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腰 & 綠袖子
GreenWaist & GreenSleeves
《綠腰》又名《六幺》、《錄要》,為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據傳唐貞元年間,樂工進新曲。
樂曲清新委婉,德宗非常喜愛,但又嫌其太長,於是
命樂工錄其主要的精彩部分演奏,故名《錄要》,《綠腰》。
《新翻羽調綠腰》由楊潔明創作於1982年
綠腰 = 六幺 = 錄要,新翻 = 新譜舊作,羽調 = 中國古代音樂五音 宮商角徵羽之一
作者根據唐詩中關於《綠腰》舞的描述創作的,並刻意追求唐代的風韻在琵琶上加以發揮
樂曲分為五個段落,模擬唐代大曲的結構。
Greensleeves 是起源於16世紀的 英國民歌樂曲 據說興於 1580年9月。
音樂 舒緩悠揚 頗為抒情 流傳曠久 廣為演唱
現 選輯 5首琵琶綠腰 5首綠袖子 分別由不同的藝術家或樂隊演奏
是中西文化的一個不期而遇的巧合嗎?~
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
唐·李群玉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
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
翩如蘭苕翠,宛如遊龍舉。
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苕。
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
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
墮珥時流盼,修裾欲朔空。
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歌舞大曲是唐代新形成的一種集器樂、舞蹈、歌曲於一體的大型表演形式。其中,主要以中原傳統樂器演奏、風格較清雅的作品又稱法曲。
《綠腰》為唐代著名歌舞大曲,屬「軟舞」類。《樂府雜錄》曰:「《綠腰》,軟舞曲也。」本名《錄要》,一曰《六麽》。據傳唐貞元年間(公元七八五年~八零五年),宮內樂工向德宗敬獻一首新編樂曲。樂曲曲調清新委婉,德宗十分喜愛,但又嫌其太長,於是命樂工將樂曲進行刪減,將其中最精彩、最動聽的部分摘要出來,「錄出要者,因以為名」,這個摘錄出來的部分即是《錄要》,後語訛為《綠腰》或《六麽》。樂曲現已失傳。
唐代大曲等中國傳統的大型曲式常常是歌、舞、樂並行。樂曲《綠腰》除被廣為演奏、傳唱外,其曲調還被配以舞蹈同時進行表演,與樂曲同時流傳於民間,延續了幾個朝代。軟舞《綠腰》(《六幺》)為女子獨舞。節奏由慢到快,舞姿輕盈柔美。樂曲流傳很廣,白居易《楊柳枝》雲:「《六幺》、《水調》家家唱。」《琵琶行》亦雲:「初為《霓裳》後《六幺》。」五代南唐(公元九二三年~九三六年)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有舞蹈家王屋山表演六麽舞(綠腰舞)的熱烈場麵。畫中韓熙載敲羯鼓伴奏,觀者有的拍板,有的擊掌,沉醉之神態躍然紙上。
唐代詩人李群玉觀《綠腰》舞後感:「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翩如蘭苕翠,宛如遊龍舉。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苕。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墮珥時流盼,修裾欲朔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人用翠鳥、遊龍、垂蓮、淩雪形容舞姿之變幻、節奏之平緩,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點,輕盈之極、娟秀之極、典雅之極。低回處如破浪出水的蓮花,急舞時衣襟隨風飄起,似乘風而去,追逐那驚飛的鴻鳥。是詩是舞,堪稱雙璧也。
此外,宋代文人歐陽修也有「貪看六麽花十八」的詩句,這些,均說明了《綠腰》的音樂與舞蹈流傳的盛況。
1982年底,陝西省歌舞團創作大型歌舞《仿唐樂舞》時,楊潔明查閱了大量的曆史文獻,研究了唐代舞蹈沿革,根據唐詩中關於《綠腰》的描述,采用了類似唐代大曲的形式,吸收古典樂曲的音調,采用傳統的雅樂羽調式創作而成琵琶獨奏曲《新翻羽調綠腰》。在這裏「新翻」指改編和翻新的意思;「羽調」指以羽調為中心的意思。樂曲清麗委婉,優美流暢,頗具古風。
全曲有五個段落,結構上又可分為類似唐大曲的三個部分:《散序》(絲竹先鳴,亦歌亦舞)(①散序多攏撚)、《中序》(有歌有舞)(②輕盈綠腰舞;③慢態不能窮;④婉如遊龍舉)、《破》(樂舞)(⑤繁姿曲向終)。五段小標題除第一段取自元稹詩《琵琶歌》外,其餘皆取自唐代詩人李群玉詩《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樂曲柔美抒情,形象地再現了「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的優美樂舞場麵。
樂曲以變奏和展衍相結合的手法寫成。
第一段為自由舒展的散板,節奏由慢而快,具有「散序」的特點。
二、三、四段為「中序」,即樂曲主體。
其中第二段是主題的呈示,節奏平穩,音調帶有江南風格,輕歌曼舞,柔美抒情,表現了舞女輕盈的舞姿;
第三段漸快,對比強烈,摭分指法的運用與西域異族音調的融入,使音樂十分豐富生動,展現了變化萬千的優美舞姿;
第四段用勾輪、搖指等手法奏出,表現舞女穿行時翩若驚鴻,宛如遊龍的情景。
第五段為全曲的高潮。「破」,也稱「花十八」,主題作了較大的變動並加花演奏,音樂在琵琶寬廣的音區中跌宕起伏,
由慢漸快,強烈的掃拂指法,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及節拍的靈活變換,把全曲推向高潮。
全曲以羽調式為中心,並運用了清樂、雅樂及燕樂的音階特點。
【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