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隨筆

記錄所思所想 分享所見所聞
個人資料
yunta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教宗辭世之際走進梵蒂岡

(2025-05-13 09:13:20) 下一個

(上接:複活節在羅馬

第二天早上,我們離開臨近西班牙廣場的住地,打車去梵蒂岡,計劃參觀聖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Basilica)尤其是大教堂穹頂,事先都預訂好了門票。因為行前已了解到複活節星期一很多景點都關閉,像梵蒂岡博物館、西斯廷教堂等都不開放。

剛跨越台伯河(River Tiber)西行,漸漸進入梵蒂岡地界前後,司機接到一通電話,是一位女士打來的,既不像同事或上司,也不像是客戶,估計是司機的太太。嘰裏咕嚕一陣意大利語之後,司機掛了電話,語氣低沉地轉告我們:Pope just passed away,教宗剛剛去世。

這一句話,令我們每個人震驚不已。知道教宗方濟各年事已高,身染重疾,卻沒想到他恰巧在我們來到梵蒂岡的這一天,這一刻,這一地點辭世,我們恰巧在梵蒂岡見證了這一不尋常的曆史時刻。事後查閱當時的報道得知:教宗是複活節星期一早上7點35分因中風引發心髒衰竭而去世,教廷當天上午9點45分正式宣布。司機轉告我們時也就是10點來鍾。

當我們接近聖彼得廣場,還有好幾個街區時,可見參觀或朝聖者絡繹不絕地從四麵八方聚攏過來,通過安檢關口的隊伍排得老長老長。正逢複活節星期一,又遇到教宗辭世的突發事件,可以想象來聖彼得廣場和大教堂的人一定比平時多得多吧。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教堂。它最初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和教皇儒略二世於15世紀規劃建造,以取代君士坦丁大帝於4世紀建造的老聖彼得大教堂。現存的大教堂始建於1506年,並於1626年竣工。

這座大教堂既是一座神聖的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一座珍藏著無數文藝複興時期藝術精品的藝術殿堂。作為一項建築作品,它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建築。大教堂主要由多納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和卡洛·馬代爾諾(Carlo Maderno)設計。

廣場和相關設施由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設計。聖彼得廣場長340米,寬240米,整個廣場由兩重巴洛克式柱廊環繞,是羅馬最著名的廣場。

由卡洛·馬代爾諾設計的教堂正立麵由巨大的立柱組成,橫跨廣場盡頭,台階左右兩側矗立著兩尊5.55米(18.2英尺)高的公元一世紀羅馬使徒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雕像。

越接近大教堂正立麵的入口處,便越能感受到大教堂的高大雄偉。

終於,我們步入了大教堂內部,人群安靜地緩緩前行,腳步在巨大的穹頂下輕輕回響,仿佛每個人都在刻意放輕聲響,以不驚擾這座承載千年信仰的聖殿。陽光從穹頂高處灑落,如光柱穿越塵埃與沉默,照在大理石地麵上。

進入前廳 

米開朗基羅設計了聖彼得大教堂標誌性的穹頂。雖然布拉曼特和貝尼尼等其他建築師也為這座大教堂做出了貢獻,但米開朗基羅是穹頂設計的真正委托者。米開朗基羅的穹頂是這座大教堂的一大特色,其設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其他穹頂,包括美國國會大廈。

大殿高大的穹頂。

聖彼得大教堂有多個穹頂,主要由一個大型中央穹頂和幾個較小的禮拜堂穹頂組成。中央穹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並由其他人完成,是教堂最顯著的特征。此外,各個禮拜堂內也有一些較小的穹頂,例如洗禮堂穹頂、獻堂穹頂等等。即使是小堂的穹頂也比一般的教堂主殿的穹頂更高大更雄偉。

金碧輝煌的中殿

中殿的第一層柱子上,矗立著兩個聖水盆,盆中各有一對高2米的天使雕像,由教皇本篤十三世委托設計師阿戈斯蒂諾·科爾納基尼和雕塑家弗朗切斯科·莫德拉蒂於18世紀20年代創作。

中殿的地麵上,設有標記,標示著從入口開始與其他教堂的長度對比。

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少年時曾與畫家安尼巴萊·卡拉奇一起參觀聖彼得大教堂,並表達了他想要建造“一座宏偉的使徒寶座”的願望。1626年,年少的貝爾尼尼獲得了教皇烏爾班八世的讚助,並在50年的時間裏致力於大教堂的裝飾工作。1629年,貝爾尼尼被任命為馬代爾諾的繼任者,他被譽為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建築師和雕塑家。貝尼尼在聖彼得大教堂的作品包括華蓋(baldaquin)、聖禮堂、穹頂柱上壁龕和涼廊的平麵圖以及聖彼得寶座。

聖彼得大教堂華蓋 (Baldachin) 。

支撐圓頂的四個柱墩內的壁龕中,安放著與大教堂主要聖物相關的巨幅雕像:

左側是弗朗索瓦·杜凱努瓦 (Francois Duquesnoy) 創作的《聖安德烈手持聖安德烈十字架》,右側是弗朗切斯科·莫奇 (Francesco Mochi) 創作的《聖維羅妮卡手持帶有耶穌麵部圖像的麵紗》。

安德烈亞·博吉創作的手持真十字架和聖釘的聖海倫納(在圖中右側);

貝尼尼 (Bernini) 創作的《聖朗吉努斯手持刺穿耶穌身體的長矛》(Saint Longinus)(1639 年);

大殿中央的祭壇 

貝尼尼創作的亞曆山大七世之墓, 於 1671-1678 年設計。

米開朗基羅於 1498 年至 1499 年即他年僅24歲時創作的《聖殤》即《聖母憐子圖》位於北走道的第一個小教堂,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傳世之作,被一層玻璃保護起來。

進了聖彼得大教堂,滿眼都是稀世珍寶,感覺眼睛不過用,生怕遺漏了什麽重要作品而心生遺憾。轉了一圈大殿後,正準備登上預訂好的教堂穹頂的入口,卻被告知:因為教宗逝世,穹頂暫時不對外開放了。我們像其他參觀者一樣,深感遺憾。幾天之後,收到了全額退款。

步出聖彼得大教堂,陽光一下子灑滿全身。我們走到聖彼得廣場一側的柱廊下小憩,一麵喝水,一麵望向這座在照片中見過無數次,卻從未身臨其境的廣場。

聖彼得廣場遼闊而對稱,由貝尼尼設計的橢圓形空間像一雙展開的雙臂,環抱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和旅人。四列多立克圓柱整齊排列,數量多達284根,柱廊上方是140尊聖人雕像,靜靜地俯視著廣場上的人們。

廣場正中央的埃及方尖塔,來自公元前13世紀的赫裏奧波利斯,從法老時代太陽神的象征,變成如今的基督教信仰的標誌。在這片充滿儀式感的廣場上,巍巍方尖塔仿佛在凝視廣場上的芸芸眾生,共同見證這曆史性的時刻。

謝謝瀏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yunta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謝謝靚媽!記得你們那次意大利遊去了不少地方啊?聖母教堂,博爾蓋塞美術館,納沃納廣場這些地方你們都去了,我們這次沒能去(趕著去坐郵輪了)。以後有機會再去補上。周中快樂!
yunta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點評和分享!我們當時人在外麵沒有網,可這則新聞卻是第一時間得知,既震驚,又很感慨。參觀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至於參觀穹頂,那會兒還在糾結,如果先去那邊入口,也許教廷方麵當時還未宣布停止開放。可參觀完大殿再去就不讓進去了。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給雲台點讚!你筆頭真快,我2023年參觀聖彼得大教堂,到現在遊記還沒寫呢,慚愧啊。你們在那一天見證曆史很有紀念意義。謝謝分享,周中快樂!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雲台兄見證了曆史的時刻,這個時候訪問梵蒂岡,真是太有紀念意義了。我是在夏威夷聽到教宗辭世的消息的,很是震驚。熟悉的片片,你照得太好了!小可愛的片片也很吸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