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金錢的心理學——關於財富,貪婪和幸福永不過時的課程(上)

打印 (被閱讀 次)

未來的十周,準備每周一本(如果內容多,隻能分上下)的速度來認真做讀書筆記,把去年到今年斷斷續續讀完的那些投資理財的書籍再回顧一下。

今天來說第一本書。

The Psychology of Money——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金錢的心理學——關於財富,貪婪和幸福永不過時的課程。

 

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我拿到之後就看得愛不釋手,它加強了我對投資理財的諸多觀念,同時也值得我們大家的思考。該書分成二十個章節,最早源於作者Morgan Housel在2018年寫的一篇報道,列舉了20個作者認為最重要的,處理金錢的偏見和錯誤行為的原因,作者稱其為金錢的心理學:它的核心思想是人與金錢的良好關係往往與人的智商無甚太大關係,卻與人的行為息息相關;金錢在常人的感覺裏似乎與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相關,但是人的財務狀態更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薪的成功人士在數年內揮霍破產,也可以看看普通人用著節約謹慎的態度而慢慢變富。

今天挑前十個章節來講講這種軟實力是怎麽體現的以及我對自己家庭財政的思考 。

第一章:沒有人是瘋狂的。

每個人對於金錢的態度都不一樣,但都可能是合理的,因為這地球上的每人處於不同的國家和年代,有著不同的成長教育背景,有著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曆所塑造的堅毅或軟弱的性格,滿足或貪婪的天性,還有安定或不安定感。 正如老話而言:你沒有經曆過,永遠無法真正地感同深受。每個人基於自己能獲得的信息(很有可能是片麵甚至是錯誤的),都做出了當下最適合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那些財務決定,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永遠不能被評價是“最壞的決定”。比如一個例子是美國的彩票係統又被戲稱為窮人的“稅收機器”(另外一個窮人的“稅收機器”就是現在人人關心的通脹了,這個之後再說),因為買彩票最多的就是美國的最低收入階層,他們平均每年花費約$412在彩票上,而他們也可能一下子拿不出400美金的應急資金的同一群人;可是沒有經曆過生存壓力的人很難理解彩票這種機率極小的事件對於他們精神上的作用,此處也不用展開多說。另外一個支撐本章觀點的論點是理財和退休也都是相對新的概念,人類在二戰之前的漫長歲月裏,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工作至死(當然壽命也不長),大蕭條之後美國才有了社安金這樣的全國範圍的保障製度,而退休金401K項目則是在1978年才出現在美國人的視野裏,也代表著至少要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美國的普羅大眾才開始慢慢思考並接受:人應該要有計劃地有尊嚴地養老的理念,才開始讓儲蓄和投資漸漸深入人心。

正如標題所說,沒有人是瘋狂的,所以don't judge (不要評價)。就光說父母和我們的這兩代人,就可看出涇渭分明的金錢觀: 我們80後的父母的那代人,曾經經曆物質匱乏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甚至一部分中年時間),經曆文革,參加工作一直到法定年齡退休,一生勤勤懇懇努力,不願意負債,也不相信各種金融理財產品(本來在1997年小試牛刀,但是你也知道那一年大概發生了什麽),所以對於子女的投資決定總是憂心忡忡,覺得房產的債務壓身總不是什麽好事,股市也可能隨時可能崩盤,總是更看重放在銀行裏的現金。這些理念隔著兩代人在兩個時代,兩個國家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曆,沒有誰是正確或錯誤的,更沒有必要誰要說服誰,需要更好的相互理解。

第二章:運氣與風險

運氣與風險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都是兩者加權的產物。人人都喜歡讀成功人物的書籍,因為看一個人在逆境中披荊斬棘,靠著才華與勇氣做出偉大事業,總是讓我們普通人覺得能從中間學到點普世的什麽價值。但事實上我們不也常說,曆史就是成功人士來書寫的,所以曆史也從來不是客觀的,其可能過度渲染了成功人物自身能力而忽略了幸存者偏差以及曆史大勢的巨大作用。比如書中舉例比爾蓋茨這位前世界首富,他的成功在相當程度毫無疑問源於他的個性/能力/魄力,但是可能也與他能在高中時代就接觸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說摸過的的電腦息息相關;又比如剛飛上天的現世界首富,光頭貝佐斯在2000年的時候麵對鏡頭他說,他知道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會誕生下一個或幾個真正的商業巨頭,但是他不確定會不會是他的亞馬遜,但是時代創造了他(不是他就會是另一個互聯網的弄潮兒,說不定我引用的就是另一個弄潮兒的話了);而股神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人稱價值投資之父,是資產分散的倡導者,似乎他的成功來源於完全把握自己的投資,但是他的財富成功卻主要靠一隻Geico (蓋可保險公司)股票,而非真正分散化長期持有的股票。所以人都需要忌諱把成功僅歸於自己的能力而把失敗歸於自己的壞運氣;更不需要去過分關注成功人士的名人經曆,而應關注於真正的普世的真理(如果這東西真正存在的話,即使有,也需要不斷觀察,不斷學習,更需要不斷經曆)。

其實不用想太遠,去年2020年就是魔幻的一年,這一年經曆了美股曆史上最短的熊市和V型反轉,也造就了無數的“股神”。無數的財經博主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有做圖表分析的,基本麵闡述的,熱門小盤股票推薦的,期權教授的;在大牛市的帶動下,人人都力壓大盤,俯看股神。這個魔幻的一年讓很多人認為年平均回報率在50%甚至超過100%都是小菜一碟,2021年經曆了三月下跌之後,相當多的博主也暫時偃旗息鼓了,畢竟誰也不願意去當麵接受自己的收費群/頻道下瘋狂叫罵的散戶們。所以說成也股市敗也股市 ,當初扶搖直上也不是因為炒股有多牛多牛;如今江河日下也不是因為運氣有多差多差,投資本就應該放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範圍來看,切忌急功淨利。

第三章:永不滿足

這個章節給了兩個名人的例子,一個叫Rajat Gupta, 一位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作為大公司董事的他進行了內部交易,最後鋃鐺入獄,其實他在2008年就已經有億萬身家。另外一個叫Bernie Madoff,最大的龐氏騙局的始作俑者,令投資者損失了500多億美元,最後被判150年監禁,死於獄中;同樣是在騙局之前,麥道夫就已經是一個極其成功以及富有的商人,甚至貴為前納斯達克主席。但是貪婪的人類本性,讓這兩位大佬不知滿足,還想得到更多,最終把手裏的所有都失去。所以作者給出了四個觀點:

1)最艱難的財務決定就是讓財務目標停止移動。

2)社交攀比是永不滿足的症結

3)當然這裏所說的“滿足”並不是單純的“躺平”,從一開始就不奮鬥注定一無所有

4)有太多的事物並不值得冒險去獲得,不管收益有多巨大。

這個世界上,名譽/成就/更多的金錢並不應該是人生追求的終點,財務自由固然是無價的,家人和朋友也是無價的,被你愛的人所愛是無價的,快樂,幸福和滿足是無價的,所以人確實需要告誡自己:物質財富固然重要,但是一定的物質財富就足夠了,不需要也沒必要去承擔過度的風險從而失去以上諸多無價的財富。

關於這個章節的思考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可以在後麵某一章作者描述自己的財務計劃的時候一起評論。

第四章:複利的力量

複利是最好理解也最容易被人輕視的東西。人人都會舉出的老掉牙的例子就是巴菲特老爺子,於是我也繼續掉牙:寫文的當下老爺子身家1000 億美金,但是他人生的99%的財富是在65歲這個大家都退休的年紀之後獲得的。人人爭相去聽每年公司年會上老爺子的演講,或者看他公司又進了什麽股票跟著追買的時候,都忘記了造就巴菲特“股神”神化的不僅僅是他挑選股票的能力,更是他投資的漫長時間(80年)。有一種說法不就是,如果老爺子30歲才開始投資,60歲就退休的話(如大多數的你和我),現在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他是誰。他的平均年度回報16-22% (有著各種算法和不同的數字),能超越他的大神比比皆是,比如名叫文藝複興基金的對衝基金經理Jim Simons, 在1994-2014的20年間創下了71.8%的驚人的年度回報率(就是1萬美金的初始投資20年能翻50倍,北上深的房價比起來也相形見絀吧)。但是這位經理後來退休了(因為他成功開始的時候已經50歲了),所以驚人回報率帶來他的財富隻有巴老爺子的四分之一。複利的秘決在於時間:這個世界就是在以指數級而非線性的方式在增長的,想想硬盤的儲存空間,網速,再想想自己的財富,沒有什麽美好的“一夜暴富”,而是需要思考自己財富能不能以一定的增值效率長時間地增長下去。

某天我的一位同事問我她是否要考慮購買年金,因為她有朋友的朋友是年金或者類似保險的推銷員,講得自然是天花亂墜,能保證平均6-8%的年化收益率,連續存20年,多少歲退休了每個月能領多少錢;對比的當然是錢就單純地存銀行。我說我的原則隻有一個,不把錢交到他人手裏,同時自己操作未必就不比年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差,給她看了自己算的一個25年後Roth IRA帳戶的基本數字,收益就是費用最低的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年平均收益率8-10%(或者你也可以用保守的5-6%),經過簡單的計算自己投入的35萬能賺出額外的100萬來,而且完全是不用繳稅的,想怎麽花就怎麽花,死之前花不完還可以留給繼承者,年金公司賺的就是那看起來微不足道實際在20年內相當不菲的服務服,更何況年金公司20年後還能不能存在都還是個問題。我想這位同事是第一次看一個簡單的複利計算圖表,但是立刻就鵜鶘頓開,當天就給自己和老公開設了Roth IRA帳戶。

第五章:變得富有和保持富有

老話說,這世上有一百萬種方法可以變成百萬富翁(百萬也許不是現在富翁的標準了),但是隻有一種方法可以保持富裕:節儉與偏執(frugality and paranoia)。獲得財富需要一係列的個性特征:比如承擔風險,大膽決策,樂觀和奮不顧身;但是保持財富卻恰恰需要一係列與之相反的個性:保守謹慎,節約,居安思危的思維等等。此處又可以繼續聊聊巴菲特老爺子,人們特別想知道的都是老爺子怎麽找到最值得投資的公司,怎麽決定最值得投資的時機(什麽樣的低價位),怎麽找到最好的合夥人和管理人等等,但是同樣重要但是顯有人問津的問題反而是老爺子沒有做什麽:比如老爺子沒有總是全壓寶在某幾隻股票(雖然他的成功也就重點靠5-6隻股票;同時總是持有大量現金),沒有在他經曆的14次經濟衰退的時候騷操作,不依賴於一種方法(比如秉持價值投資的老爺子2016年買了大量的蘋果股票),沒有激流永退的想法而是永遠在第一線,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更不要說老爺子還住著至少50年前買的房子,也沒有購買私人遊艇,私人島嶼放肆揮霍等等。

所以作者給出的三大建議:

1) 比起超高的回報率(以及其附帶的高風險),人們更應該重視財務的安全性。因為在遊戲裏玩的時間久才能讓複利發揮其驚人的功效。比如股票下跌的時候,天性就會促使人們去賣出股票止損,然後寄希望於回升的時候再買入;甚至覺得自己可以預測上升或者下降,去購買期權,甚至上杠杆等等,眾多的“騷操作”短期也許有可能有驚人的回報率(如果你運氣好的話),但是長期都不一定能跑贏大盤。

2)財務規劃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規劃如果不按規劃發展的財務規劃。

如果你需要一定的數目才能舒服退休,從現在到退休的時間和歲月裏,你可以根據曆史數據分析說:我的投資都在美國股市大盤指數基金裏,而過去100年的數據,平均回報能有8-10%,所以根據這個計算退休的時候能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數字,但是現實是未來的10-20年有可能沒有8-10%,尤其是加上不可控的通漲因素。所以如果不按劇本發展,你有沒有留出預留的空間給這些可能的變動?或者要及時思考可能的別的收入渠道:比如副業,比如房市 ,比如幣市(投資需謹慎)。

3)有韌性的性格——既大膽地對未來充滿信心,又小心地警惕那些不讓你達成目的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品質。

這裏介紹和財務計劃中的“樂觀”應該是一種謹慎的樂觀,美國經濟過去的170年都是持續向上的,股市房市總是會盤旋上升的(如果沒有這種樂觀,在美國也無所謂談任何投資了),但是大的經濟危機仍然會發生,小的經濟危機更可能每隔幾年來一次,需要認真思考怎樣的挺過投資路上的小羈絆才能見證長久的時間帶來的回報。

第六章:龍頭效應

副標題:你有可能一半的時候都錯了,但是仍然變得富有。

迪斯尼到1930年代中旬就製作了超過400部的動畫片,基本都沒賺太多錢,一直到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賺了8百萬,超過之前所有動畫片的盈利總和,公司也終於能償還所有債務,涅槃重生;這樣的例子在投資場比比皆是,我們時常討論某公司上市了,於是早期的風投公司賺了幾百倍幾千倍,覺得他們的眼光怎麽這麽毒,但事實上風投公司投了更多的沒有成功的初創公司,所以利潤最後也攤平了。再換一個例子:羅素3000指數追蹤了一係列大型公司,通過深入觀察其數據,你會發現從1980年以來,40%的公司損失了至少70%的市值,最終有可能消失在了曆史中,而1980年以來該指數卻上漲了73倍,上漲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其中7%的龍頭企業。

好像這些例子跟普通人也沒什麽關係,除了多幾個奇怪的小常識,於是說說每個人的股票吧:一直以來dollar-averaging investing也就是所謂的“定投”仍然是最穩定而投資回報最高的投資方式,比如文章舉例的A君, 一直堅持定投投資大盤;再比如B君,隻在牛市投資,進入熊市就持現金觀望 ;再比如C君,總能在熊市前6個月賣掉,再在熊市後6個月進場,這三個人的投資回報會是多少呢?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空間下計算,A的回報會是B或者C的兩倍,原因仍然是龍頭效應:股市總有起有伏,也總有特別好的幾天和特別慘的幾天,進進出出的B和C,如果錯過了特別好的幾天,回報就會大打折扣,即使他們運氣好也同時錯過了特別慘的幾天。

說到這裏,我就想起我家領導的一位同事,據說這位很精明的上海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精準的預測到了市場的大跌,把所有的股票債券共同基金都賣掉換成了現金,成為同事朋友口口相傳的神人,但這個故事其實更要追問的是這位神人又是在什麽時候把錢放回到股市債市裏的呢,這種處理方式與毫不動彈,繼續定投的回報率又相差幾何呢?我也看到網上有貼子回顧去年疫情的3月美股大跌,有人及時止損然後數月後再殺入股市,到年底一算,回報率還是輸給了大盤,自己天天盯盤折騰半天,還不如啥也不幹。

而且這個故事其實也更告訴我們,要挑準一隻十倍股百倍股有多麽地不容易,你當然可以事後諸葛地說如果20年前我買了Amazon,或者兩年前買了Tesla,我現在會怎樣怎樣;其實有相當機會,你五年前買了新東方,或者一個月前買了滴滴(對中概股整體沒感覺,隻是揶揄一下)。

第七章:金錢帶來的最大紅利是自由

財務自由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詞了,為什麽人人都追求它呢,其原因就是當人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更多的掌控感是幸福的不二秘訣。掌握自己的生活就是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和想一起工作的人共事,如果想休假就休假,甚至辭職不幹一段時間也不需要搶銀行,想從高薪但高強度的工作上退下來做一些工資有下降但輕鬆的工作也不用降低生活質量等。

比起1950年代的美國,現在的物質不可謂不豐富,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從$29,000(通脹調整後)變成現在的$62,000,家庭居住麵積的中位數從983 sqft變成現在的2,436 sqft, 我們開的車性能更好,電視更薄更快,但是人們的幸福指數卻幾乎沒有提升甚至還在下降,為什麽呢?在洛克菲勒的時代,46%的勞動力還在農田裏,35%在製造業和生產線上,隻有少數人從事著白領的腦力勞動;而現在的時代,情形完全翻了個個,38%的勞動力從事著辦公室,管理等腦力勞動,另外41%從事著服務業,其對腦力體力有著雙重的要求,更不要說人人都拿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讓我們隨時都可以在工作時間外工作,996,007,這些與內卷相輔相成的詞壓縮了我們的自由時間,造成了整個時代的集體憂慮。隻有金錢可以給我們帶來說不的底氣,可以帶來辭職的勇氣,而不用為了還各種月供開銷而唯唯諾諾地被焊在了自己的社會崗位上。

第八章:豪車裏的人們

路上有豪車經過,經常引起人們測目,這種測目給了司機一種幻覺:這充分證明了我有多聰明,我多能掙錢,我多有品味,更重要的是別人還看見了,而事實上人們幾乎沒有太注意到開豪車的是誰,人們測目的時候都在想,這豪車多爽,我有錢了我也開一輛,讓別人知道我多有錢。。。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是說:人們常常認為那些外在的東西,豪車也好,豪宅也罷,甚至自己身上穿的高級套裝,掛的金銀細軟,就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但事實上這些東西往往換不來你真正想要的尊重。

第九章:財富是那些你看不到的東西

副標題:花錢炫耀給別人看是減少財富最快的方法。

還是以豪車或者豪宅為例,是不是開豪車或者住豪宅的人就是擁有更多財富的人呢?如果從財務的角度出發,開豪車/住豪宅隻能說明購買/貸款的當下,持有人是有購買/貸款能力的,尤其是如果不是全現金購買,有可能你看到的反而都是負債。

有個聽過的小笑話(毫無疑問是杜撰的),說巴菲特的夫人想買一條50塊的裙子被巴菲特勸阻說:今天的50塊(如果用於投資)是60年後的1.5萬美金, 到時再享受也不遲(雖然這裙子由於通脹可能需要500塊了),每個人聽到都會笑道:25歲的時候想要的美麗裙子,85歲的時候穿上怎麽能滿足自己呢,鑽到錢眼裏隻可能變成葛朗台,那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回想起來,我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如果獲得一筆獎金或者意外之財,最爽的事情莫過於約上三朋五友,出去好好搓一頓,然後給自己買上期待以久的某奢侈品/電器;反而到了三十幾歲,我們家裏的觀點變成了是獎金/額外收入,發了等於沒發,下一秒直接投入股票或者IRA這樣的養老帳戶,除非正好有需要求,幾乎不會用於消費或者購買任何隻是為了別人看見的東西,因為存起來的(再投資起來的)才能算作我們的財富(或者財富的種子)。

第十章:省錢

想增加收入,大家都知道有兩條路:開源和節流。開源往往不太容易:比如要換更好的工作,漲薪水,增加某些被動收入,或者中個彩票,總是需要人或多或少地跳出舒適圈來做決定(中彩票這個還在舒適圈內,多來幾次更好,可惜可遇不可求);而節流卻是更為容易但是確是要跳出心理舒適圈的做法。隨著收入慢慢增長,人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開始多存錢的;第二類不覺得自己可以有能力存錢的;第三類不覺得自己有必要存錢的。

聽聽以下的建議:

第一個概念:財富的增長往往與收入的絕對值或者投資的回報率關係不太大,卻與儲蓄的比例或水平息息相關。

第二個概念: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要(支出)息息相關。

第三個概念: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你需要做的就是生活在你的虛榮標準以下(降低支出)。

第四個概念:存錢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要容易(如果你下定決心的話)。

第五個概念:你不需要特殊的理由來儲蓄。

第六個概念:自由和掌控感是財富的隱性回報(又回到第七章的主題了)

富爸爸窮爸爸係列叢書裏描述的老鼠賽跑就是形容這樣常見的人生選擇:隨著收入增加,人們的物質欲望也會相應增加:小房子換大房子,普通車子換豪華車子,飛機經濟艙換商務艙,以前的自駕露營遊變成歐洲的豪華遊輪遊等等,人無論掙多少錢都能在現代的消費主義的觀念下輕易做到月光,幾乎存不下來錢,一次失業或者重病都能把人分分鍾打回原型。            

我們自己的經驗,如果想建立儲蓄的欲望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1)記帳,詳細地記錄自己的每月開銷可以幫助自己審視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非必要的;2)延遲滿足,我也會有想要的好東西,我會努力推到下一個月下一個季度或另外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比如生日)之後,也許過了頭熱期也就沒有那麽多的渴望了;3)開始學習和努力地投資,日積月累的回報會反過來促使我們更多的儲蓄和投資,這是一個絕對的正循環。4)最重要的還是心理作用:你不需要照著誰的標準去生活(比如怎樣的人生才是中產;怎麽地雞娃也是負責),你的人生更不需要證明給誰看(父母,同事,朋友,任何人),有很多東西我們並不需要,那種虛榮和滿足感往往隻是劃卡的一瞬間。如果隻是看著那麽些閑錢心癢癢,那就努力把這些錢投資到你擅長的領域中去吧。

 

攀攀媽的房產經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托雷鬆' 的評論 : 是的呢,我也是XYZ推薦了之後買來看的。
托雷鬆 發表評論於
支持一下,也看了這本書,XYZ推薦的
Johnzhang101 發表評論於
學習了 謝謝
攀攀媽的房產經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是這樣的目的呢,當然再係統地讀讀書更好了。
攀攀媽的房產經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心已遠' 的評論 : 我也是youtube頻道上看到的,寫得好,推薦給更多的人。
攀攀媽的房產經 發表評論於
回複 'ahniu' 的評論 : 所以要對企業家,創業家多寬容呢,不能總覺得他們是資本家。
攀攀媽的房產經 發表評論於
回複 'qun0' 的評論 : 願意讀書的是明白人,聰明人都容易被聰明誤:)
歲月沈香 發表評論於
非常好的讀書筆記,把整本書的精髓展現在眼前,謝謝分享!受益了!
心已遠 發表評論於
好巧,這本書我也是今年看的
ahniu 發表評論於
富人不花錢,窮人沒工作。
qun0 發表評論於
讚。你的讀書筆記寫得不錯。你是聰明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