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之戀(圖)

來源: Yicasso 2009-01-17 17:52: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483 bytes)






雪之戀
Yicasso

    時值隆冬,愛德荷的街上和田野都鋪滿了厚厚的白雪。氣溫在零下十幾度,人們都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朋友兩歲的兒子似乎天生喜歡雪,在外麵不讓人抱,最喜歡往那些沒有被清理的積雪上走,高一腳矮一腳,踉踉蹌蹌,褲子弄得濕透,小臉凍得通紅,覺得還沒玩夠。我小時就沒這麽“幸運”了,地處四川盆地的家鄉每十年也難得下一場雪,當然也經曆過一兩次。記得冬天半夜裏聽見外麵時有叭叭的響聲,後來才得知,那是竹林裏發出的,竹子承受不了越來越重的雪,斷了。第二天早上早早起來,看著外麵白茫茫一片興奮不已。興趣怏然地走在院壩的雪地上,用手撫摸那泡酥酥的白雪,有時抓一把放在嘴裏品嚐雪的味道,冰冷,酥脆。那時沒有相機,所有的體驗都留在了記憶裏。

       

    讀美院時跟全班第一次到大涼山采風,遭遇了一次意外的大雪。那是四月的一個早上,我們一行五十人乘著朝陽向山上爬行,黃昏時在半山腰的一個牧羊人過夜的牛圈屋裏住下,屋中間燒起一堆篝火。累了一天,大家昏昏入睡,也顧不得髒和臭了。第二天早上五點過,不知誰喊了一聲“雪!”,驚醒了每一個人。大家紛紛走出屋外,外麵正飄著鵝毛大雪,地上已鋪上了半尺多厚,滿山遍野一片雪白!這是令人興奮的一刻,一些人用雪洗臉,一些人開始玩打雪仗,更多的人是用相機留影。看著人們如此興奮,帶路的彝族青年淡然地說,這在大涼山是家常便飯了,沒什麽大驚小怪的。回校後創作了兩幅油畫,題名為《雪之戀》。一幅畫的是一個彝女背著背簍行走在有風的雪地裏,另一幅畫的是一頭牛馱著幾袋沉甸甸的糧食走在雪地裏。調子呈藍灰色,陰冷,但有鍥而不舍的味道,喻示人生活在逆境裏的精神。

    古今中外文人都有很多詠雪的不朽詩篇。英國作家華茲華斯的《初雪》,活脫脫地勾畫出了一個雪花靜靜飄落的畫麵,而雪橇的鈴鐺和孩子們的歡笑聲給寂靜的冬天帶來了生氣。華茲華斯給人呈現的,是雪的柔美,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毛老人家的《沁園春. 雪》,描繪的是深冬的雪,“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呈現的是雪的壯美,霸氣。顯然,老人家是以一代梟雄的姿勢想把如此江山據為己有,雪隻是借喻而已。 

    我喜歡初雪時雪的輕柔,那薄薄的毛絨絨的雪花預示著真正冬天的到來。在我看來,沒有雪的冬天,感覺不像真正的冬天,一如沒有雪的聖誕節不像真正的聖誕節一樣。大自然變換著四個季節給人類展示和奉獻她的美麗,能代表冬天美的,當然是白雪了。我喜歡隆冬時雪的厚重,那厚厚的白雪,把大地遮蓋得嚴嚴實實,隻有樹,河流和房子透出厚重的深色。那巨大的黑白反差,使大地看起來像無限延伸的立體水墨畫。孤寂,沉靜,清麗,空曠。我喜歡晚冬時的殘雪,天氣漸漸變暖時,厚厚的積雪開始融化,東一片西一片地留下了不規則的白色形狀。這時季節的傑作是,用去減白色的方式在大地上盡情地畫著圖案豐富的裝飾畫,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待到白色減盡時,春天就來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舞台設計(圖)
8226;  文藝複興節--生活場麵(圖)
8226;  文藝複興節--移動的古典肖像(圖)
8226;  文藝複興節--公園場麵(圖)
8226;  最美的落基山秋色(圖)

所有跟帖: 

好一幅幅濃情水墨,愛S這些圖了,文字也好,謝謝分享:) -安靜- 給 安靜 發送悄悄話 安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8/2009 postreply 00:55:41

美圖美文,欣賞! -Loveforever1314- 給 Loveforever1314 發送悄悄話 Loveforever1314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8/2009 postreply 06:33:59

謝謝二位美女稱讚! -Yicasso- 給 Yicasso 發送悄悄話 Yicasso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8/2009 postreply 11:23:44

宛如水墨畫一般,非常有意境:)) -小得- 給 小得 發送悄悄話 小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8/2009 postreply 20:55: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