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大學:一切從零開始
參加完1991年的奧賽之後,王崧進入北京大學數學係學習。這一年,北京大學還錄取了另外3名奧賽金牌獲得者和1名銀牌獲得者。
“因為能參加數學競賽的人都是當地成績比較優秀和非常出名的人。但進了大學之後,你會發現跟你一樣牛或比你更牛的人多得是,如果心態擺不正,就會有失落感。在這一點上,不管中學經曆如何,進大學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王崧說。
中科院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的數論學家賈朝華是王崧演講會的主持人,他認為,從數學競賽到數學研究,實際上是從數學基礎到數學研究的提高過程,王崧的轉軌轉得比較好,有的人就沒有轉好。
賈朝華介紹了自己在北京大學教書時遇到的情況。當時班上有好幾位奧數金牌獲得者,他發現他們的成績很差,一問才知道,他們老是將高等數學的東西往初等數學裏套。
賈朝華說,數學競賽涉及的隻是初等數學的範圍,它是對人的素質的一種訓練,如體力、靈敏程度和心理素質等,而不要把它看得有多高,不要一輩子背著奧賽獎牌的包袱。如果成為包袱,什麽東西都往裏套,那就糟了。
王崧是怎麽實現成功轉型的呢?“在中學時代,我不僅自學了數學競賽的知識,也學了不計其數的大學數學知識,我知道高等數學是個什麽樣子,至少我有相當的準備,而且,當時黃岡中學的傳統和氛圍相當不錯,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小組,從初中開始,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英語等,我幾乎參加了所有的課外活動小組,而且都是核心成員,當然,自學得最多的是數學,這些經曆對我來說有相當的影響。”王崧說。
2008年,王元在《中國數學會通訊》上發表題為《回憶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文章,他寫道:“作為第五屆理事長,我認為在我的任期內最引人矚目的事,就是中國舉辦了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竟賽。”
從競賽到研究差別很大
“從數學競賽到數學研究,差別是很大的。”王崧說。
王元在1991年的文章談到了國際奧數的內容:“將高等數學下放到初等數學中去,用初等數學的語言來表述高等數學的問題,並用初等數學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競賽數學的任務。這裏的問題甚至解法的背景往往來源於某些高等數學。數學就其方法而言,大體上可以分成分析與代數,即連續數學與離散數學。由於目前微積分不屬於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範圍,所以下放離散數學就是競賽數學的主體。很多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試題來自數論、組合分析、近世代數、組合幾何、函數方程等。當然也包含中學課程中的平麵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