有94座陵墓被阿根廷政府列為國家曆史遺跡,可以說這個公墓像一個露天博物館,從某些方麵濃縮了阿根廷過去兩個世紀的曆史文化。Recoleta公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墓地之一。

 Recoleta公墓是個錯綜複雜的亡靈之城,大街小巷有如迷宮一般,短短的兩小時根本沒辦法看完14英畝的四千多個陵墓,隻能千裏挑一,跳著欣賞一些雕刻精美,設計獨特的代表。

 
 


下麵這應該是好幾個陵墓的組合,難得地占了一個不小的空間,左邊的是Federico de Brandsen(費德裏科·德·布蘭森)是阿根廷阿根廷獨立戰爭曆史中的一位重要指揮官和政治人物



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 也就是前麵第一篇遊記提到的阿根廷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和總統之一,Sanmiento一生致力於推動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被譽為阿根廷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他擔任阿根廷總統期間(1868-1874年)大力推動全國教育體係的建設,特別是普及義務教育,其任期內也積極吸引歐洲移民來到阿根廷。在阿根廷,許多學校、街道和機構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的偉大貢獻。Sarmiento 的代表作是《美洲的文明》(Facundo: Civilization and Barbarism),也是拉丁美洲文學和政治思想中的經典之作。



Bartolomé Mitre 是阿根廷獨立戰爭中的一位重要指揮官,擔任第六任總統(1862-1868年),將阿根廷從一個分裂的聯邦製國家轉變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Mitre 也是一位曆史學家和作家,著有《阿根廷曆史》主要描述了阿根廷國父聖馬丁將軍領導的獨立戰爭曆史。



 
阿根廷著名的生物化學學家 Luis F. Leloir ,其主要成就是有關糖類代謝的研究。因發現了細胞內的糖類分子如何參與能量交換及合成過程的重要發現而獲得197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右下角的陵墓的主人是Rufina Cambaceres,雖然聲名不及其他著名人物的陵墓,但這裏卻有一個神秘悲慘的故事:Rufina Cambaceres於1902年因為某種病症造成深度昏迷,被誤以為死亡而被活埋,下葬幾天後墓園的工人曾聽見墓地裏的呼救聲。棺材被打開以後發現Rufina曾經曆了痛苦的掙紮和求生過程。跟恐怖淒慘的故事相反,陵墓雕刻清爽,雕像有真人大小,麵容姣好,神情安詳,看得出來她真是一位美麗的姑娘:



陵園裏還有一位著名的年輕女性的雕像: Liliana Crociati de Szaszak。26歲的Liliana 1970年在渡蜜月期間死於奧地利的滑雪勝地Innsbruck。這座具有新哥特式風格的陵墓是她的母親親自設計,青銅雕像Liliana身穿婚紗,有真人大小,手扶她的愛犬,旁邊的一塊匾上刻有痛失愛女的父親寫作的一首意大利文詩作。Liliana身材窈窕,楚楚動人,其母親的哀痛都寄托在女兒感傷的神情中了。



 

右邊墓地有些年久失修,這對夫婦是來掃墓的,兩人也許是在那裏查看雕刻上的家譜:




左邊:一個設計優美獨特的墓門;右邊:看起來像個現代藝術室誰能想到其實是一個墓穴?



被譽為阿根廷現代化的關鍵人物之一的Carlos Pellegrini,於1886-1892年擔任阿根廷總統。他在任期間推崇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經濟政策等方麵的改革,對阿根廷走出經濟危機從而穩定經濟有重大貢獻。其莊重、簡潔的陵墓建築位於墓園的中心位置,顯示了這位政治家的曆史地位和在阿根廷人民心目中的位置。至今Carlos Pellegrini 仍然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當然,墓園最大的亮點是庇隆夫人Eva Perón的陵墓,這位前總統夫人昵名Evita,出生貧寒,但卻憑著不俗的美貌和個人魅力與當時的政治明星Juan Perón結緣並助其登上權力頂峰。Evita致力於為普通民眾尤其是婦女爭取勞工權利,社會福利和公平正義,她在阿根廷的受歡迎程度甚至高於其總統夫君。可惜紅顏薄命,Evita早逝於1952年,因當時軍方當政政權更迭庇隆總統被流放,死後的Evita屍骨漂泊海外多年,直到1974年才被運回阿根廷,被安葬在她的娘家家族陵墓。跟其他眾多豪華壯觀的陵墓相比,Evita的家族陵墓顯得極其樸實,沒有太多的裝束,然而墓地的簡樸絲毫沒有影響它的受歡迎程度。這是整個墓園裏唯一一個常年能收到祭祀鮮花的陵墓,大部分遊人也是衝著Evita的陵墓來的。先且不論庇隆夫婦當政期間執行的政策對阿根廷金融和經濟體係造成的破壞,從社會體製、平民福利、公平正義上,無論對國家的曆史進程也好在普通民眾心裏受尊敬程度也罷,在阿根廷國家曆史上庇隆夫人將永遠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Recoleta 周邊的市井生活

兩個小時穿行於亡靈迷宮多少有些沉重壓抑,出得門來外麵的綠草坪廣場和白色的教堂在明媚的陽光下讓人心情大好。Arts Market很是奪人眼球,各種各樣的藝術品五顏六色鮮豔奪目,其中一個民間藝術家專攻於在各國的25分硬幣上篆刻花鳥蟲魚和中外曆史人物,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







這個背著一個大樹枝的雕塑十幾年前由一位藝術家突發靈感製作了這樣一位彪形大漢扛起在這個巨大的樹枝,被人稱作“INature”。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法學院,簡稱BA法學院,是拉丁美洲最具聲譽的法學院,有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拉美著名的法律、政治、社會人物出自這所學院。



阿根廷人民有一個可愛的習俗:從高中、大學和其他高等學院畢業的學生會與家人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會將無數的彩紙、紙屑和不同裝飾材料揮灑一地,從下麵兩個法學院畢業生的慶祝場麵能看出當時的熱鬧,尤其是這個女孩被朋友們噴灑了全身的奶油,其燦爛的笑容和由衷的歡樂感染了路過的行人(後記:我將幾張照片寄給下麵一個女孩,收到了她的熱情回信,感謝我抓住了她們的快樂瞬間,邀請我下次去布宜的時候聯係她 :) )。









Floralis Genérica 由不鏽鋼和鋁材質打造的動態雕塑,每天早晨巨大的金屬花瓣會徐徐打開,到傍晚又會輕輕合上,就似向日葵隨日光變化的自然過程。可惜六個花瓣如今隻剩下四個,顯得有些落寞。

人間煙火 La Boca & Caminito  

聽說過一點La Boca — 這個從貧窮落後的口岸街區轉型為具有濃鬱拉美文化特色的著名街區,但是沒想到一到這裏還是被震住了。

饑腸轆轆的我們先去品嚐一下這個著名的餐館 El Gran Paraiso 他家的招牌菜 – 炭火燒烤的傳統烤肉。餐館人很多但是如果不介意就在街邊小桌上用餐的話可以很快拿到食物。我們點了 bondiola sandwich (一種烤豬肉三明治)和 choripan sandwich (一種香腸三明治),炭火烤肉的特殊香味佐以酸辣爽口的蘸醬,令人拍案叫絕。推薦!



Caminito 在西語中是小街的意思,La Boca的幾條小街有著鮮豔的紅黃藍綠等顏色,明亮奪目,充滿活力;各種手工藝禮品店,用嘴握筆作畫的藝術家,憨態可愛的小狗狗,炭火煙熏的烤肉爐子,音樂聲,吆喝聲,叫喚聲。。。好一幅接地氣兒的人間煙火百態和地方文化氛圍!









阿根廷一行我心心念念的一件事便是看一場探戈舞。去劇院裏看總是湊不上時間,然而到了La Boca, 街頭、餐館前的探戈表演盡情看。這對年輕的探戈舞者跳完舞以後還貼心地擺好姿勢讓那位老太太跟他們合影。





足球是阿根廷的國球,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數支著名的足球隊,其中以博卡青年隊(Boca Juniors) 和 河床 (River Plate)最為著名,在全球擁有數百萬粉絲。博卡青年隊的主場 La Bombonera便位於La Boca。 

博卡青年隊是馬拉多納的母隊,不到博卡不能親身體會到馬拉多納神一般的存在:



阿根廷國父聖馬丁將軍的雕像



更多彩色小巷特色小街,繁多雜亂的紀念品,各種題材的街頭壁畫,博卡似乎跟高貴、典雅、優美、精致沒有什麽關係,但是遊客就是喜歡那個接地氣兒的調調。。。




Galería Solar de French

Galería Solar de French - 位於San Telmo區的精品購物中心,本不在我做的功課單子上,被女兒拉到這裏以後真是被迷倒了:色彩繽紛的遮陽傘,綠意盎然的藤蔓植物,曲徑通幽的小徑,極具藝術氛圍的各種特色小店,讓人好生喜歡!









多雷戈廣場的街頭探戈

多雷戈廣場 Plaza Dorrego 處於San Telmo區的文化心髒地帶。每周六,廣場上都會有Art Market, 在這裏你能找到在別處沒有的手工藝品、古董、藝術品等,價錢也很合適,而且還有我最為牽掛的探戈!跟在博卡看到的探戈舞蹈相比,廣場較為寬敞的場地給這一對舞者更多發揮的空間,他倆時而柔情依偎,時而一係列酣暢淋漓的複雜節奏,時而男子豪放地托起性感的女人,奔放與激情齊飛、力量與柔美交融,讓周圍的觀者看得如癡如醉。



這對街頭藝術家表演完以後,邀請觀眾也上場參加跳舞。很多阿根廷人從小學習探戈,因此好幾個觀眾應邀共舞,好一幅其樂融融的歡樂祥和情景,讓人從內心裏深深感動。。。



在布宜市參觀遊覽就算結束了,最後還用一點篇幅上幾張女兒拍的照片和女兒跟當地人生活半年的點滴分享。這幾張照片上是我沒機會去的地方,看起來都是非常舒服宜人的街景。





女兒的host family是一對六十來歲的爺爺奶奶,他們做了四十多年的皮革工藝,住在富人區Recoleta。老兩口很有經濟頭腦,每年接待兩批國際學生(二月份和八月份),每次兩個學生住在家裏,負責學生六天的夥食,從留學中心那裏會得到不錯的補助。二人熱情開朗對待住家的學生相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從這幾張家中客廳、皮革製作間、生日party的照片能看出他們的生活殷實,阿根廷的經濟困境似乎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阿根廷人的家庭觀念很強,他們跟兩個女兒以及身邊的朋友們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係,說起家人朋友的時候總是非常自豪滿足。他們也是很典型的生活在首都布宜的歐洲移民後裔:為自己的歐洲血統驕傲;雖然不是歧視但是從骨子裏還是對深色膚色的人有優越感的;他們不承認歐洲殖民者在拉美大陸對原住民的殺戮和掠奪,相反他們認為祖先們來到阿根廷的時候並沒有什麽原住民,現在針對原住民掀起的一些恢複民權的運動他們其實並不認可。

而照片右上的這位亞裔女士則像是女兒的半個親人。Cecilia 和先生三十多年前從台灣移民來到布宜,先是教中文然後開了現在這個素食餐館(目前仍然在中文學校兼職教中文)。二人辛苦經營,小店規模雖不大但是很受歡迎。女兒做課程項目采訪她問到一係列問題:最初移民的艱辛,開素食餐館的理念,在阿根廷有無感到受歧視,亞裔在阿根廷的生活狀況等等。Cecilia非常耐心地分享她的心路曆程,  她說在阿根廷三十多年並沒有感到被歧視,她很喜歡阿根廷,阿根廷人非常熱情,家庭觀念強;她開素食餐館的原因是覺得阿根廷人吃肉很多素食很少,她希望將一些東方飲食帶給阿根廷人民;她也坦誠對阿根廷不穩定的經濟有憂慮 (可惜沒能聽到她以及host family爺爺奶奶對現任總統的看法)。我聽了她的語音非常感動,未見到人就能感覺到她內心的善良,堅韌的意誌和極好的修養。到布宜後我帶上從美國買的禮物去看望她,跟她相談甚歡,一見如故。

布宜諾斯艾利斯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讓我這個“非城市控”充分享受在這裏的每分鍾,三篇遊記看起來不少實際上僅僅記錄了它的一些點滴。希望將來會再訪,細細品味。。。

下篇我們將進入到Patagonia,開啟我們充滿了期待的徒步之旅。

謝謝讀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