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哪國人最有錢?
先問下麵兩個問題:
1. 哪國人看起來最有錢?
2. 哪國人確實最有錢?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美國!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還是美國!
第一個答案是旅遊時的印象,第二個答案是真實統計數據。
有人肯定不認同這個答案,且聽我解釋,用數據來說明。
先說旅遊時的印象:
這裏且不說第三世界國家,就拿歐洲做個比較。從美國到歐洲旅遊常有兩個感受:一是東西貴;二是歐洲人花錢沒有美國人這麽大手大腳。
美國人買東西是這樣的,都是一車一車的買,雞鴨魚肉一大堆,水果從來不買單個,一買就是買一袋或一箱,買的東西吃不完放壞扔掉是常事。
《美國買東西》
歐洲買東西是這樣的,一般買夠吃一兩天的就行了,從來不多買。
《歐洲買東西》
當然你可以說歐洲人生活精致,講究美食,不像美國人那樣胡吃海塞吃成一頭大肥豬。上次到法國,老婆就說怪不得法國人身材好,原來吃東西少。其實歐洲物價貴也是個原因,就連瑞士這種高收入國家,人們買東西時好像也挺算計,沒有美國人這麽隨便。
每年美國大學春假期間(spring break),美國南方的各個海濱,以及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的海濱都擠滿了美國大學生,盡情狂歡,alcohol、sex、party。這既讓人羨慕美國年輕人會享受生活,又覺得美國還是有錢,大學生都可以如此消費。
《美國大學春假: 墨西哥坎昆》
美國人花錢大手大腳與美國文化有關,美國是一個消費國家,消費占了美國GDP的70%,商家和政府都鼓勵老百姓消費。信用卡就是美國發明的,沒錢借錢給你花,養成了美國人的超前消費習慣,有錢花了再說,不怎麽存錢。歐洲國家的存錢率為14%,瑞士高達19.3%,中國更是23%。而美國的存錢率隻有5%,近一半美國人的銀行存款不到$500。有時候還真服了老美花錢的勇氣。
美國人花錢這麽有底氣,那麽美國人到底有沒有錢?誰都喜歡花錢,但要有錢才行呀!現在就說說這個問題。
一般都用人均GDP來衡量一國的富裕程度。
《人均GDP,單位:美元》
在這個表上美國的排名還是很靠前的,排名在美國前麵的都是小國,而美國卻是一個三億多人口的大國,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國的人均GDP水份太多。
以摩納哥為例,摩納哥就是一個幾萬人的城市,由於沒有個稅,就連銀行利息和抄股賺的錢都不用繳稅,很多富豪就來這裏避稅,把房價抄得天高,把窮人擠了出去。所以摩納哥全國都是富豪,人均收入極高。但這些富豪的生意都在外國,而真正在當地工作的大多是法國人,很多是住在摩納哥後麵大山上的山民。
列支敦士登是另一種情況,列支敦士登的企業法非常寬鬆,幾乎沒有管製,想怎麽都行,是皮包公司天堂,所以大量外國公司到列支敦士登注冊。而且這個小國跟瑞士一樣,也是銀行絕對保密,所以搞不清楚那裏的錢到底是怎麽回事。
還有就是百慕大,百慕大沒有企業所得稅,很多國際大公司就利用這一點避稅。2011年穀歌就轉了10億美元的盈利到百慕大的子公司帳下,省了兩億美元的稅,同時也把百慕大的GDP一下提高了70%。這算什麽GDP?完全是過路錢 (pass through money),隻是過一下帳,報稅期一過就轉走了。
類似的還有開曼群島等其他彈丸小國,由於其GDP太扭曲,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幹脆不把這些國家列入GDP排名,但世界銀行仍然有排名。
IMF調查發現,全世界40%的對外投資都是假投資,通過空殼公司轉個賬,沒有實際經濟活動。而85%的這種過路資金都是經由盧森堡、香港、愛爾蘭、新加坡、百慕大、開曼群島、荷蘭、英屬維爾京群島這8個國家和地區,也因而導致這些地方的GDP虛高。所以IMF專門把這8國列為人均GDP扭曲的避稅天堂國家 (Distorted GDP-per-capita for tax havens)。
《避稅天堂》
愛爾蘭意識到其GDP的水分,就放棄了GDP,而改用GNI*(Modified gross national income) 來衡量國家的經濟總量。GNI*排除了過路錢,由此算出愛爾蘭的實際經濟總量隻有其GDP的70%。
其實中東石油富國的人均GDP也有水分,主要是這些國家外國勞工太多了。比如阿拉酋的本國公民隻占總人口的11%,89%為外國人。這些外國人主要是來自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埃及等國的勞力,還有就是從發達國家雇來的專家。在計算人均GDP時很難把所有流動性勞工算進去。
附帶提一下,台灣的GDP也有一定水分,台灣把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營業額也算入了台灣的GDP,因為這些台資公司的總部在台灣。台灣自己估計這部分大約占台灣GDP的2%,不是太多。
人均GDP真正超過美國的隻有兩個國家:挪威和瑞士。
挪威有北海油田,為挪威積累了大量財富,挪威主權基金有1.7萬億美元,中國才2萬多億美元,要知道挪威隻有500多萬人。
而瑞士是老牌的銀行國家,有世界上最嚴格的銀行保密法,加之500年無戰爭,人們都願意把錢存到瑞士。這些錢可不是過路錢,而是實實在在的存放在瑞士,有些錢一存就裏幾百年,瑞士銀行又用這些錢放貸發財。
這裏多說幾句,瑞士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不是因為瑞士政府有多英明,而是瑞士的獨特優勢。瑞士位於歐洲心髒,交戰各國都需要一個中立國來接恰。另外瑞士約70%的人是德裔,德國沒有攻打瑞士。二戰中波蘭也想中立,但彼德國和俄國瓜分了,所以不是你想中立就能中立的。
有人說了,你不能隻看人均GDP,還要看各國物價。國內常有人說:美國掙錢美國花,中國掙錢中國花。言下之意是美國東西貴,有人甚至說1美元隻有1元人民幣的購買力。
這事怎麽說呢?如果隻是蘿卜白菜豆腐,中國肯定比美國便宜。但雞鴨魚肉蛋奶,就是以人民幣來計價,中國也不一定比美國便宜。而手機電腦汽車汽油等,中國比美國還貴,更何況美國開車基本不交路橋費。美國真正貴的是人工費、醫療費和大學學費。這個話題太長了,這裏就不多爭論了,我們就拿經過物價調整後的《購買力平價GDP》來比較。購買力平價簡寫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PPP)》
由於物價高,挪威的排名下降了4位,瑞士下降一位,美國下降2位。中國的排名也下降一位,從71下降到72,說明中國物價並無優勢,沒有提高中國的排名。
當然購買力平價是有爭議的,主要是找不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現在用的是大漢堡價格法,就是用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在各國的價格來比較,這叫《巨無霸指數》。
用漢堡包做參數是因為世界各國都有麥當勞,但中國的鄉下有麥當勞嗎?所以《巨無霸指數》比較的是各國大城市的價格指數。
有些人建議改用星巴克咖啡或蘋果手機,認為這兩樣更普及。用星巴克咖啡純屬扯淡,中國農村喝咖啡嗎?蘋果手機更不行,中國的蘋果手機比美國還貴。本人認為最好用可口可樂,這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最普及的品牌,哪怕是鄉下的小賣店都可能買到可樂。
根據上麵的幾個圖表,不管怎麽換算 ,挪威和瑞士的人均GDP都高於美國。但為何說美國最有錢呢?
這就要看第三個指標了,而且是最現實的指標,那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也就是繳稅以後剩下來的錢,這才是真正到手的錢,可以自由花費。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這是我能找到的最新的數據,從這個表可以看出,由於美國的稅收比歐洲國家低,美國的可支配收入高於世界上任何國家。不僅僅是現在,曆來如此。
如果你認為美國貧富懸殊大,平均值不能說明真實情況,那麽下表是更有代表性的中位數,也就是一半的人高於這個值,一半人低於這個值,美國的可支配收入仍然最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
有人說美國的工作時間比歐洲工作時間長,歐洲有些國家已經開始了每周工作35個小時。即便如此,美國的可支配時薪也高於歐洲。
《各國可支配時薪》
美國人除了可用於消費的錢多些,物價還很便宜。每次從歐洲回來,覺得還是美國過日子舒服,東西便宜,住房大。不是吹噓美國,美國真的給人一種物資極大豐富,物價低廉的感覺。
美國的物價低是真的,美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寬鬆,大量進口第三世界的廉價產品。而且美元是國際結算貨幣,美國不存在外匯短缺的問題。另外美國的農業已高度工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的糧食和肉奶遠超出美國所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出口國。還有就是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給美國提供大量的鮮果蔬菜,這些國家的經濟基本依賴美國,瓜果的價格都被美國壓得很低。
所以從經濟角度來說,美國的生活水平是世界最高的。
當然歐洲的福利好,全民醫療,失業後可以領好幾年的失業金,生個孩子可以帶薪在家帶孩子長達一年之久,如此等等。美國沒有這麽好的福利,也不提倡這個。美國更資本主義,歐洲更社會主義。但美國人手上的錢確實多一些,花錢也更大手大腳一些。
前兩天看到一個澳洲移民中介發的帖子,說澳洲是世界最富的國家,因為澳洲的最低工資世界最高。這種說法不正確,最低工資不是平均工資。澳洲的人均GDP,平均工資,特別是白領和 professionals 的工資都低於美國,澳洲隻是更照顧窮人而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