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個景兒, 發個以往的舊帖子:-)))
為方便朋友們,先給以下內容來一個[目錄]∶
一,九九豔陽天YOUTUBE
二,重陽節來源
三,重陽節食品
四,重陽節習俗
五,重陽節的傳說
六,各地獨特的習俗
七,附注
開篇之前,先來一個[柳堡的故事]之---九九豔陽天
為顧及廣大上班中的朋友,特此用YOUTUBE畫麵,想聽的就點開始鍵,不能聽的就看圖文吧∶)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_table_001.jpg)
二,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_table_002.jpg)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節日。按照《易經》所述,"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是為"重九",即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詩人屈原在《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描述,我們可知遠於戰國時代已有"重陽"的稱謂。根據文獻記載,西漢初年的宮廷已有過重陽的風尚──相傳劉邦死後,宮中侍女賈佩蘭被逐出宮外,下嫁扶風平民段儒為妻,曾對別人講過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飲菊花酒、吃蓬餌(即重陽糕)和帶茱萸等祈求長壽的習俗。曆經魏晉南北朝,重陽節成為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至唐更被皇室確立為正式的節日。
此後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和射虎等種種習俗,曆代相沿且延續至今。重陽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保存著曆史上的各種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節日。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_table_003.jpg)
每至九月初九,秋風送爽,人們紛紛出門遠吹,登高望遠。
三,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1_table_002.jpg)
飲菊花酒
菊花盛放於秋季,經霜耐寒,有卻風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古時有飲菊花酒成仙的傳說,菊花向被視為寓意長壽的吉祥物。根據古籍的記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最遲於西漢已成定俗,並且多與重陽登高、賞菊等習俗緊密相連。菊花酒一般是在前一年的重陽節釀製,第二年重陽始熟而飲用。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1_table_001.jpg)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古稱"蓬餌"。據說它源自秋糧收割後的歲時飲食風俗"嚐新",後來發展成一種應節食品。它以麵粉、米粉(江米和黃米)、小米和豆等為原料,再加上棗蒸製而成。從唐朝起,重陽糕上要用竹簽插重陽旗,這種小旗以五色紙縷為花紋,中嵌"令"字,取吉慶之意。重陽吃糕,也因為"糕"與"高"同音,寓有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的意思。
其後重陽糕更衍生出眾多品種,名目繁多,如配以梨、橙和玉榴等不同果料的"春蘭秋菊";以栗黃、銀杏和鬆子肉為佐料並捏成獅子麵目的"獅蠻糕";也有於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與"福祿壽"中的"祿"諧音的"食祿糕"。
![](http://cul.news.tom.com/dimg/b/2/b8b65653ac35b455f24d2c4797dcc6b955941114.jpg)
重陽食蟹和羊肉
糕點畢竟隻是點心,過佳節總得吃些美味佳肴。重陽節期間正值是中國江南沿海蟹肥魚美之時,吃蟹便成為當地過節的一大樂事;與此同時,秋天正是羊兒肥壯的時節,羊肉性暖,能卻寒,重陽節吃羊肉很自然地成為中國江北和塞外的習俗,再說"羊"和"陽"正好同音,重陽吃"羊",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1_table_003.jpg)
蟹是中國江南沿海重陽節重要的菜肴之一
重陽食兔肝
這是中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遼族(即契丹)的飲食習俗。古時候,每到重陽節,遼族君主總要率臣屬部族舉行射虎活動,規定射中少者要宴請豐富的"重九宴",這也許是對騎射的激勵和考查吧!射虎活動完畢後,會在高地立起帳幕,共飲菊花酒,同時吃鹿舌醬拌和的鮮嫩的兔肝片。
![](http://image2.sina.com.cn/bj/danone/art/2005-04-21/U1169P52T40D8751F1290DT20050421142104.jpg)
四,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2_table_002.jpg)
重陽登高
重陽登高最為膾炙人口的當數桓景登高的故事了。事實上,古人認為"九"為數之極, 代表由盈而虧、由盛轉衰的不吉數位,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必然會有災難降臨,因此最好登高避災。其實古人重陽登高,原是一項有益於身心的郊遊活動──九月秋高氣爽,雲淡風清,登山環顧,滿目青翠之中,夾雜著點點紅葉,山風送爽,飄送著陣陣清香,自然令人心曠神怡。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2_table_003.jpg)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雲∶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屬茴香科亞喬木,它的根、睫、葉和種子均可入藥,製成藥或茱萸酒,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腹痛、吐瀉、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症;其葉還可治霍亂,根部可殺蟲。如把茱萸放在身上可避蚊蟲叮咬,所以古人說,佩戴茱萸可"增年益壽,除患害也"。
拉丁文∶Fructus Evodiae
英文∶Medicinal Evodia Fruit
別名∶曲藥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重陽賞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種菊花的國家。欣賞菊花是中國人過重陽節的一大樂事。中國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的詠菊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芳菊開林耀,青鬆冠岩列",傳誦千古。宋朝學者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列舉了"九月重陽"賞菊的諸種芳名,如黃白色的"萬齡菊"、粉紅色的"桃花菊"、白而檀心的"木香菊"、黃色而圓的"金鈴菊"、純白而大的"喜容菊"等等。宋朝開封由於菊花品種的繁多,甚至連旅店都用菊花雜起了一座座"花門";明清之後,中國各地在重陽節前後都要舉行盛大的菊花大會,"萬菊競豔,菊龍欲飛",人們傾城出動,以至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2_table_001.jpg)
重陽遊樂
重陽節也是古代中國人開展騎射活動的大好時機。南北朝時,朝廷規定,每年重陽,人們必須騎馬射箭,並將它列入武舉應試科目。唐朝,朝廷允許五品以上官員在重陽時齊集於玄武門,練習騎射。至於民間喜好的放風箏活動,更呈現了放去災邪、除去晦氣的心理寄托。
在江南等地還有在重陽節懸五色旗的習俗,旗紙為宣紙或連史紙,形狀有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不等,旗的邊緣鑲有紙質流蘇,旗上所繪內容多為古代傳說故事,如"八仙過海"、"三國故事"、"精忠嶽傳"、或"二十四孝"等,大街小巷一片旗海,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參觀者人數眾多,像元宵觀燈一樣熱鬧。
五,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隻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恒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複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老人節。
![](http://www.china5000.cn/wenming/statics/chinesefestival/chongyang/dgc.jpg)
位於河南省上蔡縣的桓景九九登高處,相傳重陽節發源於此
六,
[各地獨特的習俗]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麽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麽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嚐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嚐”。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幹,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幹時即熟出籠,米果麵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七,
[[注∶]]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p_001.gif)
茱萸又名“艾子”、“越椒”,味道辛辣濃烈,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具有潤肝燥脾、除濕解鬱和去疾殺蟲等功用,古人亦相信配戴茱萸除了能防蚊蟲叮咬外,亦能災避邪,故有“避邪翁”之稱;亦因人們多於重陽配戴茱萸枝葉為習俗,重陽節又稱“茱萸節”。
![](http://hk.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4b01p_001.gif)
重陽節菊花酒的製法見於《西京雜記》∶“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言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並采睫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以除不祥。”
(以上資料搜集自多處網站)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