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過新西蘭,大概你會知道這兩個詞。一個是KIWI,提及它人們便會想到新西蘭人。KIWI本來是新西蘭的一種不會飛的鳥,不是獼猴桃(也有獼猴桃的意思),後來被用作對新西蘭人的稱呼。另一個詞是HAKA,提及它人們會想到新西蘭那非同一般的戰舞。這個源自毛利文化的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象征,一種力量的展示,一種文化的傳承。去新西蘭旅遊最好看看哈卡舞表演, 甚至要學習體驗一下,找找有些奇怪的感覺。
據說哈卡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作為新西蘭土著民族一部分的毛利人將哈卡分為不同種類,有持有武器的,也有不持有武器的等等。不同舞蹈種類是為了不同的目的,用以慶祝勝利、歡迎客人、祭祀祖先或者作為戰爭的威懾。
在毛利傳說中,太陽神拉(Ra)有兩位妻子,分別是夏季(Hine-raumati)和冬季(Hine-takurua)。哈卡的始源要歸功於夏季為太陽神生下的兒子旦那羅(Tanerore)。旦那羅曾為母親表演過一段舞蹈,從而產生了今天的哈卡舞。
毛利人哈卡舞有些典型的動作。動作之一是以抖動的手表示水波的閃光,熱浪,或是風吹動樹葉;另一個拍打胸部的動作有下麵幾種可能的象征意義,展示力量和勇氣,向祖先致敬,激發士氣和團隊精神,對抗和挑戰;至於手抓下體動作,它在HAKA舞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一種表達力量和自信的方式,也是對毛利文化和傳統的一種象征性表達,可能源於古代宗教祭祀儀式的動作;另外在舞蹈完結之時,舞者會把舌頭吐出伸長,意思是扮演敵人被殺後,頭顱被斬下掛在長竿上的模樣。這些動作在我們看來很奇怪,也很搞笑。這隻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已罷了。看多了就適應了,也能看出點門道兒了。
哈卡的表演通常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吼聲、誇張的動作和威猛的表情,象征著毛利人對生活的勇敢和堅韌。這種舞蹈是一種集體性的、充滿力量的表達,展示了毛利人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及對其執著的追求。在哈卡的背後是毛利人對自由、尊嚴和尊重的渴望,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
我在年輕時第一次聽說新西蘭毛利人是因為年輕詩人顧城。當時媒體對他的殺妻自殺案件有許多報道,他的兒子桑木耳2、3歲被送給了毛利人家撫養。第一次看到哈卡舞是2003年在電視中的新西蘭國家橄欖球隊“全黑隊”的哈卡表演。其實每當比賽開始前,“全黑隊”都會來一次震撼人心的哈卡表演,可謂神奇。“全黑隊”高聲吼叫,瞪眼,抖手,擊胸,抓下體,吐舌頭好不熱鬧。對手球隊沒有相應招數,隻能隊員們雙手搭肩或是擺個陣形,睜著眼睛看。氣勢完全沒有。戰舞氣衝牛鬥,牛!先給對手一個下馬威。對手沒招兒,好不冤屈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哈卡逐漸成為了新西蘭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不僅在毛利社區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在全球範圍內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許多毛利文化團體和學校通過舉辦哈卡比賽、演出和教學活動,致力於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使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學習和參與其中。不要覺得奇怪,我最近甚至看過一段影片記錄了航空公司職員告別離去同僚時,幾十個職員一同哈卡跳舞,一個特別的歡送場麵。
去新西蘭旅遊一定要看土著毛利人的戰舞。我有幸在皇後鎮觀賞了他們的表演。在皇後鎮可以坐纜車到達鮑勃峰(Bob's Peak),除了欣賞極美的山色湖光,還可以體驗戰舞表演。那天演出結束後,我們所有男士被邀請到舞台上一同學習哈卡。大家的動作極為搞笑。當然女士們也被邀請到舞台上學習,隻是女士們的動作比較矜持,沒有男士們的好笑。
(更多圖片vlog請看開頭video)
拍胸,打腿,吐舌頭,跺腳,抖手,瞪眼睛。當然抓下體的動作一定是沒有教授的。非常非常有意思,有機會我給你表演一番,隻是你不要笑得直不起腰來。
一邊跳舞一邊吼叫,喊什麽哪?成百上千種不同的舞蹈喊詞,其中一種是:
Ka mate! Ka mate! Ka ora! Ka ora!
I die! I die! I live! I live!
我死!我死!我活!我活!
Ka mate! Ka mate! Ka ora! Ka ora!
I die! I die! I live! I live!
我死!我死!我活!我活!
Tenei te tangata puhuru huru
This is the hairy man
這是毛發濃密的男人
Nana nei i tiki mai
Who fetched the Sun
抓到太陽
Whakawhiti te ra
And caused it to shine again
讓它再次亮起來
A upa ... ne! ka upa ... ne!
One upward step! Another upward step!
向上一步!再向上一步!
毛利族的男舞蹈者大多膀大腰圓,一瞪牛眼還挺嚇人。
打油 淺嚐戰舞
身手不凡練大招
抖手拍胸血壓高
擊腿跺腳誰會怕
吐舌瞪眼被人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