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戰爭紀念碑紀念館

來源: 老套筒 2024-06-22 12:45: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021 bytes)

1. 背景介紹

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是美國印第安納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它的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是1820年開始規劃和建造的,它是美國少有的由建築師規劃設計的城市。最初的城市麵積約一英裏見方,城市的中心是一個建築物圍繞的環形街區。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為了紀念陣亡將士,州政府在這個環形街區的中心修建了印第安納州士兵和水手紀念碑(Indiana State Soldiers and Sailors Monument)。因此,環形街區被稱之為紀念碑環街區(The Monument Circle)。

一次世界大戰後,州政府在市中心紀念碑環的兩個街區外,修建了印第安納戰爭紀念廣場(The Indiana War Memorial Plaza)。廣場是一個南北朝向的狹長地帶,一端是過去聯邦政府的法院和郵局,另一端是市立圖書館。這和美國首都華盛頓DC的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的設計有些相似。參見圖1.2。

印第安納戰爭紀念廣場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退伍軍人紀念廣場(The Veterans Memorial Plaza)。這是由一個巨大的尖方碑和噴泉組成。另一個是美國軍團紀念廣場(The American Legion Mall),半官方性質的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美國軍團(American Legion)的總部所在地,其中心是一戰紀念碑等。戰爭紀念廣場上有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印第安納二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紀念碑。其中,世界大戰紀念館是整個紀念廣場的核心。

在二戰結束之前被日本潛艇擊沉的重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CA-35) 紀念碑也在紀念廣場附近。

印第安納波利斯是美國首都華盛頓DC之外,具有最多戰爭紀念碑紀念館和博物館的城市。

印第安納州位於美國的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過去是以農業為主,後來成為製造業的主要基地,它也被稱之為美國的心髒地帶(Heartland)。 中西部地區的民風淳樸,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比較傳統和保守。

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民風和價值觀,民眾發自內心對陣亡將士和退役軍人的尊重,應該和修建這些戰爭紀念碑有一定的關係,特別是規模宏大的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同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密蘇裏州的堪薩斯城,在相同時期修建了一個宏偉的一次世界大戰紀念館博物館,其是世界上最大和有關文物收藏最多的一戰博物館。

附 - 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定義:
美國中西部地區名稱的由來除了和地理有關,還有曆史原因。在19世紀初,現在的美國西部地區尚未開發,人們以密西西比河為界,密西西比河以西即為西部地區,密西西比河以東和阿帕拉契山脈以西,則被稱之為中西部地區。傳統的中西部地區包括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斯,密西根,和威斯康星等州。後來,中西部地區概念和範圍被延伸,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密蘇裏,愛阿華和堪薩斯等7個州也被納入中西部地區。


圖1.1 從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眺望戰爭紀念廣場


圖1.2 印第安納戰爭紀念廣場GOOGLE地圖

2. 印第安納州士兵水手紀念碑( Indiana State Soldiers and Sailors Monument)

1868年美國南北戰爭後,美國各地為了紀念參戰的本地子弟,修建各種各樣的紀念碑和紀念館。在美國多個城市修建的各種紀念碑中,有四個城市修建了設計完全不同的“士兵和水手紀念碑”。這四個城市為紐約,底特律,克利夫蘭和印第安納波利斯。

1888年,印第安納州政府決定在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中心的修建紀念碑。紀念碑的設計和建造公開招標,最後,一個德國建築師的設計勝出。13年之後,1901年印第安納州士兵和水手紀念碑落成。

印第安納州士兵和水手紀念碑,高284.5呎/86.72米。這是一座具有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設計思想的紀念碑。紀念碑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中心。

附 - 維基百科關於新古典主義建築的簡介:
新古典主義建築,有時也稱為古典複興建築,是18世紀中葉在意大利、法國和德國開始的新古典主義運動所產生的一種建築風格。它成為西方世界最突出的建築風格之一。前兩個世紀歐洲大部分地區流行的建築風格是文藝複興建築和巴洛克建築,它們已經代表了古羅馬和古希臘古典建築的部分複興,但新古典主義運動旨在剝離晚期巴洛克風格的過度元素,回歸更純粹、更完整、更真實的古典風格,以適應現代用途。


圖2.1 1902年時的士兵和水手紀念碑及紀念碑環(照片來自網絡)


圖2.2 克利夫蘭(左)和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右)的士兵和水手紀念碑對比

環形街區和巴黎的凱旋門所在的戴高樂廣場的街區有些相似。不過環形街區僅有4條主要街道相交,而凱旋門的戴高樂廣場共有12條主要街道相交。從照片圖2.1可以看到當年士兵和水手紀念碑要遠高於它周圍的建築,而現在它已經被淹沒在周圍的摩天大樓群中。

修建印第安納州士兵和水手紀念碑,用的是來自於本州的灰色石灰石(Limestone)。紀念碑頂部是一座勝利女神像,右手拿著劍,左手拿著火炬。紀念碑基座的東西兩側有兩個石雕塑像群,紀念碑的中部有若幹青銅雕塑。紀念碑的修建費用約$600k。


圖2.3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正麵(南麵)仰視


圖2.4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正麵細節

紀念碑上列出的數字: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印第安納州共有210,497人參戰,其中共有24,416人陣亡。
美國西班牙戰爭:印第安納州共有7421人參戰,73人陣亡。

有關知識:美國參加主要戰爭死亡人數:
1. 南北戰爭:620,000
2. 二次大戰:405,229
3. 一次大戰:116,516
4. 越南戰爭:58,209
5. 朝鮮戰爭:36,516
6. 獨立戰爭:25,000


圖2.5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西麵


圖2.6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東麵


圖2.7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下的南北戰爭時期的印第安納州長塑像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的四周有4個與南北戰爭和紀念碑的修建有重要關係的人物塑像,戰時的印第安納州長是其中之一。

士兵和水手紀念碑的頂部有一個觀景台,紀念碑內部有電梯和旋轉樓梯通往觀景台,遊人可以登頂觀望周圍的景色。旋轉樓梯共有330級台階,我們去的時候,電梯發生故障,遊人隻能步行登頂。


圖2.8 紀念碑內樓梯和電梯鋼纜和滑軌照片


圖2.9 從紀念碑頂部的觀景台眺望不遠處的世界大戰紀念館

3.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Indiana World War Memorial)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為了紀念參戰的將士,印第安納州政府決定在印第安納波利斯修建一個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博物館。修建工程是1927年開始,中間因為資金問題,工程進展曾一度停滯。1933年11月11日,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5周年紀念日,在內部尚未完工的情況下舉行了落成典禮。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博物館由民眾捐獻和州政府出資修建的,費用為$2.2M。

與其相比,建於堪薩斯城的一次世界大戰紀念館博物館,是1921年動工,1926年建成。它是由堪薩斯城市民捐款修建的,費用為$2.5M。

修建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和堪薩斯城的一次世界大戰紀念館的目的相同,都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堪薩斯城的一戰紀念館的主題始終沒有改變,而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後來改成為紀念從獨立戰爭以來美國曾經參加過的所有世界戰爭。其中一戰和二戰是重點。


圖3.1 上世紀30年代的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博物館(照片來自網絡)

世界大戰紀念館所在地在修建前有7座建築,其中5座在施工開始前被拆除;另外2座,第二長老會教堂和第一浸信會教堂,直到1960年才被拆除。照片圖3.1上可以看見這兩座教堂。

因為這兩個當時沒有拆除的教堂的原因,紀念館的底座的原設計,估計是正方形,被修改成為現在的長方形。


圖3.2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北麵

圖3.2的拍攝位置是在紀念廣場上的尖方碑的噴泉旁,對比圖3.1和3.2可以看出紀念廣場在當時很大部分是水泥地,而現在這些水泥地麵已經被改成為草坪了。

圖3.2前的石凳,是由一個曆史悠久的民間組織-成立於1889年的美國革命之子(SAR - The Sons of The America Revolution)捐贈的。

題外話:
美國革命之子的成員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參加者,包括士兵,水手和幫助和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歐洲各國的士兵和水手的後裔。這個組織被定性為愛國組織,其活動主要是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曆史。這個組織現在海內外有37,000個成員。除了SAR外, 美國還有兩個獨立戰爭後成立的民間愛國組織,它們是1876年成立的革命之子(SR - The Sons of The Revolution)和美國革命之女(DAR - The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 Revolution)。有意思的是“美國革命之子-SAR”和“革命之子-SR”這兩個組織對成員的要求相同-都是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先輩的後人,組織的宗旨也基本相同;但是這兩個組織在曆史上曾經互相攻擊,互不認賬。

圖3.3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北麵平視

和士兵水手紀念碑的建築風格相同,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也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紀念館的設計是基於世界建築史上著名的哈利卡納蘇斯陵墓(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哈利卡納蘇斯陵墓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陵墓高約45米,四麵裝飾有浮雕,內部共有400個雕塑。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由一個相當於露台的底層建築,一個四麵相同的方形主體建築,一個埃及金字塔形的屋頂組成。紀念館的高度是210呎/64米,底層建築的長度是327呎/100米,寬度是為240呎/73米。方形主體建築的每一麵有6個高大的立柱和6個象征勇氣,記憶,和平,勝利,自由和愛國主義的人物塑像。金字塔形的屋頂是基於拱形建築的原理用巨大的條石疊壘而成。

紀念館內共分3層,底層是博物館,內收藏有美國建國以來所參加的所有戰爭的各個曆史時期的多種文物,如武器,軍服等。中層(即主層),設有可容納500人的潘興禮堂以及三間巨大的會議廳,主要是用於集會和各種紀念活動使用。上層是聖殿或祭壇(Shrine Room),是一個高幾乎是長寬兩倍的巨大房間。它高110呎/34米,邊長60呎/18米,建築材料來自於所有一戰同盟國。


圖3.4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南麵


圖3.5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南麵-2

紀念館南麵的巨大階梯的中部有一個巨大的花崗石基座,上麵有一個巨大的青銅雕塑《為了祖國-Pro Patria》。這個塑像高24呎/7.3米,重7噸,紀念館簡介說這是美國最大的青銅人體雕塑。

紀念館的露台的四角上各有一個象征性的巨大骨灰甕,南北入口各有兩個石獅守衛。參見圖3.5和3.6。


圖3.6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北麵入口


圖3.7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入口側觀


圖3.8 空中視角看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


圖3.9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頂部金字塔


圖3.10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的建築讓我想起南非比勒陀尼亞的布爾人大遷移紀念館,兩者形狀都是一個大平台上的立方體,高度相似。翻開照片一看,兩者的建築風格相差較大。參見照片圖3.10。


圖3.11 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北麵入口大廳


圖3.12 戰爭博物館中的南北戰爭收藏-1


圖3.13 戰爭博物館中的南北戰爭收藏-2


圖3.14 戰爭博物館中收藏的一戰美軍軍旗-1

戰爭博物館中收藏有400多幅美軍軍旗,年代從南北戰爭開始。美軍是團以上單位才有軍旗。圖3.14-3.15是一戰時期美軍第150野戰炮團的旗幟(150th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其來自於美西戰爭時期的印第安納第1野戰炮團。第150野戰炮團現在還存在,不過編製屬於印第安納州國民警衛隊。


圖3.15 戰爭博物館中收藏的一戰美軍軍旗-2

美軍有個慣例,在軍旗上套旗杆的部位,印有這支部隊曾經參加過的戰役,包括地點和時間。從這裏可以看到第150野炮團參加的第一個戰役是1918年2-3月,在法國呂內維爾;而最後一個是1918年11月5-9日,在法國參加著名的默茲阿爾貢戰役。


圖3.16 戰爭博物館中收藏的一戰時期德軍使用的各種步槍

圖3.16最上麵的步槍是卡賓槍GEW98a,是德軍一戰時期的主要製式武器GEW98的短小版,主要用於騎兵部隊和各種支持部隊。這支GEW98a被它後來的擁有者改裝過,槍前端的木質部分被截短,所以樣子看起來很奇怪,有點像二戰時期的美製卡賓槍M1A。從下往上數的第二支槍是老套筒GEW1888。


圖3.17 博物館收藏的一戰期間美國遠征軍的武器


圖3.18 戰爭博物館一角-1


圖3.19 戰爭博物館一角-2


圖3.20 博物館收藏的二戰期間德軍的部分武器

圖3.20中最上麵的衝鋒槍是MP44,最下麵的機槍是MG42,兩者都是二戰時期德軍的最著名的製式武器。MG42是人類曆史上最好的空氣冷卻的機槍,具有很好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及極高的射速(約1200發/分,約是同時期美軍機槍射速的兩倍)。連續發射時,它發出非常恐怖的聲音,因此美軍給它起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名字:希特勒圓鋸。


圖3.21 博物館收藏的二戰期間蘇軍的部分武器

仔細觀察可以看出蘇俄製造的武器的粗糙,質量低劣。我過去收藏的的武器中,兩支蘇俄製造的槍械是我最看不上的。

戰爭博物館的最後一部分是印第安納波利斯號(USS Indianapolis)的展廳。


圖3.22 1945年7月拍攝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照片(wiki百科照片)


圖3.23 複原的印第安納波利斯重巡洋艦的電訊室


圖3.24 世界大戰紀念館中的潘興禮堂

紀念館主層和上層聖殿(也稱之為祭壇)之間有兩個狹長的樓梯通道相連接。通道兩邊的牆壁上,掛滿所有參加一戰的印第安納州的子弟的人名錄。


圖3.25 連接紀念館主層和上層聖殿的通道

人名錄上,按照姓名字母順序排列,列出所有參戰將士的名單。名單上的名字前,如果有個五角星表示此人陣亡,十字架表示此人受傷。


圖3.26 參加一戰的部分印第安納州的子弟名單


圖3.27 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殿堂

聖殿堂內是一個四方形的巨大空間,四周有24根巨大的紅色花崗岩的石柱支撐著金字塔式的條石拱頂。拱頂下掛有一幅30呎X17呎的巨大的美國國旗,國旗下是一個紅色大理石的祭壇。

聖殿堂東西方向的牆壁上有6位一戰同盟國的軍事領袖的油畫,其中包括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將軍和同盟國總司令的法國福熙元帥。

聖殿堂四麵牆壁的上方是四幅大型記載一戰曆史浮雕,描敘一戰的重要曆史事件。這和世界上其他博物館在記載曆史事件的浮雕的表現手法一致。可能因為時間和預算的原因,這些浮雕並不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而是由白色石膏板製成的。


圖3.28 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殿堂中的曆史事件浮雕


圖3.29 聖殿堂正中的祭壇

這種型似石棺的祭壇和紀念碑在世界曆史上很常見。特別是一戰後,英國的帝國戰爭墳墓委員會 (IWGC) 設計的標準化戰爭紀念碑紀念石(Stone of Remembrance)在英聯邦國家大量采用。在美國,最著名的應該是在羅斯福總統(FDR)墓地的石棺形白色大理石紀念碑。

在我曾經參拜過的各種戰爭紀念館和博物館中,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The Indiana War Memorial)中的收藏的有關戰爭文物的品種和數量並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的內外部建築確是令人震撼,特別是巨大的聖殿堂。我之前沒有見過比這個聖殿堂更宏偉和輝煌的戰爭紀念堂。

4. 退伍軍人紀念廣場方尖碑

印第安納戰爭紀念廣場(The Indiana War Memorial Plaza)有一個方尖碑,方尖碑所在地稱之為退伍軍人紀念廣場(The Obelisk of the Veterans Memorial Plaza),也被稱之為方尖碑(The Obelisk Square)。退伍軍人紀念廣場方尖碑是這個廣場最早的紀念碑。

維基百科上關於這個尖方碑介紹:
方尖碑及所在廣場,距離美國軍團(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廣場南麵的三個街區之外。這座100呎/30米高的黑色花崗岩方尖碑建於1923年,廣場建於1930。方尖碑底部裝有4呎/1.2米乘8呎/2.4米的青銅麵板,它們代表法律、科學、宗教和教育,即代表國家的基本原則。方尖碑下是一個直徑為100呎/30米的兩層噴泉,噴泉由粉紅色的喬治亞大理石和水磨石製成。


圖4.1 從印第安納世界大戰紀念館眺望退伍軍人紀念廣場上的方尖碑


圖4.2 退伍軍人紀念廣場方尖碑


圖4.3 退伍軍人紀念廣場方尖碑近景


圖4.4 空中視角看退伍軍人紀念廣場方尖碑

5. 紀念廣場二戰,韓戰,越戰紀念碑

紀念廣場上有二戰,韓戰和越戰紀念碑。它們都是由 同一個印第安納波利斯建築師家設計的。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是1998年設計建成,而韓戰和越戰紀念碑是在1996年建成。三個紀念碑都是180度的弧形。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的的尺寸最大,大概是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更大規模。另外,二戰紀念碑還包括一個獨立的石柱,石柱上按時間排序列出了二次世界大戰所有主要事件,戰役和行動。其中,第一個是1941-珍珠港,最後一個是1945-中國反攻。


圖5.1 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正麵

紀念碑正麵是參戰將士當時從戰地寫給家人和朋友的信件。


圖5.2 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背麵

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背麵是二戰曆史的介紹和印第安納州子弟參加二戰的數據,包括:
1. 參加人數: 395,982
2. 負傷人數:17,700
3. 陣亡人數:11,680

圖5.3 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背麵全視圖

韓戰和越戰紀念碑位於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廣場,西側是越戰紀念碑,東側是朝鮮戰爭紀念碑。這兩座紀念碑於1996年陣亡將士紀念日落成。

圖5.4 韓戰紀念碑正麵

圖5.5 韓戰紀念碑背麵

韓戰紀念碑的正麵是1950-1954年間在朝鮮戰場上陣亡的所有印第安納子弟名單。韓戰紀念碑的背麵主要是參戰將士給家人的信件。

圖5.6 越戰紀念碑正麵文字部分

越戰紀念碑的正麵是1962-1975年間在越南戰場上陣亡的所有印第安納子弟名單。其中,1962-1965,1973-1975幾年間,陣亡人數是個位數。而1966-1970年間,每年陣亡的人數都有幾百人之多。

圖5.7 越南戰爭紀念碑背麵

在美國軍團全國和印州總部之間的紀念廣場,即美國軍團紀念廣場(The American Legion Mall)或紀念碑廣場(Cenotaph Square)。和印第安納戰爭紀念館相同,起初也是為了紀念參加一次世界大戰的印州將士。

圖5.8 美國軍團紀念廣場(The American Legion Mall)

圖5.8的前景是美國軍團(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紀念廣場,它的東側是美國軍團全國總部(照片左邊的建築),西側是美國軍團印第安納州分部總部。廣場上類似石棺的紀念碑和世界大戰紀念館中的祭壇的意義相同。石棺旁的地上有一塊銅牌,這是為了紀念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位陣亡者,印第安納州第16步兵團的詹姆斯·格雷沙姆下士,見圖5.9 。美國軍團紀念廣場的四個角是褐色花崗岩的立柱。背景不遠處是二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紀念碑,遠景為退伍軍人廣場上的尖方碑和世界大戰紀念館。

圖5.9 美國軍團紀念廣場上的第一個美國遠征軍陣亡者紀念

6. 重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CA-35) 紀念碑

重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紀念碑(USS Indianapolis CA-35 Memorial)是在印第安納中央運河(Indiana Central Canal)邊上。印第安納中央運河是1836年開工,原計劃長296哩,後因為經濟原因僅完成長度8哩,成為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區的重要景色。

美國海軍二戰時的波特蘭級重巡洋艦(Heavy Cruiser)的排水量是萬噸左右,艦長180米,艦上官兵數量為1200名。波特蘭級重巡洋艦的命名來源於緬因州的波特蘭市。波特蘭級重巡洋艦一共生產了兩艘,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是第二艘。第一艘波特蘭重巡洋艦(USS Portland CA-33)在二戰期間參加了若幹戰役,戰後光榮退役。它的主桅杆和艦橋現在陳列於波特蘭市的艾倫堡公園,我曾經專門拜訪過。波特蘭艦的姊妹艦就沒有這麽命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在1945年7月,二戰即將結束之前,從美國舊金山運送核彈的金屬鈾到天寧島(Tinian),完成任務後在去關島的途中被日本潛艇擊沉,艦上官兵約880人死亡。這是二戰期間美國損失的400多艘艦船中死亡人數排名第一的事件。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於在1943-1945年,是海軍上將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的旗艦,斯普魯恩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第五艦隊參加中太平洋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是中途島戰役。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被日軍潛艇用魚雷擊沉以及營救過程,暴露了美國海軍有關部門一係列的失職和錯誤。當時SOS信號發出後,一直沒有救援;而且,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超過了應該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後不知去向,卻有沒有人意識到發生了什麽事情。後來,因為各方麵的指責,為了找替罪羊,海軍將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艦長查爾斯·麥克維海軍上校進行軍事審判。這也是曆史上著名的冤案。麥克維海軍上校的兩個罪名是:
1. 沒有在危險海域上使用S形的路線來避開日軍潛艇
2. 沒有及時發布棄艦的命令

因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在15分鍾內沉沒,第2個指控不成立。第一個指控在幾十年後也被判為不成立。麥克維海軍上校因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沒有檢測潛艇的設備,要求海軍派獵潛艇護航,遭到海軍拒絕。而且麥克維海軍上校發布了可以走S形的路線的指令。擊沉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的日本潛艇艇長戰後在法庭上作證時說:因為潛艇所在的位置,走S形的路線與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都不能避開被魚雷擊沉的結果。

圖6.1 重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CA-35) 紀念碑

圖6.2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人名錄

人名錄上麵名字前有五角星表明他是幸存者。

圖6.3 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紀念牌

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Admiral Raymond Spruance)是印第安納波利斯土著,他被認為是二戰時期最出色的美國海軍將領之一。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是中途島海戰的主要指揮者,他因為指揮作戰時,沉著冷靜,考慮精準,被稱之為“電腦-Electrical Brain"。日常生活中,他自律,謙遜,誠實,是一個十分令人尊敬的人。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去世後和他的好友尼米茲海軍上將一起長眠於加州的金門國家公墓(Golden Gate National Cemetery)。

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是印第安納波利斯的驕傲。

圖6.4 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紀念牌所在地

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紀念牌是在印第安納中央運河的盡頭的重力護土牆壁上,一般印第安納波利斯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多虧耐心,我們最後才找到這裏。參見圖6.4照片中遠處石牆上的一個四方形的黑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多謝詳細介紹!真是規模宏大的紀念設施。去過堪薩斯城的一戰館,看過覺得士兵可憐,活生生的人成了戰壕裏的泥土 -隨園居士- 給 隨園居士 發送悄悄話 隨園居士 的博客首頁 (54 bytes) () 06/22/2024 postreply 15:30: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