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 在舞台上在影視中, 上海話始終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說著滬普的男人,不是猥猥瑣瑣,就是小裏小氣,總是沒有出息不大氣的模樣, 以致上海男人的”小“,沒”尿性“,成了影視中的固定模式。
九十年代, 有幾出很好的滬語作品, 比如”股瘋“還有”孽債“,當然, 由於方言的地方性,很難普及全國,而屬於北方語係的陝西話東北話甚至四川話,因為全國人民大致上能聽懂。 但東北話有趙本山加持, 陝西話也有一些人的力挺,占了方言作品的大半璧江山,可憐的張國立,因為央視對方言在影視中的運用比例,隻有在作品中半四川話半普通話地哼唧哼唧一下。
橫插一句,據說有一部關於安陽人民保衛”司母戊鼎“不被日本人掠奪的電視劇, 拍攝時想全部用河南話,結果拍完了送審不批, 隻好再度用普通話配音, 不知真假,有無哪位老大或證實或”辟謠“。
這種大好形勢之下,哪有吳儂細語的犄角旮旯!?
還不如廣府話呢, 到底內心有點崇洋媚外的頂層宣傳審查人員,在很長時間內,不但讓粵語充滿國內的舞台,結果還造成了年輕演員以港台腔為榮呢,還有一些不會講廣東話的演員以為在每句話後麵加了”啦“就來冒充冒充也無妨。
其實全國人民中能聽懂上海話的人口也不算少, 廣大的江浙兩省人民(加起來也是一億多呢)基本聽得懂上海話, 別看江蘇北部說的是北方語係的方言, 由於曆史原因,大多數也很熟悉上海話, 浙江也是一樣的。
說老實話,這次的繁花,或許虧得是香港的導演王家衛,如果是上海的導演, 指不定會受到什麽樣的方言限製
。
還有一種可能性,政治上的原因, 當今從福建特別是浙江帶進京的各級負責人,對上海話沒有成見,才造成了滬語繁花的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