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是很優秀,這和當年聽到這個case時的印象一致。CS領域很容易出這種非常有天賦的娃。CS在STEM領域中和別的科目不同,出頭不一定需要很多很多的基礎知識。
鍾同學13歲參加Google code比賽被Google看中,由於年紀太小沒有招募,說等滿18歲後再找他。他後來被德州大學Austin錄了,準備入學時被Google邀請,offer正式工作。14歲被一家consultant看中,但是也是由於年紀太小沒有招募。這些招募都是professional level不知道娃的年齡,可見這娃是達到了CS的職業水準。高中時在AWS上建立一個e-sign的程序,收到AWS對他code quality的高度評價。如果他想申請AWS工作,應該也沒問題。 這些成果不像高中娃攻克癌症治療那麽不現實,都是可能不需要拚爹實現的,而且我相信鍾同學是有把刷子的。
娃應該在EC裏都寫了。和我當初聽說這故事一樣,我覺得他已經有了CS學生畢業的職業水準,over qualified了。
幾點網友誤區,他沒有申請全部的UC,而是UC的top 5 校: CAL, UCLA, UCSD, UCD 和UCSB。 他還申請了一家cal state,我猜是Cal Poly,全被拒。 鍾爸爸說rejection letter說他不夠優秀,應該是自己的解讀。一般rejection letter上不會說申請者不合格,而是會說錄取了別的更“合適”的申請者。
如果這娃的人生目標是紫檀40萬,應該不需要大學CS學位的加持。問題是娃的essay裏寫了什麽?倒不是有啥讓AO不喜歡,我懷疑AO看不出大學能提供什麽助力給鍾同學,應該是個over qualified的案子。
我十年前認識公司請來的consultant,年紀20出頭。聊天的時候就知道他在coding暫露頭角時也是鍾同學的年紀, 14歲第一個PR acceptance。 不同的是他沒有追求比賽大學金牌,而是實實在在的在open source的領域做contributor。到我們請他時,已經當時是Kubernete領域裏小有名氣的開源貢獻者,開源領域做十年的contributor了。我們出差時一起吃飯聊天,當時他說除了coding, 他的興趣在極限登山,沒有打算去college,但不排除需要的時候回去讀。可能他的世界更注重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別人的眼光。
UC錄取這些年在取消標考後,詬病不少。不過鍾同學的case, 真是個很特別的。如果他申請其他專業,可能更有機會。CS目前還沒有形成壟斷,自由的市場還允許英雄不問出處,保持開荒初期的狂野生長,而不是精確規劃的花園,允許各種spike的人才。鍾爸爸還是老中的局限,希望娃有個好文憑。那麽讀書的目的是什麽呢?小鍾的人生目標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