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省著: 'Rhea save it for later'


媽媽開車,後座Rhea 一個小泡芙遲遲不吃。

媽媽問:"Rhea, why aren't you eating the puff?"

Rhea 轉向窗外,一邊一邊輕聲說:
"Eh~ no eating the puff... Rhea save it for later."

媽媽確認道:
"Oh, you're saving the puff for later?"

這一一回,不是背誦,也不是出來的。孩子不是在“說話”,而是在“語言思考”。


很多家長問:“孩子可以表達複雜概念?”

其實關鍵不在孩子歲,我們是不是一直在說話,是不是聽見真正語言,是不是機會說出自己想法。

"Rhea save it for later."
看似簡單的話,背後其實是延遲滿足、自我調節、語言表達三者自然融合。


如果我們一直等到孩子“懂”再去教,其實已經錯過自然語言敏感期。

語言是“用”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教育,其實早在以為“還太小”時候,已經開始了。


歡迎類似經曆家長一起交流,
孩子第一次表達“一下吃”,是在什麽時候?
他是怎麽說出來的?又是怎麽回應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