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王菲在靈單曲《世界贈與我的》中唱到: “有人放煙花,有人追晚風,借一縷時光,捧一片星空。停一停,等一等, 別匆匆,造夢者造了好夢,值得我稱頌。世界贈予我蟲鳴,也贈予我雷霆,贈我彎彎一枚月,也贈予我晚星……”後麵兩句恰是“金星伴月”的意境。金星是太陽係中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有時是晨星,有時是晚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詩經·小雅·大東》曰:“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金星伴月是最常見也是最美麗的天象,今年前兩次分別在1月3日(甲辰臘月初四)和2月1日(乙巳正月初四)上演,難得都遇到晴朗的冬夜。有趣的是,第二次還看到了長庚晚星的盈虧,似乎與蛾眉新月互補,呈現一幅浪漫相約的星月童話。

由於沒有公元零年,所以21世紀始於2001年而不是2000年,今年是21世紀的第25年。一位朋友發來如下賀詞,第二列就是 “完全平方”四個字:
神完氣足
十全十美
太平安康
八方行運
今年是農曆乙巳青蛇年,“蛇”是爬行綱有鱗目中蛇亞目——無足爬行動物的總稱,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六,“它”和“巳”均為“蛇”的象形文字。相傳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和女媧氏是人首蛇身,“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長沙馬王堆漢代辛追夫人墓T形帛畫中也有蛇的形象。2024年12月4日,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1月29日是第一個 “非遺版”春節。2025乙巳年與2023癸卯年一樣都是雙春置閏年,農曆年全長384天。不同的是,前年閏二月、今年閏六月。夾在這兩年當中的2024甲辰龍年是公曆閏年,2月有29天,農曆年全長隻有354天。中國農曆既不是太陽曆,也不是太陰曆,因此叫“太極曆”似乎比較合適。
“銜尾蛇”(Ouroboros)大概是古今西方文明中最著名的蛇形圖騰,這個單詞源於希臘語,oura意為“尾巴”、boros意為“吃”,合在一處即“食尾者”。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蒂邁歐篇》中形容銜尾蛇為一頭處於自我吞噬狀態的宇宙始祖生物,擁有完整的生命結構和不死之身,表達了一種永恒更生的循環模式。北歐神話中的中土巨蛇耶夢加得(Jörmungand)能以自己的身軀包圍整個世界,它鬆開尾巴時即開啟諸神黃昏的序幕。銜尾蛇擁有的“無限”概念,似與數學中的∞符號有所關聯。銜尾蛇也反映出物理學中的涵義:極小的粒子與極大的宇宙之間關係的交接。左:長沙漢墓T形帛畫局部,上方的雙龍穿璧引導靈魂升天,下方是托舉大地白板的巨人水神禺疆和水神監督者赤蛇;右:瑞典國家曆史博物館中的耶夢加得圖像,東西方理念頗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