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有兩種對同學的稱謂,老同學和親同學。
老同學,通常用於中小學同學之間的稱呼。字麵上不帶任何情感色彩,隻是強調著同學關係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某個年月。也許是因為,這是一個人在早期生活階段結下的一段關係,即使談不上好與不好,但是曾經的印象特別是關乎童年、少年的記憶還在,多年來一直保持了下來,所以這層關係自然而然帶有因時間沉澱而生的親密。尤其是,如果隨後各自的生活再無交集,那麽唯有時間上的關聯是維係著這一關係的節點,冠以“老”字,表示沒有其他因素的摻雜,倒也純粹。當然不排除極少數的老同學因結親、或者成為生意上的夥伴而彼此成為各自生活的一部分,同學關係因此變質,轉而成了其他的關係。
親同學,主要是大學、研究生時期同學間使用的稱呼。除了時間的因素,一個“親”字,刻意強調著與某人的同學關係的真實不虛甚至密切。
大學同學的確不一樣,研究生、留學的同學亦是如此。
大學被標定為象牙塔,尤其是在恢複高考之後的最初幾年,能考進大學,即使不是名校,本身就是資質不凡的證明。大學裏聚集的是人群中的優秀分子,於是,一群帶了某種如同“中舉”一般的榮耀光環的人,在一個同樣被榮耀光環籠罩的校園裏相遇了,一種本是偶然的偶然,因而變得了不起。
大學一直被看作是一個人人生成就的起點、第一級階梯,雖然在那時還無法預見其中的某個人未來究竟會出息成什麽樣子。但是,毫無疑問,校園裏預埋著未來的種子,一個人的前程從那裏開始。然後,在幾十年的時日裏,一點一點展開、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同學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資源庫,且價值不可預估。大學同學對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含量。
進了大學的門,同係、同專業、同班等等的一眾人,自然而然取得了同學的身份、名號。大家互為同學。
至少4年的同窗生活,不算長,但又似乎長的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認識、篩選周圍的人,或多或少地了解某個人,不論是表麵的還是深層的,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其實,一些僅僅基於表象的分析,比如日常的行為作派,就會促使你或者願意與某人接近,更多地走動接觸,進而成為朋友,或者對其敬而遠之,保持合理、舒服的距離。大學期間孕育出的友誼,起伏跌宕,而最終能真正升華、演化成終身情誼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同學其實隻是很平常的相識,或者隻是名字上的認識,或者隻是麵熟而已。但依然不失為是同學,因為那些曾經的一起度過的日子,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可抹去的。
除了真的成為朋友的,那些即使畢業多年後依然經常走動的同學,很多的關係也是浮於表麵的,另一撥兒熟人而已。
拋開大學這個特定的環境,究其根本,同學與一個人一生中在職場、鄰裏等所認識的所有其他人並無二致。隻是因為是在那個特別的環境——學校——相識的,因而被歸為一個獨有的群體,有了特殊的稱謂,呼之為同學。這也是同學關係中尚能存有一些坦誠、真誠、純粹的緣由。有時候,一句“這是我同學”,真的會喚起當初的純真。
有意思的是,盡管畢業多年,但是同學之間的關係,依然會延續著大學時代的結構,幾乎絲毫不變。這大概得歸因於讀書時我們本原的稚嫩,還沒有學會如何矯飾自己。其實這個群體一如社會一樣複雜,那件名為同學的外衣展現的盡管不乏真誠、坦誠、純粹、純真,掀開衣角,便可見暗流湧動。
用“親”同學來指稱大學同學,自是含有親昵的意味,有其真誠的一麵。這一稱謂,是曾經的大學四年或者更長時間裏而形成的關係的證實。同時也略夾帶了幾分市儈,畢竟,因其精英的屬性,大學同學關係也就成了一種可能被利用、攀附的資源性關係。一個“親”字,無疑試圖使這種關係確立得更明晰、無誤。
基於同學關係的社會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同學聚會。
但是,有意思的是,總是會聽到關於同學聚會的各種抱怨,經常聽到聚會之後憤而退群的故事。
其實,明白了同學關係的實質,特別是自己在這個關係網中的位置,那麽,你就會身心輕鬆、釋然地去參加同學聚會,去紀念、回想自己的曾經的一段生活。
所以,如果你不抱有什麽目的,同學的聚會,不會不同於任何的朋友、熟人的聚會。回憶以往,聊聊若幹年之未見,填補一些空白,如果你真的對別人的生活那麽感興趣。
同學聚會,不必那麽熱衷,不必那麽認真。
又到了紀念入學、畢業若幹年的同學聚會的高峰月份,胡亂發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