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得治父母(組圖)

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7-12-24 20:33:5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701 bytes)

讓孩子遠離他們害怕的情境是家長最自然的選擇,但這恰恰與正確做法背道而馳。



Anita Iacaruso有個4歲的女兒Ashley,孩子的焦慮情緒很嚴重。Iacaruso送女兒上學時,Ashley會哭著抓住她不放。“得來個人把她從我身上撕下來。”。Iacaruso自己在高中時也曾被票選為“最害羞”的學生,“眼睜睜看著孩子這麽痛苦,這麽害怕,實在是太難受了,我經常在到單位後坐在辦公桌前哭”,她說。

周日全家去教堂時,除非有爸爸陪著,否則Ashley不肯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一家人在餐廳吃飯的時候,Ashley也不願跟服務員說話。

Iacaruso在華盛頓特區一家政府機構的通信部門工作,她說自己一開始也試過鼓勵Ashley,讓她在教堂裏自己去和小夥伴玩,叫她自己在餐廳裏點餐。“然而Ashley會哭,我們一般也就放棄了。”Iacaruso說,“我們也感覺特別泄氣。”

誠然,焦慮是一種正常的人類情緒,它在我們的孩提時代也十分常見。各式各樣的恐懼——蹣跚學步的孩童恐懼黑暗,五歲的稚兒恐懼怪物,青少年恐懼被朋友排擠——從身心發展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孩子在大考之前理應感到些許緊張:這樣才能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然而,當焦慮影響到孩子的基本能力(比如妨礙上學和交友),或帶來嚴重的痛苦時,它就成了一種病症。兒童的焦慮往往還會伴有頭痛、胃痛等生理症狀,而這些症狀並不是疾病引發的。

焦慮症在美國兒童中非常普遍:2010年發表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會在18歲之前患上焦慮症,其中女孩患病的風險更大。

許多父母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安慰、保護陷入痛苦的孩子,讓他們遠離任何帶來痛苦的情境。然而專家表示,這恰恰與正確的做法背道而馳。如今,心理學家和治療項目越來越關注如何讓父母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此達到幫孩子對抗焦慮的最佳效果。




Iacaruso夫婦和他們四歲的女兒Ashley。


比如說,有的父母會默許孩子不參加他害怕的生日派對,要是孩子不敢跟服務員說話,父母就代他點餐。然而,這類放任孩子逃避的行為實際上在釋放一個信息:這些普通平常的場景確實很危險,孩子你應付不來。雖然孩子當下的不安消除了,但最終隻會催生出一個更焦慮的孩子,和一對不知所措、壓力山大的父母。

“放任孩子逃離這些情境,是逃避短痛,換來長痛。”馬裏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心理學教授Andrea Chronis-Tuscano表示。放任孩子逃避緊張的衝突,意味著他們錯失了發展重要技能、樹立信心應對新挑戰的機會。“其他孩子在學習如何處理這些社交情況,而逃避它們的孩子就被甩在了後麵。這會讓他們今後更加無法適應。”

刊登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的一項2005年的研究顯示,部分焦慮症最早可能在學齡前就出現,但焦慮症出現的中位年齡是11歲。相比之下,抑鬱症等情緒障礙出現的中位年齡是30歲。

兒童最常見的焦慮症有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害怕父母會離開自己,並且總是擔心會有壞事降臨。有社交焦慮的孩子害怕和同齡人交往,參加玩伴聚會和生日派對對他們而言可能十分痛苦。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則終日憂心忡忡,從作業、球賽到稅收和恐怖主義,他們需要全方位、不間斷的寬慰。

治療焦慮症的有效方式包括理療法、藥物療法,或是兩者結合。認知行為治療(CBT)能讓兒童逐漸直麵引起他們焦慮的情景,學會忍受心裏不適。研究發現,接受CBT治療的兒童中,有五到七成的人症狀有所減輕,行為能力顯著提高。此外,Prozac和Zoloft等抗抑鬱藥物能減輕兒童的焦慮症狀,但也有證據表明,吃了這些藥的人自殺念頭增多,因此這類藥物已廣受批評。

研究人員表示,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改善孩子的焦慮症狀,當然行為不當也可能惡化孩子的症狀。但他們普遍認為,家長的育兒行為本身隻是導致孩子焦慮的諸多因素之一。在2007年發表在《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的一篇文獻綜述中,研究人員發現,育兒行為對兒童焦慮問題平均起到4%的作用(雖然過度控製或者放權不夠等部分育兒行為的影響會大一些)。遺傳起的作用更大。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基因對個體罹患焦慮症風險起30%-40%的作用。

相反,許多科學家認為孩子焦慮會導致家長的過度保護。哥倫比亞大學焦慮症及相關疾病診所(Columbia University Clinic for Anxiety and Related Disorders)負責人Anne Marie Albano說,“家長認為,如果任由孩子焦慮和哭泣不管,是在傷害我的孩子”。“家長害怕的第二件事就是如果自己不拯救孩子,‘孩子會恨我’。”

心理學家極力解釋說,孩子的焦慮不能歸因到父母頭上去。心理學領域一度曾有過不良的風氣,即錯誤地指責父母(尤其是母親)造成了孩子的精神疾病。20世紀50年代,冷漠無情的“冰箱式”媽媽被斥為造成孩子患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元凶。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很難衡量養育行為對兒童焦慮的產生或持續造成的影響。在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內部研究項目部(Intramural Research Program)負責發展與情感神經科學研究的Daniel Pine指出,大多數研究隻能依靠觀察,科學家無法隨機安排某個孩子接受某種可能有害的養育方式。

焦慮對兒童身心發展可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2007年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公共健康》(BMC Public Health)上的一項研究考察了478名學齡兒童,結論顯示,焦慮與學習成績較差之間存在關聯。2011年發表在《焦慮症雜誌》(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上的另一篇文章以140名8至14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有焦慮症的兒童中出現在近期遭遇霸淩的情況更多。

其他研究表明,患有焦慮症的兒童通常比同齡人朋友少,覺得自己不太受歡迎。患有焦慮症也會推升兒童出現其他問題的風險,包括抑鬱、濫用藥物乃至自殺。以上種種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盡早發現並治療焦慮的兒童。

說到育兒行為對改善(或惡化)兒童焦慮的作用,耶魯兒童研究中心(Yale Child Study Center)焦慮和心境障礙(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項目副主任 Eli R. Lebowitz一直致力於研究專業人士口中的“家人遷就”,即“父母為了減輕或避免孩子焦慮而改變行為”。Lebowitz博士說,這種方式對有分離焦慮的孩子而言,就是陪著他入睡;對有廣泛焦慮症的孩子而言,就是回答他的無數個問題。

在孩子有焦慮症的家庭中,這類行為比比皆是。2013年發表在《抑鬱與焦慮》(Depression and Anxiety)上的一項研究考察了75名焦慮症兒童的父母,研究發現,超過97%的父母選擇了遷就。約有70%的家長表示為此苦惱。然而當父母不再遷就孩子的焦慮情緒時,一半以上(56%)的孩子就會發火、咒罵。

研究發現,父母遷就得越多,孩子的焦慮症狀就越嚴重(但研究者並未得出結論,確定遷就行為到底是因還是果)。對兒童強迫症的多項研究則發現,家人遷就得越多,治療後的改善往往越小。

Lebowitz博士和他的耶魯同事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針對兒童焦慮情緒給予支持性的育兒”(SPACE)。在治療過程中,唯一接受治療的就是父母自己。治療專家教他們識別自己是如何遷就孩子焦慮情緒的,並指導他們通過承認這些感受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家長要學會表達對孩子的信心,相信孩子能夠麵對恐懼,應對不適感受。最後,家長得知道如何逐漸不再遷就孩子。

研究人員找來10名拒絕接受直接治療的兒童,為他們的家長做了一個小型的SPACE試驗,項目結束後,孩子們的焦慮症狀顯著減輕了。目前,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項規模更大的臨床試驗,涉及120個家庭,將SPACE項目與直接治療兒童的CBT療法作對比。在CBT療法中加入育兒因素考量的研究則沒有得出清晰結論。

2017年5月,Kelley Smith帶著9歲的女兒Pearl來到耶魯兒童研究中心時,她並不覺得自己遷就過女兒的焦慮情緒。Pearl嚐試新事物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參加露營、上主日學校以及跟大人說話。她常常抱怨說自己胃痛、頭痛。“我以前會說我對她可是很嚴格的,我叫她做困難的事,她焦慮那是她的事。”在康涅狄格州伍德布裏奇市(Woodbridge)當老師的Smith說。

參加SPACE項目後,Smith意識到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有時甚至是數小時,回答Pearl由於焦慮而問的問題,還要反複保證家庭計劃不會改變。最後她總會失去耐心,火冒三丈。“我會覺得很受挫,然後說再也不回答任何問題了,她就不高興,開始哭了。”她還在餐廳和圖書館代Pearl說話,一是因為女兒一言不發,二是隨之而來的尷尬讓她自己也很焦慮。在她30多歲的時候,這種焦慮才開始接受治療。Smith說,Pearl“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替她和別人說話怪怪的,但是我不知道怎麽改變。”

耶魯大學的治療師指導Smith如何表達對Pearl的支持,確定對Pearl而言麵對可怕的情境有多困難,然後幫助Smith製定計劃,限定她遷就孩子的行為。父母告訴Pearl,她每天早晚最多隻能花五分鍾詢問家庭計劃。父母也要求Pearl自己在餐廳訂餐,在圖書館借書。

一開始,Pearl把這五分鍾用得分秒不剩,一定要把問題問完。可是漸漸地,她需要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而且她很快就能夠自己點烤奶酪了。“我開始習慣這些事了,”Pearl說,“我就是有信心了。”Smith說Pearl的焦慮情緒減輕了不少,雖然她麵對大考和派對的時候還有一些小問題。

Albano博士表示,哥倫比亞大學正打算為他們的認知行為治療項目增加一塊新內容,專為解決孩子焦慮引發的父母的擔心。他們教家長內觀和放鬆技巧,以及“認知重構”,這基本上是一種以更加現實的角度重新詮釋災難性思維的方法。




Anita Iacaruso與Ashley一起做烘焙。


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心理學副教授Jill Ehrenreich-May研究出了一種治療兒童焦慮的方法,她把一係列會加重孩子焦慮的“有問題的育兒行為”告訴家長。除了過度保護和過度控製以外,批評和反複無常也被算在內,這兩種行為會使孩子更想逃避他們害怕的情境。她說,孩子可能會反複要求父母帶他們離開引發焦慮的場景,他們把父母當成老虎機一樣對待,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一直按下去,我最終一定會贏。”

對Iacaruso和Ashley而言,一致性非常重要。 Iacaruso替女兒報名參加了馬裏蘭大學的一個項目,該項目旨在幫助社交焦慮風險較高的兒童。項目方幫助Iacaruso把她的目標分解為小步驟,並為Ashley設置獎勵(例如貼紙或在胳膊上蓋印章)來體現進步。要完成自己在餐廳點餐的目標,Ashley在項目開始階段隻需要在媽媽替她點單的時候注視服務員就行了。但是之後,她需要在菜單上指出自己想要的菜。

將目標分解為小步驟,對於Ashley而言,完成一點一滴的進步更加容易了,而對Iacaruso而言,堅持執行計劃不放棄也更容易了。最後,Ashley能夠自己點她最喜歡吃的通心粉和披薩了。“我說了‘謝謝你。’”她自豪地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