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的幾年,幾乎每年暑假都回國,每次回國差不多都要去一趟武漢。因此,對這座美麗的江城可說是很熟悉,武漢三鎮各處風景名勝,公園,博物館,街市,校園,都曾經留下我們的腳印。歸元寺,黃鶴樓,悠長的古韻(初夏時節訪武漢);魚市,菜場,濃濃的煙火氣(武漢“看海”記);曆經滄桑,見證曆史的漢口老城,江漢路和江漢關曆曆在目(回國見聞(二):漢口老城走馬觀花)。
轉眼之間,這都是五年前的事了。五年間,這座城市的人們,包括我們生活在那裏的親人曾經與新冠病毒作殊死的抗爭,飽嚐封城,封樓,封小區之苦,留下了刻骨銘心的酸楚記憶,因此也是幾年來令我們牽腸掛肚的地方。這次是疫情之後首次再回武漢,曾經封城數年,像座停擺的鍾表一樣沉寂的城市,重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機。隨便走在哪個居民區,都能感受到滿滿的煙火氣,讓人難以想象前麵這幾年這裏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令人百感交集,無以言說。
武漢的早上,尤其充滿煙火氣,“過早”的熱鬧場麵最為喜興。“過早”,是湖北部分地區包括武漢對吃早餐的俗稱。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受到地理環境和經濟活動的影響,人們養成了出門“過早”,也就是吃早餐的習慣。
過早的餐館都是非常親民的小店鋪,光顧的當然也都是本鄉本土的街坊常客。
這種特別訂製的塑料小板凳也是小店鋪的標配。
熱幹麵,號稱與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四川擔擔麵,鄭州燴麵齊名的五大麵點之一,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餐點。方便,便宜,大眾化。
這個小妹妹邊走邊吃,不知道一碗這樣的幹麵是否有足夠的營養成分。
太太的哥哥推薦去這家新開張的牛肉麵館過早。
我們也加入了過早的行列,找了小凳子,坐在馬路牙子,有滋有味地吃起來。
回到國內,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合口味的活動就是有機會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吃貨,領略各地特色美食,遍嚐珍饈佳肴。到了武漢也不例外。
武漢漢陽國博附近的江南別院,是一家連鎖的專精荊楚美味,薈萃四時珍饈的餐館。
餐館開在這幢高大的辦公樓的第一層
走進餐館門內,仿佛走入了一幅江南山水畫卷之中,亭台樓閣錯落,小橋流水環繞,魚池畫舫相間,很新鮮的感覺。
這裏不僅環境好,菜品味道也非常不錯,是三五家人或好友小聚的好去處。在武漢的家人不多,去這樣的餐館點幾樣菜,既隨意不拘,又可掌控菜品數量。
很入味的醬肘子。
蒜香鱔段。
豆腐蝦煲。
春卷。
紅燒雞塊。在美國這裏是吃不到這種好味道的雞肉的。
那天晚上,逛江灘公園,看長江夜景前,去了一家羊肉館,吃了紅燒羊肉和羊肉湯。
比手臂還長的紅柳枝羊肉串,塊頭很足,一端上桌就被濃鬱的羊肉味吸引,沒有過多的調味料,吃上去是羊肉的原汁原味。串串很長,吃起來必須得拉開架勢,像這樣。
這家叫做“漁家廚坊”的餐館,也是以楚菜為特色。
食客像是在一艘艘行進中的遊船畫舫上。
素三鮮(菱,蓮,藕)
甜脆爽口的藕帶,是武漢附近一帶特色的蔬菜 。
牛肉餅 香脆可口。
紅燒豬蹄軟嫩不柴,細膩美味 。
紅燒小桂魚
這盤蝦個兒挺大,忘了問是海蝦,還是河裏或湖裏的蝦。
武漢當地楚菜雖不及淮揚菜名氣大,但也富有特色,自成一格,值得細心品嚐一番。
第三天一大早,便匆匆告別家人,離開武漢。
前麵有篇提到坐高鐵的候車體驗,說是跟過去坐綠皮車沒啥大區別,這次離開漢口前往上海時,發現可以在特殊旅客候車室候車,體驗好很多,也在這裏提一下,以後有誰回去時也記得在那兒候車,不必在大廳裏人擠人了。
小有遺憾的是,這次回去期間正值秋老虎肆虐之時,每天高溫天氣,沒有能多做戶外活動。家人們不忘提醒:下次再回來,最好避開高溫酷暑的季節,他們也好盡量多陪著到各處,多走走,多看看。
謝謝瀏覽!敬請參閱相關博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