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事】奉係軍閥元老——楊宇霆
楊宇霆(1885―1929),祖籍灤州(今灤南縣)代嶺村,原名玉亭,字麟閣,後改鄰葛。
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在東北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奉天軍械局局長、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等要職。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麵,有“智囊”和“小諸葛”之稱。
期間,楊宇霆主要協助張作霖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建立東北海軍,使軍隊自成體係,增強了部隊實力;二是製定田賦製度,從軍閥、地主手中挖出大量未開墾的荒地讓農民耕種,發展生產,增強了東北的經濟實力;三是修築戰備公路,因為當時東北的南滿鐵路路權歸日本,修了戰備公路,交通運輸不再受日本挾製,一旦戰爭起來,可以用公路與日軍周旋;四是督辦奉天(沈陽)兵工廠,自製武器彈藥裝備軍隊,增強了防衛能力。由此東北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大增,使早已對東三省垂涎三尺的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日本人向張作霖要求在東北實行“雜居”,楊宇霆認為這是袁世凱賣國“二十一條”第十六條的翻版,力主不予答應。日本人看出楊的所作所為是他們侵占東北的主要障礙,因而產生了“鄰國之賢,敵國之仇”的除患之念。
1917年,張作霖與皖係軍閥段祺瑞等合作時,成立奉軍總司令部,張作霖自任司令,徐樹錚任副司令,楊宇霆任總參謀長,奉軍開始逐鹿中原地區。為了擴充實力,徐、楊在洛陽、信陽等地成立了四個旅的軍隊。張知道後,非常生氣,罷了徐、楊的官。被貶後,楊宇霆在北京安定門內淨土寺胡同賦閑。
1920年直皖戰爭後,張作霖認為治軍治政非楊宇霆不行,於是請楊出山回奉天,任東三省巡閱使、上將軍公署總參議兼奉天兵工廠督辦。因前嫌,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和第十軍軍長郭鬆齡處處與他為難,他親自舉薦的第八軍軍長薑登選、第九軍軍長韓麟春有時也反對他,奉天省財政廳長、代省長王永江等文治派對他也沒有好感。楊宇霆覺察到自己在東北很難待,就向張作霖請求督軍江蘇。在他赴任前,江蘇軍閥孫傳芳、會辦陳調元派沈同午、陳鏡為代表,到奉天探察楊宇霆的根底,為以後逐楊作準備。
1925年8月,楊宇霆去江蘇任職。他沒想到一向被他瞧不起的孫傳芳、陳調元背後搗鬼,郭鬆齡也趁機拆台,不待請示張作霖,就將駐浦口的第二步兵旅(三個步兵團,係奉軍精銳)調回冀東,駐江蘇的奉軍隻剩丁喜春一個師,駐南京;邢士廉一個師,駐上海。楊宇霆發現孫、陳掣肘,下令邢士廉師速向鎮江靠攏,渡江到瓜州集中,丁喜春師向浦口集中北撤。10月16日晚,在與陳調元開會中途,楊宇霆謊稱身體不適,要到後邊洗個澡再接著開會。到了後邊,換上便裝,讓事先已在後門待命的司機開車,隻身溜出南京,從下關渡江到浦口。等副官親隨趕到浦口,輪渡已開動,這些人隻好乘一隻小舢板追到浦口,與楊宇霆一同乘火車北行。陳調元聞訊,急電沿途截擊,但楊的專車已過。車到徐州,楊宇霆與事先已在車站等候的山東督軍張宗昌一起,平安返回北京,匆匆結束了江蘇一行。
1925年10月,以郭鬆齡為首的“陸大派”和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矛盾激化,郭、楊二人勢同水火,終造成郭鬆齡倒戈反奉。郭鬆齡反奉失敗,12月24日,楊宇霆假張作霖之命,將郭鬆齡處死。
1928年5月17日晚,張作霖在皇姑屯車站遭暗算身亡,楊宇霆的處境更為複雜。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楊宇霆堅決反對,與張學良形成新的矛盾。同時,楊宇霆對張學良以保護人的身份自居,經常以周公輔成王的典故自詡,規勸張學良戒毒,批評其不問政事,但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卻並不認同。日本人趁機離間張楊關係。暗示張學良,楊宇霆是他身邊的隱患,要及早除掉。張學良中了奸計,但仍猶豫不決,三次擲銀元問卜後才下了殺楊的決心。
1929年1月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到帥府進見張學良,要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擬由常蔭槐任督辦,楊宇霆已將公文起草,要張學良馬上簽字。張學良說考慮一下。後揚、常告辭回家。晚上,受邀商量此事,楊沒有吃飯便驅車前往,不料一進帥府,就同黑龍江省長常蔭槐一起人車被扣,以吞扣軍餉、貽誤戎機、圖謀不軌等罪名,被張學良事先安排好的警務處長高紀毅、副官譚海等槍殺在帥府會客廳東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