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關天的事情,若把“質量”二字去掉

打印 (被閱讀 次)

       渥太華確診病例403例,死亡6例。

       從4月2日的~200病例,到今天的400+,用了一周的時間,而之前普遍預測的是每3天加倍,看來普遍的隔離政策、個人的重視明顯起效了。

       昨天跑到HOMEDEPOT取網購的材料,一小半停車場都改為CURBSIDE PICKUP區域,隻有接到確認郵件的才允許進去,停在有臨時編號的部位,會有店員過來,隔著4米跟你核對訂單號,十分鍾左右,就有另一類店員推著小車過來幫你裝貨。

      是這個樣子的。

      不愧是大企業,兩天前政府出台政策,不再允許顧客進建材店購物,立馬從軟件、店麵布置、人手調整做出反應, 讚一個。

      近日,與疫情有關的國產病毒試劑盒、口罩的質量問題頻現,我也老生常談一些感想。

       我從事建築安裝行業30年來,國產尤其是工業品產量質量均有很大提高,但是明顯在質量方麵有一個瓶頸。 舉個例子80年代末法國的梅蘭日蘭斷路器進入中國後,正泰電器的“仿造”崛起給工業和民用電器開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但是相比之下,質量問題頻出,不動作、誤動作、觸點容量不足很常見,也很傷腦筋,那時的我還有“閥門沒有不漏的、螺絲刀沒有不擰禿的、螺絲沒有不溢扣的”的獨家戲言,造成這種狀況普遍、長期存在的原因在於企業的質量控製力度、國家質量監督力度不夠, 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直到現在也還在相當大的範圍存在吧?但同時“出口轉內銷”品的存在說明了不是我們造不好,而是為了降低價格占領市場從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產品質量,而市場的監管主體卻容許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

       再舉個例子,做鋼管的都有個壁厚的概念吧?一般來說,壁厚和質量、價格是正相關的, 五六十年代技術上對生產鋼管的板材厚度控製精度不足時,鋼管的國家標準對壁厚要求是有一個區間的,比方說2.5mm~2.75mm,在這個範圍內的都算合格品,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板材生產精度可以控製到很高時,市麵上大量的管材產品肯定都是2.5mm厚度的, 為什麽?便宜!這一方麵說明了廠商雞賊,另一方麵說明我們的質量標準根本就沒有與時俱進,為什麽不調整到2.7mm~2.75mm? 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老爺們悠哉遊哉地過著“一杯茶水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日子,哪怕自家的水管因為壁薄而爆掉,也不會聯想到自己的工作有需要改進之處。

        在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口號下,須認清基礎工業關乎全行業,很多基礎材料的成分精度(材質)、模具精度對整個產業鏈都會產生根本性影響,這也應歸入質量問題的範疇。

       說回質量監督,2018年,我國將2001年從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改製成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再次改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其中的質量二字消失了,這是偶然的嗎? 快速發展的時代,蘿卜快了不洗泥,可以退而求其次的國民性有很大關係的,可是到了21世紀,天量的貿易中爭端雖然大部分都出在價格傾銷上麵,但是質量問題永遠是一把“達摩克利之劍”懸在我國企業頭上,包括我們以前熱議過的“圓珠筆頭”和“國產軸承VS德產軸承”,畢竟不是直接人命關天? 那我們的戰鬥機彈射座椅質量呢?哦太不透明。 看我們的測試盒、口罩事件如何發酵吧!

       當然,不光是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生活中你會發現,納稅人養的位子多得難以想象,但是當你需要其解決職能問題時,你會發現,以前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踢皮球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好了,點到為止吧。

Sharonsharon1 發表評論於
說得很實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