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Kariye清真寺到金角灣這段城牆,我寫古戰場係列,裏麵寫過幾段伊斯坦布爾的城牆,貼幾段湊個趣

來源: 顧劍 2024-07-23 00:48: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913 bytes)
回答: 2024 土耳其之行 (15)完路過552024-07-20 14:22:47

拜占庭和土耳其帝國的一千六百年古都君士坦丁堡,是古代史上著名的要塞城市。我對中世紀曾發生在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殺伐和征服的故事曆來心馳神往,來這裏自然不能不探訪它的古城牆。迄今我總共來過六次伊斯坦布爾,2009年前後頭兩次來這裏旅行的時候,我還住在舊城市中心,在老城的主要古跡遊曆,後來這些年再來,對市中心的景點早已熟稔於心,索性住到舊城邊緣的古代城門附近,閑暇時候可以一段一段地沿著古代城牆的遺跡信步而行,看一座一座城塔,對照書上某次戰役在某一段發生過什麽故事,那是一件無論重複多少次都能找出新意,挖掘出新知的事情,讓我樂此不疲。

這座古城的地形基本上呈一個東西向的三角形半島,北南兩條邊分別是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兩條邊在東麵頂點處匯聚,這個頂點呈和緩的半圓形,擁抱著古城中心區的皇宮、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等核心景點,隔著著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對岸的亞洲相望。君士坦丁堡舊城仍然保留著大部分陸地城牆,組成這個三角形西麵的底邊,大致呈南北方向。這些舊城堡壘,多數是公元五世紀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始建,而後曆代拜占庭皇帝和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們翻修加固。城塔每一層紅磚夾幾層岩石構成。將近兩千年的滄桑,隻有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和1453年的奧斯曼征服者攻陷過。

古代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用這種材料建築的羅馬圓形競技場體量巨大,而且經久不朽,大部分都能保存到兩千年後的今天。公元402年,提奧多西二世出生以後9個月就被父親阿卡狄烏斯宣布為共治皇帝,411年提奧多西9歲的時候阿卡狄烏斯皇帝去世,他成為東羅馬唯一的皇帝,當時正是民族大遷徙最動蕩的時代,一波又一波來自日耳曼和亞洲草原的各民族在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境內舉族遷徙,橫衝直撞,宮廷的顧命大臣們替小皇帝下令,在原有的君士坦丁皇帝建造的城牆以西2-3公裏處再造一道更長,也更堅固的城牆來保護擴大了的都城,這道城牆也運用羅馬人發明的混凝土技術粘合磚石材料,建造得迅速而又堅固,兩年之後的413年已經基本完工,在提奧多西二世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期間又兩度修補。這道“提奧多西城牆“南北縱貫半島的西部底邊,全長5700米,城牆上有96座塔樓,大部分呈方形,平均每隔50米就有一座塔樓,古代城牆主體由內外兩道構成,外牆厚2-3米,平均高度8-9米,內牆平均12米高,5-6米厚,塔樓高度一般在15-20米之間。外牆之外還有十米深的護城壕,護城壕邊再建一道一人來高的胸牆。這道城牆從提奧多西二世統治末期的440-450年間完成修建,到今天仍然基本維持著原貌。每一位來伊斯坦布爾的遊客,無論是從新舊兩座歐洲機場,還是從長途汽車站進城,一定會經過這道擁有1600年曆史的古城牆,不過大多數遊客並不知道在這道城牆下曾發生的故事,隻是隨便瞥上一眼就匆匆奔赴半島尖端的舊皇宮和聖索菲亞清真寺/大教堂古跡了。筆者頭兩次來土耳其的時候,也是這樣的遊客。到了2021-22年第五和第六次遊覽伊斯坦布爾的時候,我對舊城中心的古跡早已了如指掌,於是在古老的城門樓附近住下來,手捧著電子版的拜占庭三部曲和《1453年》,在晨昏的橘紅色陽光裏沿著城牆外的綠地漫步,或者坐有軌電車順著城牆巡視,慢慢地追尋450年到1453年這一千年歲月,試圖找到這道城牆下發生過的那些故事留下的斑駁遺跡。

*******************

五世紀始建的提奧多西城牆在曆代得到加固和改建,直到1204年破城,接近八百年時間屹立不倒!

              在今天的伊斯坦布爾,提奧多西城牆大體上仍然保持完整,但是古代的內外雙層城牆在大部分地段隻剩一道較低的外牆,更高的內城牆在十九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末期被大部分拆毀了。不過古代的大部分城塔和城門還在,隻是為了適應近現代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伊斯坦布爾政府在古城牆上開了很多口子允許道路通過,溝通城市交通。現代城市通衢大道穿過城牆的地方,未必對應古代著名的城門。這道城牆呈南北走向,大約在離開南邊盡頭四分之三處,約1800米的地方,貝爾格萊德門經過現代修繕,恢複了古代內外雙重城牆的外觀,甚至在護城壕邊也建起1米多高的胸牆,這裏的好處是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提奧多西城牆最初的外觀。貝爾格萊德門是土耳其帝國征服之後改的名字,因為城門附近聚居著一批來自貝爾格萊德的工匠,今天貫通城牆的這條街叫做貝爾格萊德街,很好找,不過對我來說這段重修的城牆太新了,有點象西安和南京古城牆的感覺:整潔而雄偉,但缺了點曆史的滄桑感。從貝爾格萊德門沿著城牆向南步行,快到終點的地方有一座“金門”(port Aurea),它保留了拜占庭時代的原名,拜占庭時代這座城門是皇帝出征舉行入城儀式的凱旋門,規模宏偉,當年無論是希拉克略一世還是利奧三世,都曾從這座城門下走過。這段城牆沒有過度修繕,外牆長了很多小樹和藤蔓,有些地方崩塌了,沒有更高的內牆,城門本身並不寬,隻能容一輛汽車進出,紅磚豎向排列做成拱門頂端,門兩側還留著古代的大理石裝飾壁柱,比較有荒煙蔓草,斜陽草樹的滄桑感。從金門繼續走向南端海邊盡頭會經過YediKule城堡,Yedi是土耳其語數字7,Kule是城堡的意思。“七塔城堡”在拜占庭時代就是依托城牆建起的縱深防禦體係,那時候隻有四座塔樓。土耳其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又加以修改加固,添加了三座圓錐形塔樓,所以叫做“七塔城堡“。因為土耳其帝國把這裏作為藏寶的倉庫和監獄疊加修繕,這裏的磚石看上去比較新,比較整齊。它是整個城牆體係保留下來的最完整的要塞,從半島尖端老城中心的舊火車站坐輕軌火車可以沿著風景如畫的馬爾馬拉海岸直接到這裏,交通也很方便。七城堡看上去新是新了一些,但在這裏可以站在塔樓上遠眺馬爾馬拉海麵上停泊的上百艘油輪和貨輪。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地中海和黑海的咽喉要道,數不清的巨輪在這片海麵拋錨停泊,排隊等候航道穿越海峽。遠遠看著海麵上密密麻麻停泊的輪船,你可以很容易想象阿拉伯帝國兩次圍城期間,海麵上敵艦隊兵臨城下的感覺,繼而在腦海裏勾勒出一幅所有艨艟巨艦在”希臘火“的攻擊下灰飛煙滅的壯觀景象。

              公元674年阿拉伯大軍第一次圍城戰給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留下了至今仍存的一些文化遺產。當時距先知默罕默德離世不到四十年,最早追隨默罕默德出走麥地那,後來又打回麥加的那批“追隨者“仍有一些健在,這批人在伊斯蘭教中的地位崇高,接近耶穌基督的弟子”十二使徒“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有些健在者不顧年齡老邁,也參加了那次圍攻戰,其中不乏阿拉伯幾大核心家族的族長,象伊本·阿巴斯,伊本·奧馬爾,其中地位最高的”追隨者“是曾任默罕默德掌旗官的阿布·艾鬱甫·安薩裏(Abu Ayup Al Ansari)。好幾位”追隨者“在圍城戰期間於軍中過世,簡樸地就地安葬在伊斯坦布爾城牆外,他們的墓沒有特殊標記,數百年以後被遺忘了。到十九世紀,也許是出於政治需要,當時的土耳其蘇丹竟然奇跡般地在距離提奧多西城牆北端金角灣終點約1公裏的Egrikapi城門外”發現“了好幾位”追隨者“的墓。現在在Egrikapi城門外,我們仍能看見這片密集的Surdibi公墓,有一座鐫刻著Sabebe就是阿拉伯語”追隨者“的小石碑標出據信是幾位追隨者的墓碑。它們的曆史真實性無從考證,但在今天確實是一處小型的朝聖地。但是掌旗官艾鬱甫·安薩裏的墓不在這裏,而在金角灣海邊,城牆外稍遠處,和古城牆隔著一片高速公路立交橋和綠地。1453年土耳其蘇丹默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之戰中,土耳其軍在城牆外”發現“七百多年前艾鬱甫·安薩裏的墓,就地建造艾鬱甫蘇丹清真寺供奉。城破之後,艾鬱甫蘇丹清真寺成為土耳其帝國的一處朝聖地,曆代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都要在這裏舉行加冕典禮,接受”奧斯曼之劍“才算正式登基。這座清真寺今天仍是金碧輝煌,它周圍城牆外這片靠近金角灣的郊區叫做艾鬱甫區,據說現在的居民也多是非常虔誠保守的穆斯林。

              這座相對較小的城門Egrikapi在土耳其語中的意思是“歪的門“,Egri是彎曲的意思,Kapi是城門,這是因為城門有內外兩重,走出城牆上的大門以後,外麵還有一重甕城,甕城的城門開在側麵與正門形成夾角,這是為了遲滯突破外門的敵人而設計的防禦工事。因為這道門很小不能通汽車,現在城門內外都是居民區,街巷狹窄,看上去破破爛爛的,城牆維護得並不好。可是在拜占庭帝國時代,這座城門內沿著城牆一直到北端盡頭的金角灣邊,竟然是皇家居所布拉切內宮(Blachernae)的舊址。拜占庭曆代帝王有兩座主要皇宮,一座在半島盡頭正對著博斯普魯斯海峽,今天是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已經完全看不到任何皇宮遺跡,另一座布拉切內宮就在這裏,當年是一座要塞式宮殿,和城牆北端融合成完整的城防體係,奧斯曼土耳其占領以後逐漸廢棄拆毀,今天已經完全變成雜亂的住宅區,但布拉切內宮有一處唯一能見到的殘跡就在”歪門“以內的城牆頂上,磚石的牆壁在城牆上圍出一間大殿,窗門都是拜占庭時代古色古香的紅白相間圓拱形狀。這是十三世紀後期拜占庭帝國末代巴裏奧略皇朝加蓋的一處宮室,原名叫紫室宮(Porphyrogenitus),Porphyry在希臘文裏是紫色,genitus是出生,意思是”裹著紫袍出生者“的宮殿。從古羅馬帝國直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紫色是皇家專用的顏色,相當於中國古代的明黃色,“裹著紫袍出生者”指的是生在帝王家的皇子皇孫,就相當於中文裏說“叼著金湯匙出生”,象希拉克略一世那樣靠自己打拚建立皇朝的白手起家者就不能說是“裹著紫袍出生”。這是古代拜占庭皇宮唯一留存到今天的遺跡,今天的土耳其名字叫Tekfur Sarayi,Tekfur是王權,Saray就是宮殿,最近十來年這裏一直圍著欄杆修繕,至今也沒有修好對公眾開放,隻能從城牆下遠遠看一眼。

*******************************

              君士坦丁堡的海牆在今天已經大部分被拆毀,如前文所述,從老城中心火車站可以坐輕軌去陸牆南端的七塔城堡,這一路可以看到一些沿著馬爾馬拉海建造的古代海牆遺跡。金角灣沿岸在近現代開發得太過徹底,幾乎看不到任何1204年海牆戰場的遺跡,隻在當年最關鍵的突破點,陸牆和海牆交會處,古代布拉切內宮的原址附近,還有一些海邊城防工事的痕跡,不知道能否算是海牆的一部分。這段故事中今天最有看點的一段古跡在前文所述的“歪門“和”紫室宮“遺跡附近。”歪門“這段城牆地勢較高,如果從這裏順著城牆往北看,到金角灣的地勢一路下行,城牆內是古代的布拉切內皇宮,今天是雜亂的市井生活區。這段900米城牆大約一半的地方,有兩座敦實的正方形塔樓離得非常近,塔基是同一個,但塔身是分開的。其中離我們近的那座叫伊薩克二世塔,就是故事中盲眼廢帝伊薩克二世統治期間新建的,當年是布拉切內宮的一部分,用作監獄。他被哥哥阿萊克修斯三世篡位並刺瞎之後就被關在這座塔樓內坐了八年牢。此後,在拜占庭帝國剩下的歲月,幾乎所有在政變中被廢黜的巴裏奧略朝的皇帝都被關在這裏。它是“拜占庭式”權力鬥爭黑暗麵最好的曆史見證人。

              今天的提奧多西城牆沿線還有一個地方與這段曆史有關:回到城牆南段四分之一處的貝爾格萊德門,向北不遠處下一座城門在拜占庭時代叫“聖泉門“(Pege),土耳其語叫Silivri門。1261年,來自尼西亞的米哈伊爾八世·巴裏奧略皇帝的軍隊正是在這附近發現了一處鮮為人知而且沒有設防的小城門,偷襲進城滅掉了1204年由十字軍建立的拉丁帝國,實現了拜占庭複國。

              今天金角灣對麵的加拉太區也已經是伊斯坦布爾最熱鬧的中心區了,山頂的塔克西姆廣場和步行街熱鬧非凡,山腰俯瞰金角灣的加拉太塔是全城風景最美的古跡,你可以登上塔頂360度全方位俯瞰這座偉大城市的全景,尤其是隔金角灣眺望舊城皇宮、聖索菲亞大教堂和遍布全城鱗次櫛比的清真寺宣禮塔。這座加拉太塔並不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時代的原物,最早的塔樓在君士坦丁大帝建設新都的時候就建起來了,不但是瞭望塔而且是攔海鐵鏈的北端立柱。1203年十字軍圍城的時候,最早的塔被毀掉,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塔是1348年由聚居於此的熱那亞商人重建的意大利式塔樓,它在1453年拜占庭的最終一戰中仍然是攔海鐵鏈的支柱,從那時到現在幾乎保持原樣。

*****************************

              以上各項規模龐大的準備工作說明默罕默德二世為了征服君士坦丁堡投入了多大規模的人力物力,下了多大的決心,此戰土耳其軍能戰之兵大約在5-8萬人之間,加上大批隨營的工匠、商販、家眷等非戰鬥人員,總數超過十萬。城裏的人口總數算上老幼婦孺總共隻有5萬,能動員出來的守城軍民不超過7千人,另有2千威尼斯、熱那亞的僑民誌願和居民一起參加守城,他們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除了和城市共存亡的決心以外,沒有任何外援可以調動,守軍最大的依賴是這道屹立了一千年不倒的城牆,它從南到北將近6公裏的長度,中間跨越兩處製高點,都在中段,分別叫做第六和第七山丘。這裏有個典故:羅馬號稱“七丘之城“,後來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堡建設新都的時候,新首都號稱”第二羅馬“,也是建在七座山丘上,直到今天,伊斯坦布爾的地形還能看出此中端倪:東邊半島頂端的索菲亞大教堂/清真寺所在地是第一丘,然後沿著 半島東西向的中央,地勢較高處順序排列第二、三、四、五丘,靠近城牆的第五丘上,今天是征服者清真寺,裏麵就是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的墓。再往西,第六和第七丘就在城牆線上,第六丘在南,較高的第七丘在北,是整個提奧多西城牆的製高點,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埃迪爾內門、“歪門”、阿拉伯墓地所在的地方。第六第七山丘兩座高地之間,在古代是一條河穀,今天已經填塞成了通衢大道。城牆中段這兩山夾一穀的地形,在今天是老城區出城的通衢大道:第六丘的埃迪爾內門內有Febzi帕夏大街,中間的河穀現在是Adnan Menderes林蔭大道,地下還有地鐵線,大道穿越城牆之處在古代是沒有城門的,後來開出缺口,再往南第六丘高地上有托普卡比門(Topkapi),這個詞裏,Top是土耳其語大炮,Kapi是門,直譯就是“大炮門”,1453年的時候,奧斯曼軍大炮陣地就在城門外麵對這段城牆集中轟擊,烏爾班大炮炸膛就發生在這裏。這座城門在拜占庭時代叫做聖羅曼努斯門,是1453年奧斯曼軍的主攻地段。圍城戰從1453年4月下旬開始,激戰到5月底,奧斯曼土耳其軍從兩個點突破了城牆,一處在北麵布拉切內宮地段,另一處在主攻方向的聖羅曼努斯門,當時攻守雙方的最高統帥都在羅曼努斯門這個地段,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脫掉紫袍率領守軍投入最後的反衝擊,在亂軍中被殺,後來屍首一直都沒有找到,所以皇帝殉國的確切地點不明,但應該就在聖羅曼努斯門內的某處。曆史是如此巧合:傳說中建立羅馬城的是羅慕洛,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被廢,名字也叫羅慕洛;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修建東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名字也叫君士坦丁!

              聖羅曼努斯門外的綠地公園裏有一座1453年征服戰役全景畫紀念館,這裏是伊斯坦布爾兩條輕軌線的交匯點,其中四號輕軌從埃迪爾內門到聖羅曼努斯門之間從城外沿城牆走在地麵軌道上,可以坐車全程看到當年戰鬥最激烈的地段,是憑吊古跡最好的選擇,隻在進站的時候鑽進地下。聖羅曼努斯城門經過修繕,內外兩重門相當壯觀,不過按照現代的標準太窄了,隻能容一輛車通過,所以隻容行人通行。城門以內是比較安靜的住宅區,有一處公共汽車站廣場,好幾路汽車終點站在這裏。2021年夏天,我就把旅館訂在聖羅曼努斯門內,每天從聖羅曼努斯門進進出出,看著夕陽下有些破敗的古城牆。這段城牆沒有過度修繕,紅磚在城門上拚出古色古香的拱門和裝飾花紋,灰白的磚石掩映在荒草和灌木叢中,荒蕪得恰到好處。沒有人知道1453年那個城破的夜晚,君士坦丁十一世葬身在哪裏,但我一定曾經走過他殉國的地方。勝利者也是應該紀念的:北麵第七丘的埃迪爾內門是“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蘇丹戰後舉行正式凱旋入城式的地方,後來曆代蘇丹都從這座城門出城奔赴沙場,最後一次是1683年維也納圍城戰前,默罕默德四世親征。那一次從維也納敗回,拉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長達兩百多年的衰落帷幕,從此曆代蘇丹除了1695年的一次之外,再也沒有禦駕親征過。征服者的墓在城門以內不遠處,第五丘頂的征服者清真寺內,至今受人尊崇。

所有跟帖: 

謝謝你精彩的補充,獲益匪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我對此行的感受。再次謝謝你的留言 -路過55- 給 路過55 發送悄悄話 路過5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3/2024 postreply 07:46: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