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53.tinypic.com/dqlssm.jpg)
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於1905年創作的一首通俗管弦樂小曲《口哨與小狗》又譯《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
樂曲描繪了小主人邊吹口哨邊與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情景。曲調輕鬆、活潑、形象逼真、可愛。 管弦樂小曲《口哨與小狗》這首樂曲後來填上了歌詞成為了一首歌曲,用在廣播劇《布克的奇遇》中。
管弦樂小曲《口哨與小狗》(大調、2/4拍),樂曲結構為單三部曲式:
主題 A: 前奏之後,以口哨以主奏“樂器”的身份加入,其它高音樂器為之襯托,旋律中有不少附點音符及三連音,活潑而有彈性,表達了小主人輕鬆愉快的心情。
主題 B:樂曲轉到F大調上,這時,口哨停止,主旋律轉給低音樂器演奏,低音樂器演奏出雄壯有力的旋律,音色上和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描繪了小狗跟小主人在馬路上跑跑跳跳的可愛動作,同時,也描繪了街頭喧鬧的景象。再經過一段過門,A段再現,接尾聲。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有一個調皮的口哨,趁主人不注意,一溜煙地跑出了家門。當它走在大街上,遇見一隻穿著白色大衣的小狗,小狗說:“你是誰呀?趕擋住我的路,閃開!要是不走,我就吃了你!”口哨不慌不忙地自我介紹:“我是口哨,我能吹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小狗說:“要是你能吹出一首美妙的樂曲,我就讓你走過去。”於是,口哨真的吹了一首樂曲。“叮叮咚!叮叮咚!叮咚!”可是,小狗不滿意地說:“不行!不行!下一首。”就這樣,口哨連續吹了4首好聽的曲子。“嘩啦啦!啦啦!啦啦!”、“沙沙沙!沙沙!沙!沙沙!”、“轟隆隆!隆隆!”、“嘀嘀嘀嘀嗒!嘀嘀嘀嘀嗒!”小狗還是不滿意,口哨為了安全地從小狗身邊走過,繼續吹第5首曲子。“叮叮當!叮叮當!……”小狗聽著聽著就耷拉下了腦袋,趴在了地上。口哨想:看來我吹的曲子真是動聽呀!連小狗都做美夢了,要是再這麽吹下去,我都累死了,我還是趕快走了吧!於是口哨悄悄地溜走了。當那隻小狗從美夢中醒來時,發現口哨不見了,到處亂找,都沒找到。因為口哨已經跑回了家。調皮的口哨再也不敢悄悄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