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年音樂會

打印 (被閱讀 次)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是人所共知的著名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也有一個被稱為命運的第四交響曲。
 
去年一月四日新年音樂會上,與OF愛樂樂團合作,鋼琴家卡蒂亞·布尼亞蒂什維利 (Khatia Buniatishvili) 演奏了李斯特柔和至極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指揮家陳以琳(Elim Chan)給我們展現了柴可夫斯基色彩繽紛情感豐富的《第四交響曲》。陳以琳近年來經常受邀客座指揮OF愛樂樂團,而且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更是OF愛樂樂團的多年來的保留曲目。
 
Elim Chan 和 Khatia Buniatishvili (網上資源)
 
當今有三位著名女鋼琴演奏家,Martha Algerich, Khatia Buniatishvili 和 Yuja Wang (王羽佳)。其中Khatia的演奏風格以她的柔剛相濟和性感典雅而在歐洲備受歡迎。而李斯特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就是一個通過細水長流溫文爾雅的鋼琴樂隊間的合作,來呈現古典音樂之美的傑作。讓人真正地沉浸在音樂之中,在體驗音樂的同時達到忘我的心態,可以稱為是一段催眠致幻的美妙的音樂傑作。
 
一方水養土一方人,一方人演奏一方曲。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對於一個北歐的OF樂團可謂是珠聯璧合。在莊嚴的第一樂章提示出命運這一主題後,第二樂章如歌行板的憂鬱情調,就如同專門為描述北歐人民的民族特征而創作一樣,在演奏者、聽眾和我們的心底產生那一份悠遠深沉的憂鬱的共鳴。第二樂章諧謔曲罕見地以撥奏完成,這也許是柴可夫斯基生花之筆。撥弦斷奏無不給人帶來一種茫然,猶如人生旅途中的無數碰壁和彷徨。其結尾輕柔的撥奏,令人感覺到另類的輕柔之美。當第四樂章以如火的快板帶來人們勝利時的激情爆發,其情緒之炙烈讓人把整個樂章銘刻在記憶中,這也許就是大多交響曲都以成功和勝利的主題。盡管一個人的終極命運不一定為成功和勝利,但是人生中任何一個小小的勝利,又何嚐不是令人陶醉令人忘情歡呼的時刻?與此同時,台上陳以琳小小的身影和鏗鏘有力的激情指揮更將我們感情共鳴推送到更高的興奮點。
 
新年音樂會演奏上述古典曲目視乎有些過於嚴肅和乏味,但是對於這裏的觀眾,一個喜歡時時刻刻反思和天天哲學思考的民族,包括天命之年的我們,這卻是一個感官上和精神上的盛宴。
 
 
演出結束回家路上與妻議論陳以琳的指揮才華時,妻回應了一句讓我感慨至今的話: 
“若是沒有文革,站在台上的可能就是我。”
 
 
 
 
2024年
油翁 發表評論於
霧裏一農夫這篇文章寫得真是深入人心,讓人感觸良多。希望他能繼續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文字和觀點。加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