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假期,在家追了HBO獻給2020曆史見證年的爆款劇集,懸疑劇The Undoing 《禍根》。這部戲根據Jean Hanff Korelitz 的小說You Should Have Known 改編,編劇David E. Kelley,好萊塢大牌明星,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和Hugh Grant休·格蘭特,分飾男女主角。
全劇總共六集。第一集,大幕拉開,我們看到冬天清晨的街景,劇中人物在紐約這個“不忙就是犯罪”的城市的生活日常開始展開。
女主Grace是一位收費不菲的心理治療師。人如其名,她美麗善良,品味高雅,衣著時尚。她有一雙慧眼,可惜隻能看懂別人。
她的丈夫,男主Jonathan,是上過《紐約》雜誌特輯的著名兒童腫瘤醫師。他愛妻愛子,有情趣,有魅力,說話詼諧機智,對小患者充滿愛心——雖然天天麵對生死,但每每對於自己的無力回天,還會很悲傷。
夫妻倆相識於哈佛校園,住在紐約上東區。十二歲的兒子Henry就學於頂尖私立學校,懂事聽話,有小提琴私教。女主父親Franklin有錢有勢,是女兒的主心骨。他獨自住在上東區,平時有女傭和司機伺候,是孫子學校的大金主。
在這樣一個光鮮亮麗,美滿到令人嫉妒的家庭裏,如果說有任何不如意的話,那就是男主與原生家庭比較疏離——自從獨立生活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還有兒子Henry一直想養一條狗,父親不同意。另外,嶽父對這個女婿一直不太瞧得上,當著外人的麵也不吝刻薄幾句。
女主如同所有好媽媽一樣,熱心參與兒子學校的事務,是籌款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其他幾位成員,都與女主背景相似,同屬一個上流圈子。她們為學校籌款進行拍賣的場地是價值千萬的私邸,拍賣品從起價一千的一杯清水,各種私教,到Guggenheim 古根海姆博物館特定私旅,甚至幹細胞整容。
故事圍繞在籌款委員會新成員Elena的身上。她是一位美豔性感的拉丁裔畫家,住在紐約治安令人堪憂的哈林區;十歲的黑白混血兒子依靠獎學金,就讀這所學費一年五萬的學校。她很有個性,無邪的外表下帶著對抗,異常平靜的舉動中暗藏攻擊,好像讓他人覺得尷尬或不自在是她的樂趣。比如她毫無顧忌的當眾袒胸哺乳;在健身房更衣室,自在地,甚至有點招搖地全裸著出現在女主麵前,懇切表達自己急於融入圈子願望。
在某次義賣會上,Elena提前離開了。第二天早晨,她兒子發現媽媽被人砸死在工作室。於此同時,男主去了外地出差,但任憑女主怎麽樣也聯係不到男主了。就此,偵探劇開始:誰殺死了Elena?
接下來的故事展開,是男主的秘密被一個個揭開的過程。這些秘密,如同洪水咆哮而下,勢不可擋,一舉摧毀掉所有的事業、家庭,乃至他人的人生。Undo 一切?人生沒有回頭路。
小說原著在最開始就說明了誰是真凶,電視劇裏男主在第二集就作為頭號嫌疑犯被抓。但是,各種懸念設置,使讀過小說的觀眾,也一直跟著劇情走,期待各種情節反轉。這是編劇的高明之處。
我喜歡劇中時不常地揭開某些華麗外表,讓觀眾得以一窺裏麵的真實。比如,女主以為她父母是模範夫妻,其實父親常年偷腥;私校家長對所謂“獎學金”實為助學金的不屑;上流圈子對“多元文化”包容的客套;金牌大律師明明知道真相,卻做顛倒黑白的辯護等。
我曾經推斷女主父親Franklin是凶手。男主從始至終表現出的紳士、冷靜,麵對電視采訪,直麵鏡頭,說他知道凶手其人;反觀Franklin的冷峻、強勢、不留情麵,也使我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摘錄兩小段震撼台詞:
警告女婿:"But should you run, should you do anything to further harm my daughter, my grandson, I will track you down. And I will kill you myself."
警告校長:"You speak of ugliness Mr. Connaver. You have not yet met ugliness."
我希望結局能如我所願,就如同女主希望凶手另有其人,畢竟男主是她一生摯愛,是孩子的父親。劇情發展到中間時,重點已經不是找凶手,而是女主願不願意擦亮眼睛。
女主在法庭上宣誓作證說,男主是個溫柔,充滿同情心的人,不承認見過男主暴力、冷漠的一麵,她這樣告訴陪審團,也是這樣告訴她自己。即使所有證據擺在眼前,即使她自己也曾被捂住嘴,抓住脖子,甚至感到男主刹那間起的殺意...... 身為心理學博士,大腦認知專家,反而是檢方在法庭上給女主做了心理分析,指出她有認證偏差(confirmation bias)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對其他不利於自己想要的,無意識地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真相,往往冰冷而堅硬,少有人願意去觸碰,這是人趨利避害的天性。
作為偵探劇,有些漏洞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孩子發現凶器後,藏在了自己的小提琴盒子裏,長達三個月之久,那麽這期間他的琴放在哪了?還有,庭審最後一天,男主沒有現身法庭,反而綁架了自己兒子,來一趟自殺之旅。作為保釋期間的殺人嫌疑犯,難道沒有腳環監視器?即使沒有警察在住所附近,媒體們怎麽不擁在門口了?女主本來是天天親自接送兒子上下學的,這種時刻反而留他自己在家?
作為心理劇,隻有六集,關於犯罪根源沒有深入展開的篇幅,讓人覺得有些遺憾。檢方說男主的極端殘忍,來源於他的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m Personality Disorder)。客觀地說,很多人都有程度輕微的自戀,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愛慕虛榮,有優越感,甚至有點自以為是等,這些都人蓄無害。可惜劇中並沒有展現男主怎麽樣特別自戀,到病態乃至變態。
男主媽媽說,男主小時候對於妹妹的意外過世沒有內疚,沒有悲傷,沒有悔恨,他有反社會人格(sociopath)。這點隻憑媽媽的非專業判斷,沒有更多例子支持。對比劇裏經常閃回的,反而是女主親眼看到丈夫在小患者床邊如何耐心陪伴,親切鼓勵。也許他善於偽裝,也許他不敢麵對,總而言之,有些缺乏說服力。
劇集的最後,男主被警察拷住走向警車,抬頭仰望妻子和兒子搭乘嶽父的私人直升機遠去,從此各自天涯。
結局沒有意外,繞了一大圈,回到最初的結論——婚外戀引起的情殺。幾位主演,包括小演員,都給劇集極其加分。希望男主,男配都可以拿到獎項。
細思極恐的是,借用本片導演Susanne Bier的一句話, Are we really truly profoundly knowing anyone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