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最熟悉的徐匯區來說, 徐匯區被肇嘉浜路分成浜南和浜北,浜南有三個街道: 謝圖,楓林和漕北,其中斜土和漕北有著大片的工人新村和棚戶區;楓林街道則靠著兩所大學(第一醫學院和中醫學院)五所三甲醫院(中山醫院, 兒科醫院,龍華醫院, 腫瘤醫院和精神病醫院)以及好幾個研究所,其教育水準傲視上海的絕大多數街道。
華山路的東西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徐鎮老街虹橋路那一片, 也是上海著名的棚戶區,就連頂尖上隻角太原路永嘉路那一帶, 也在大牆後麵隱藏這一個”綠洲中的小沙漠“般的棚戶區。
而盧灣區, 也不盡是思南路等處的優雅所在,往南走過魯班路打浦橋,那兒也是盧灣區呀, 同樣自家心裏有數。
最最最最市中心的黃浦區呢,老式石庫門比較多,除了拎馬桶是常態, 七十二家房客也是稀鬆平常。
順便說一句, 上海老石庫門的住戶中,除了江浙人士, 最多的應該是老廣東小廣東, 特別是虹口,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中, 那些老廣基本上上海話都說不好, 我們的同學朋友則都是雙聲道。
添一句棚戶區的通用語言,確實是以蘇北話為主,但那是”上海蘇北話“,混雜了高郵鹽城揚州等蘇北各地”亞“方言,雖然棚戶區的住戶未必全是蘇北人, 比如還是有些安徽人山東人,其子女還是都能說一口蘇北話的。
所以一聽說誰誰誰原來是徐匯區(或盧灣區)的,最好不要繼續問下去是該區的何處,甚至原來住工人新村的,也不太願意說,我不介意說”阿拉屋裏老早住勒江南新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